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外伤急性期血糖、C反应蛋白的改变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摇威 陈郁强 +2 位作者 谢扬 韩溟 黄铿 《现代医院》 2014年第2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急性期血糖、C反应蛋白的改变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对64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血糖、血常规获得指标。结果对比发现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血清中血糖、C反应蛋白水...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急性期血糖、C反应蛋白的改变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对64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24 h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中血糖、血常规获得指标。结果对比发现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血清中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按格拉斯哥(GCS)评分损伤程度越严重,上述指标升高越明显,并与损伤的预后也有相关性,损伤早期血糖、C反应蛋白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急性期血清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可以反映病情变化,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血糖 C反应蛋白 神经系统功能损伤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摇威 谢扬 +2 位作者 陈郁强 韩溟 黄铿 《现代医院》 2014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旨在分析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Interleukin-1β白介素-1β)在颅脑损伤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伤后24 h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30例,并选取1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 目的旨在分析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Interleukin-1β白介素-1β)在颅脑损伤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伤后24 h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30例,并选取17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颅脑损伤后第1、3、7天)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后各时间点血清TNF-α和IL-1β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第1、3、7天的IL-1β、TNF-α水平的变化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各时间点上,重度组IL-1β、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TNF-α、IL-1β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在临床上,血清TNF-α、IL-1β水平的监测对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程度能起到早期评估,并指导临床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TNF-Α IL-1Β
下载PDF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蔡海莹 张摇威 谢扬 《现代医院》 2014年第5期50-51,共2页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126例在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每晚睡前空腹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2.5 mg,连服2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查血常规、肝肾功能、B超...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126例在门诊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每晚睡前空腹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2.5 mg,连服2个月,于治疗前后分别查血常规、肝肾功能、B超查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前后两个月内每月分别查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126例患者在服药期间均闭经,血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下降,FSH、LH变化不明显,子宫内膜萎缩,肝肾功能均正常,血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贫血得到改善。结论米非司酮用于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米非司酮
下载PDF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耀辉 张摇威 谢扬 《现代医院》 2014年第4期61-63,共3页
目的通过对80例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 目的通过对80例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肾健脾汤治疗,两组病人连续治疗3月后、6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愈10例,好转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而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2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0%。结论采用自拟益肾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有明显优势,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中西结合 自拟益肾健脾汤
下载PDF
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怀东 谢扬 +1 位作者 张摇威 陈郁强 《现代医院》 2014年第5期13-14,30,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分析颅脑损伤急性期创伤程度、临床预后、CT表现与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之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TNF-α和IL-1β含量的变化,分析颅脑损伤急性期创伤程度、临床预后、CT表现与血清中TNF-α和IL-1β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高于轻型损伤组(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中TNF-α含量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1β测定可作为颅脑损伤急性期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TNF-α还可作为颅脑损伤急性期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急性期 TNF-Α IL-1Β
下载PDF
逍遥丸联合三苯氧胺周期性用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蔡海莹 张摇威 谢扬 《现代医院》 2014年第4期37-38,共2页
目的研究逍遥丸联合三苯氧胺间断性用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8例乳腺囊性增生患者随机按月经周期间断服用三苯氧胺,在第一次月经后第7天开始口服10 mg,每天2次,连续服用20 d;同时口服逍遥丸。一个疗程后对其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逍遥丸联合三苯氧胺间断性用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68例乳腺囊性增生患者随机按月经周期间断服用三苯氧胺,在第一次月经后第7天开始口服10 mg,每天2次,连续服用20 d;同时口服逍遥丸。一个疗程后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愈22例,显效78例,好转30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80.75%,副反应发生率为6.83%。结论逍遥丸联合三苯氧胺周期性用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氧胺 乳腺囊性增生病 副反应
下载PDF
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中的炎性因子与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陈郁强 谢扬 +2 位作者 韩溟 张摇威 黄铿 《创伤外科杂志》 2014年第5期411-414,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急性期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TBI患者,...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急性期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TBI患者,其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15 ~ 82岁,平均40.9岁.60名TB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分别进行分组,17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颅脑损伤患者第1、3、7d的血清TNF-α、IL-β水平及24h内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第1、3、7d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组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伤后24h内重型组、中型组血清中hsCRP显著高于轻型组;预后不良组第1、3、7d的血清中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伤后24h内血清中hsCRP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结论 颅脑损伤所致神经系统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清中TNF-α、IL-1β及hsCRP均显著升高,且升高的程度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神经损伤 炎性因子
