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汉刑徒的考古资料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政烺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39,共4页
编者按:张政烺先生是<历史教学>创刊人之一,当年为筹措办刊经费,曾卖掉自己珍爱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在本刊创刊50周年之际,因健康原因张先生未能执笔,其夫人傅学苓女士特寄来他的这篇旧作以示贺忱.我们衷心地企盼张先生... 编者按:张政烺先生是<历史教学>创刊人之一,当年为筹措办刊经费,曾卖掉自己珍爱的百衲本'二十四史'.在本刊创刊50周年之际,因健康原因张先生未能执笔,其夫人傅学苓女士特寄来他的这篇旧作以示贺忱.我们衷心地企盼张先生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史 考古资料 秦汉 女士 历史教学 张先
下载PDF
张政烺先生访问记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智超 张政烺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2年第4期1-6,共6页
今年四月十五日是张政烺先生八十寿辰。张先生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五十多年,著述宏富,桃李满天下。他的生活经历也丰富多彩。今年年初我们特地请陈智超同志访问了他。现将访问记录整理发表。这份记录经张先生审定;并征得他的同意,将他与... 今年四月十五日是张政烺先生八十寿辰。张先生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五十多年,著述宏富,桃李满天下。他的生活经历也丰富多彩。今年年初我们特地请陈智超同志访问了他。现将访问记录整理发表。这份记录经张先生审定;并征得他的同意,将他与胡适关于《封神演义》作者的通信作为附录发表。以此谨表我们对张政烺先生的庆贺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问记 《封神演义》 史学研究 生活经历 张先 著述 胡适
原文传递
甲骨文字考释的一部新著
3
作者 张政烺 《学术交流》 1988年第6期133-133,共1页
殷商时期用龟甲和牛肩胛骨占卜。卜人为殷王占卜后,将占卜日期、卜人名字、问卜事项刻在卜兆旁边,有的还刻上年月地点,以及日后的应验,每条字数多少不一,最长的将近一百字。这类资料沈埋地下三千年,十九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开始发... 殷商时期用龟甲和牛肩胛骨占卜。卜人为殷王占卜后,将占卜日期、卜人名字、问卜事项刻在卜兆旁边,有的还刻上年月地点,以及日后的应验,每条字数多少不一,最长的将近一百字。这类资料沈埋地下三千年,十九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开始发现,至今出土约十五万片。八十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整理考证,知道殷商时期卜人使用的文字约四千五百左右,而今日可以认识的约占三分之一。这种文字记录学者称之为卜辞,字句基本完整的很多,数量无从估计,约在十万条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记录 甲骨文字 卜辞 古文字学 字数 名字 殷商历史 文字考释 殷商时期 十九世纪
下载PDF
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 被引量:126
4
作者 张政烺 《考古学报》 1980年第4期403-415,共13页
湖北孝感县在公元1118年(宋重和元年)出土了六件西周初期(约昭王时)的铜器,其中一件称中鼎,铭文末尾有(?),学者未能释出。本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先生谓"末二奇字殆中之族徽。这类带有奇字铭文的铜器,近三百年来的公私收藏中也有,... 湖北孝感县在公元1118年(宋重和元年)出土了六件西周初期(约昭王时)的铜器,其中一件称中鼎,铭文末尾有(?),学者未能释出。本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先生谓"末二奇字殆中之族徽。这类带有奇字铭文的铜器,近三百年来的公私收藏中也有,不过未为学者注意。1950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河南安阳殷虚,《报告》说在四盘磨村西区得到"一片卜骨横刻三行小字,文句不合卜辞通例",对文字未作解释。1956年1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长安张家坡村西周遗址中得到一片刻有两行奇字的卜骨,几个月后又发现了另一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青铜器铭文 易卦 六十四卦 周原 数字 卜骨 郭沫若 周初 族徽
原文传递
关于“张楚”问题的一封信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政烺 《文史哲》 1979年第6期76-76,共1页
读了今年第五期《文史哲》所载《“张楚”非国号辨》一文,感到似不全面,建议作者考虑一下帛书中的材料。关于“张楚”是不是国号的问题,《文物》
关键词 张楚 帛书 国号 刘乃和 文史哲 文物 五星占 问题 建议 作者
下载PDF
