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徐州地名的历史印记
- 1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14年第5期77-80,共4页
-
文摘
从街巷改名看到的时代脚步对照古时的府城图,今日的徐州地图中会发现,有些街巷的方位没变,名字变了;有些街巷因曾经发生过重大事件而消失,名字却成为抹不掉的记忆;有些古街老巷虽然还在,但面目全非,让我们难以忘却它们的经历。探微索隐,就会觉得寻常巷陌并不寻常。大同街,原名察院街。因清代有主管州府科举考试的都察院在其中(现在的中山堂电影院)而得名。
-
关键词
历史印记
科举考试
索隐
六尺巷
老巷
辫子军
道平
广运仓
灌婴
冲出重围
-
分类号
F203.9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两半子世界”杂议
- 2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学习月刊》
1999年第12期26-27,共2页
-
文摘
人类生活空间的构成,是交织着的两半子世界,一半叫"物质",一半叫"精神"。人们仿佛处在一架天平的横梁中间,随时调适,万一发生倾斜,失衡严重就出了问题。过日子的时候,这两半子变得具体化了,那就是财物与情义。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有个余得利,他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光有钱是不行的,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行的。"不过此人的行为惯于向钱倾斜。瞧他这名字,"余"字在古汉语里与"我"同义,"余得利"的称呼,等于"我得利"。当然,强调金钱的作用也是无可非议的,常言"一分钱难倒英一雄汉",那是毫不含糊的。就说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吧,传说他曾经一度沦落民间,身无分文,饥饿难忍,没人理睬,倒是一帮乞丐对他怜悯:"哥们儿,俺就请你吃顿‘珍珠翡翠玛瑙饭’吧。"说罢便将讨来的、捡来的剩饭烂菜烩制一锅,让丐帮的哥儿们共享,那红萝卜头儿绿菜梗、白米渣子黑饭巴……真乃赛过山珍海味。待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他吃遍了山珍海味各大莱系,总觉味道欠佳。
-
关键词
半子
生活空间
古汉语
世界
电视剧
具体化
赵匡胤
编辑部
红萝卜
物质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且说成熟
- 3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学习月刊》
1999年第5期27-28,共2页
-
文摘
谁都盼望成熟。可是,一旦完全成熟了,成熟又意味着什么?我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60年代初,"高师"毕业后,我被派到农村中学工作。当时粮食非常紧缺,饥饿威胁着万千人家。师生们开垦骆马湖荒滩播种小麦,待到成熟时总想多打些粮食,为了让它熟透些迟迟不肯开镰。庄户出身的老校工很着急,郑重地提醒:"八成熟,九成收;九成熟,十成收。"要到"十成熟",那就"一成丢"了。可惜,只因收割太晚,麦子过熟,许多颗粒硬是抛撒在地里了。眼睁睁地将到口的粮食化作一场空,谁不心疼?这个遗憾,倒是让人明白了关于"生与熟"的平凡哲理。
-
关键词
成熟
农村中学
粮食
骆马湖
高师
小麦
毕业后
饥饿
抛撒
校工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一生写好一个“人”字
- 4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学习月刊》
1997年第3期33-33,共1页
-
文摘
有位老人平生助人为乐,成全许多好事。临终的时候,他欣慰地说:做人一辈子,只写就一个"人"字。由少年在中年,写一撇还容易,从中年到老年写一捺就难得多,特别在收笔处更见真功夫。收(守)好晚节,才是最可宝贵的。放眼人间,留下如此坦荡人生轨迹,堂堂正正、规规矩矩写成一个"人"字的,既有寻常百姓,也有名流显要。不论性别、职业、地位。
-
关键词
晚节
道德
中年
老人
老年
少年
性别
临终
职业
只写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挂剑”说守信
- 5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学习月刊》
1996年第6期24-24,共1页
-
文摘
提起"守信",我总想到徐州的古挂剑台。小时候,我在与它毗邻的模范小学读书,同学们曾伫立那里的碑石前,聆听校长的教诲。他吟诵碑上《徐人歌》的诗句:"延陵公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从解释字词开始,讲述了"挂剑"的故事:春秋时代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季札是吴王梦寿之子,封于延陵,称延陵公子),途经徐国。
