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价温针灸辅助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
1
作者 杨荣荣 郭萍 张惠环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155,共4页
目的 探讨温针灸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60例研究对象均为医院收治的KOA(knee osteoarthritis)患者中进行选取,选例时间控制在2020年3月—2022年3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据随... 目的 探讨温针灸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60例研究对象均为医院收治的KOA(knee osteoarthritis)患者中进行选取,选例时间控制在2020年3月—2022年3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VAS(visual analog scale)、Lysholm、生活质量评分、骨代谢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处于更高水平;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各项评分、VAS评分、血清IL-17(interleukin-17)、MMP-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hs-CRP(hyper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IL-8(interleukin-8)、COMP(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TX-Ⅱ(typeⅡcollagen carboxy terminal peptide)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血清IGF-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OPG(osteoprotegerin)、FGF-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水平、Lysholm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同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相对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辅助治疗KOA患者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等多种临床症状,还可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稳定骨代谢相关指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温针灸 膝关节功能 疼痛程度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针刺对穴阳陵泉-太冲治疗急性期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惠环 李亚杰 +1 位作者 田佩洲 吕玉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434-437,共4页
目的:评价针刺健侧对穴阳陵泉-太冲配合患侧局部运动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穴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健侧对穴阳陵泉-太冲配合患侧局部运动,对照组采用针刺患侧阿是穴、手三... 目的:评价针刺健侧对穴阳陵泉-太冲配合患侧局部运动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穴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健侧对穴阳陵泉-太冲配合患侧局部运动,对照组采用针刺患侧阿是穴、手三里、肩髎穴、肩髃穴、肩贞穴、外关穴治疗。每天1次,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30 min,治疗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动疼痛程度(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Melle评分)并评定两组综合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Melle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VAS评分、Melle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健侧对穴阳陵泉-太冲配合患侧局部运动治疗急性期肩周炎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期肩周炎 对穴 阳陵泉 太冲
下载PDF
从少阳论治周围性面瘫浅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亚杰 张惠环 田佩洲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9期2659-2661,共3页
周围性面瘫,是由颞骨下方的茎乳孔中的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造成的一种突然出现的单侧面部经筋出现迟缓的疾病,西医学又称为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等[1]。在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中,周围性面瘫相继又被称为卒口僻、口口呙、口眼口呙斜等[... 周围性面瘫,是由颞骨下方的茎乳孔中的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造成的一种突然出现的单侧面部经筋出现迟缓的疾病,西医学又称为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等[1]。在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中,周围性面瘫相继又被称为卒口僻、口口呙、口眼口呙斜等[2],患者常常表现为额纹和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闭目露睛,口角歪向健侧,吃饭时食物遗留患侧齿颊,刷牙时漏水等,部分患者还伴有耳后乳突疼痛,饮食无味,临床上这些症状多合并出现。近年来我国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患者数逐年上升,每年将大约最少有335万人患此病[3]。如果患者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则会产生一定的后遗症,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心理健康[4]。目前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有很多,西医主要采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面神经减压术等,但激素使用过多会引起骨质疏松,胃溃疡等不良反应,面神经减压术可能损伤听力,前庭功能等风险,临床运用都饱受争议[5]。然而中医治疗在面瘫的治疗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针灸、中药汤剂等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公认。但是目前大多医家多从太阳、阳明经角度出发治疗本病,而导师田佩洲教授认为面瘫病机是因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侵袭少阳,入里化热,涉及阳明所致,因此治疗周围性面瘫应从少阳论治,兼顾阳明,治疗上使用大柴胡汤合牵正散加减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发展 大柴胡汤 前庭功能 人体正气 面神经炎 西医学 阳明经 鼻唇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