下载PDF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与普通放疗对骨盆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蔡海莹 柯佳捷 +1 位作者 张摇威 谢扬 《现代医院》 2016年第5期656-657,共2页
目的分析比较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与普通放疗(radiationther—apy,RT)在宫颈癌术后治疗对骨盆正常组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后接受IMRT的109名宫颈癌患者临床... 目的分析比较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ationTherapy,IMRT)与普通放疗(radiationther—apy,RT)在宫颈癌术后治疗对骨盆正常组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在医院行手术治疗后接受IMRT的109名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与既往在医院接受RT的109名宫颈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回顾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的CT扫描结果,比较IMRT与RT对骨盆的影响。结果IMRT组中,4例出现骨折(随访中位时间26.0个月),RT组出现18例骨盆并发症,其中12例骨折,2例股骨头坏死,4例骨髓炎(随访中位时间31.0个月),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IMRT出现骨盆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小于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调强放疗 普通放疗 并发症
下载PDF
宫颈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海莹 柯佳捷 +1 位作者 谢扬 张摇威 《现代医院》 2016年第1期22-23,27,共3页
目的 探讨适合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的年轻宫颈癌患者(≤40岁)。方法 通过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信息,根据宫颈癌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对患者进行遴选、分析,研究适合行广泛... 目的 探讨适合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的年轻宫颈癌患者(≤40岁)。方法 通过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信息,根据宫颈癌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的手术指征,对患者进行遴选、分析,研究适合行广泛性宫颈切除术的年轻宫颈癌患者。结果 经筛选,共有176名患者行宫颈癌手术治疗,有87名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年龄≤40岁,其中符合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患者有54人。结论 在年龄≤40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适合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广泛性宫颈切除术,但应严格遵照手术指征,进行综合评估,以减少肿瘤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性宫颈切除术 宫颈癌 生育功能
下载PDF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止凝血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摇威 +1 位作者 纪少娜 尹俊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活化、聚集和促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40例慢性ITP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观察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活化、聚集和促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40例慢性ITP患者和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血小板。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血小板表达CD62P和CD63的情况。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凝血酶和胶原作为诱聚剂,检测血小板的聚集率。采用凝血法检测血小板的促血浆凝固时间。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慢性ITP患者表达CD62P的血小板百分率为(36.15±1.0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6.61±0.41)%,P <0.01];慢性ITP患者表达CD63的血小板百分率为(25.88±1.52)%,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3.25±0.25)%,P <0.01]。以ADP为诱聚剂,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为(89.8±5.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61.8±2.3)%,P <0.01];以凝血酶为诱聚剂,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为(84.5±4.5)%,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63.7±3.5)%,P <0.01];以胶原为诱聚剂,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为(79.3±2.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53.6±3.1)%,P <0.01]。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促血浆凝固时间为(56.8±6.8) s,显著短于健康对照者[(87.2±0.6) s,P <0.01]。结论: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呈活化状态,其聚集和促凝血功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活化 聚集 促血浆凝固时间
下载PDF
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11
作者 邱进锋 王端旭 +5 位作者 张摇威 纪少娜 易海宁 赵佳强 尹俊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6期539-544,共6页
目的 :观察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TP患者血小板表达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P2Y1、P2Y12)、α2A-肾上腺... 目的 :观察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TP患者血小板表达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P2Y1、P2Y12)、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adrenergic receptor,α2A-AR)和血栓烷A2受体(thromboxane A2receptor,TXA2-R)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血小板Gα蛋白、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1,PAR-1)和蛋白酶激活受体-4(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4,PAR-4)的表达。结果: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表达P2Y1、P2Y12、α2AAR和TXA2-R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31.4±2.2、29.6±2.1、25.8±2.9和39.8±3.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7.8±0.8、7.2±1.3、9.8±0.9和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表达Gα蛋白、PAR-1和PAR-4的累积光密度值分别为1 046.3±159.96、832.98±98.81和1 518.80±272.45,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254.49±39.51、203.92±27.47和431.27±4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人慢性ITP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表达增多,提示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可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 流式细胞仪 G蛋白偶联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