-
关键词
春秋时代
徐州市
公元前
徐国
出使
校长
吟诵
徐人
小学
碑石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秦桧的遗臭
- 6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学习月刊》
1996年第9期25-26,共2页
-
文摘
多年前我曾到过杭州,许多印象都已淡忘,竟有一滩唾味与痰液忘却不了。每每一想,总要泛起恶心。那是面对着奸佞,倾吐心头之恨的留迹,一概倾吐在秦桧夫妇那反绑下跪的铸像上。相对的是岳飞之墓,还有墓阙上镌刻的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白铁的无辜,只会激发人们愈加痛恨奸佞。据悉。自明代中叶铸造此像,就是专供人们唾骂笞击的,数百年间其身痰迹未绝。看来,只要铁像还在,唾沫与痰液就会不止,真是彻底被人唾弃了。
-
关键词
秦桧
岳飞
明代中叶
白铁
痰液
铸像
恶心
后裔
激发
夫妇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金钱的能耐
- 7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学习月刊》
1994年第9期28-28,共1页
-
文摘
钱有多大能耐?有人说它是"万能钥匙"。报载一幅以《无题》为题的漫画:连真钥匙都打不开的锁,用"$"(钱)一投就开了!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是"万钱钥匙"的同义语。照此说法,按正当途径、正常手续都办不成的事,只要花钱就成。似乎只要有了足够的钱,就能打通一切关节,也便有了一切。其实,这是一种粗浅而错误的见识。放眼世界,即便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也决不是万能的。比如。
-
关键词
《无题》
是非功过
人民生命安全
贮藏手段
少廉
支付手段
于泉
于金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徐州风情别样红
- 8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11年第2期61-63,共3页
-
文摘
厨祖故里享口福
美食,妙在风味;风味,妙在乡土特色。
徐州不南不北、倚东朝西,这里的饮食风味,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所谓南米北面、南甜北成、东酸西辣、南茶北酒的地域差别.到这里全都融和了。比如湘鄂川的来客爱吃辣,
-
关键词
徐州
风情
乡土特色
兼容并蓄
地域差别
风味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苏徐二州的南秀北雄
- 9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08年第5期34-36,共3页
-
文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经营一座城。人与城共有一种秉性。上海人的精明、骄傲、时髦,适应于现代化大都市的节奏;厦门人的闲适、平和、柔婉衬托出滨海之都的精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留给大家的印象往往一致。例如中国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世界上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广东人.等等。
-
关键词
现代化大都市
上海人
温州人
广东人
水土
市场
-
分类号
F299.276.5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G127
[文化科学]
-
-
题名徐州地下叠城知多少
- 10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10年第4期37-37,共1页
-
文摘
徐州市区的建设施工,在地下5米左右,屡次发现湮没的明代古城废墟。纵览数十年来的系列发现,上下两城的奇巧重叠,令人惊叹:城下城——清代的城墙已于1928年拆除,至40年代初,
-
关键词
徐州市区
建设施工
40年代
废墟
-
分类号
TU714
[建筑科学—建筑技术科学]
-
-
题名苏州东郊发现几何印纹陶遗址
- 11
-
-
作者
张成珠
-
出处
《考古》
1958年第12期48-49,共2页
-
文摘
遗址在苏州城东金鸡湖滨金库乡金库农业生产合作社二社地区。几何印纹陶片在这一带,零星散布很广,在田地里稍加留意就可找到。根据不全面的发见,陶片密集的地方有三处,三处位置都邻靠湖滨河边。甲处台形地比西邻的茭田高1米多,南北靠河,东接湖滨。
-
关键词
陶片
苏州
江苏
湖滨
-
分类号
K8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