斯人离世去 业绩在人间——悼念尹达同志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向奎 张政烺 《历史研究》 1983年第5期73-77,共5页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抗战发生后,我们和尹达同志都到了湖南长沙,住在韭菜园的圣经学院内。时当抗战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对国民党的军队已如摧枯拉朽,以致人心惶惶,国家民族之一线希望只在延安。是年十二月,一个凄风苦雨的...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抗战发生后,我们和尹达同志都到了湖南长沙,住在韭菜园的圣经学院内。时当抗战不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对国民党的军队已如摧枯拉朽,以致人心惶惶,国家民族之一线希望只在延安。是年十二月,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尹达同志结伴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也是真正抗日的道路。解放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马克思主义史学 历史唯物主义 新石器时代文化 史学理论 延安 中国新石器时代 历史学家 湖南长沙 业绩
原文传递
关于肖田问题——答张雪明同志
7
作者 张政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79年第1期51-53,共3页
《武汉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登载张雪明同志的《释尼田——与张政烺同志商榷》。最近,我才见到这一期学报,既蒙张雪明同志不弃,把问题提出来要进行商讨,我理应回答,以下就该文的顺序谈几点。原文说:“《说文》肖‘从肉小声’。
关键词 武汉大学学报 甲骨文 侯马盟书 公元前 徐中舒 禹鼎 文字 卜辞 说文 许慎
下载PDF
卜辞裒田及其相关诸问题 被引量:59
8
作者 张政烺 《考古学报》 1973年第1期93-120,共28页
一、释与(臼土) 臼的音读问题《诗经》裒字三义即抔裒田、裒、裒兕甲骨文有 ? 《殷虚文字·甲编》(以下简称《甲编》)3510 《殷虚书契·前编》(以下简称《前编)7.3.2从臼、从用、从土,表示双手取土,而用是盛土笼。卜辞所见有... 一、释与(臼土) 臼的音读问题《诗经》裒字三义即抔裒田、裒、裒兕甲骨文有 ? 《殷虚文字·甲编》(以下简称《甲编》)3510 《殷虚书契·前编》(以下简称《前编)7.3.2从臼、从用、从土,表示双手取土,而用是盛土笼。卜辞所见有几种用法,即1.田,这种用法最多,皆是第一期,也行于第三期;2,仅第三期一见;3.兕,皆见于第五期。甲骨文又有一个常见的字 《前编》2.37.6皆见于第一期,只有"(臼土)田"一种用法,和"田"文义完全相同,其字从臼、从土,表示双手取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辞 甲骨文 诸问题 考古学 说文解字 诗经 周礼 殷代 用法 经典释文
原文传递
帛书《六十四卦》跋 被引量:27
9
作者 张政烺 《文物》 1984年第3期9-14,共6页
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件,帛幅宽约49厘米,长约85厘米。横幅界画朱栏,字以墨书。每行字数不等,满行约六十四至八十一。卷首尾空隙极小,不足一行,无前后标题。
关键词 六十四卦 马王堆帛书 周易 甲骨文 伏羲八卦 学术讨论会 文王 次序 帛书本 通行本
原文传递
帚好略说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政烺 《考古》 1983年第6期537-541,共5页
殷虚五号墓出土铜器四百多件,其中有帚好铭文的约六七十件。殷虚卜辞中关于帚好的记载估计有一二百条,绝大部份属于第一期(即武丁时期,例如《甲骨文合集》2606—2721片),一小部份属于第四期(即武乙文丁时期,例如《合集》32755—32762片)... 殷虚五号墓出土铜器四百多件,其中有帚好铭文的约六七十件。殷虚卜辞中关于帚好的记载估计有一二百条,绝大部份属于第一期(即武丁时期,例如《甲骨文合集》2606—2721片),一小部份属于第四期(即武乙文丁时期,例如《合集》32755—32762片),两者中隔祖庚、祖甲、廪辛、康丁两代四王,约数十年至一百年。这种情况怎么解释,帚好究竟是一人还是二人,铜器铭文的帚好属于那个王,这些都是考古学界关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辞 铜器铭文 甲骨文合集 武丁 考古学 周礼 人名 记载 四王 祖甲
原文传递
妇好略说补记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政烺 《考古》 1983年第8期714-715,共2页
《小屯南地甲骨》917片:乙酉卜,御箙旋于帚好,十犬。这是新发现的关于帚好的资料,受到各方面学者的重视。这片卜辞的字体,按旧派的标准当为四期武乙时,按新派的标准属于历组,当为武丁至祖庚时。乙酉是卜日,御,动词,是一种祭祀,以求护佑... 《小屯南地甲骨》917片:乙酉卜,御箙旋于帚好,十犬。这是新发现的关于帚好的资料,受到各方面学者的重视。这片卜辞的字体,按旧派的标准当为四期武乙时,按新派的标准属于历组,当为武丁至祖庚时。乙酉是卜日,御,动词,是一种祭祀,以求护佑。箙旋是人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酉 历组卜辞 新发现 武丁 祭祀 甲骨学 记事刻辞 学者 动词 小屯
原文传递
伯唐父鼎、孟员鼎、甗铭文释文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政烺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551-552,共2页
~~
关键词 说文 铭文 洞室墓 图核 金文 方言 形制 令尊 形状 本期
原文传递
(弋卩)其卣的真伪问题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政烺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5,92,共6页
此文为张政烺先生于1987年山东长岛古文字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现征得本人同意,在此转发。
关键词 真伪问题 故宫博物院 郭沫若 于省吾 甲骨文 横断面 琉璃厂 铸造工艺 卜辞 青铜器鉴定
原文传递
会文山房与韩小窗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政烺 《社会科学战线》 1982年第2期212-214,共3页
《文学遗产增刊十二辑》登载胡光平《韩小窗生平及其作品考查记》,这篇文章运用许多调查访问的材料研究韩小窗,告诉了我们一些新的知识。韩小窗是清音子弟书的写作大家,流传的作品很多,影响也很大,但是一般文学史家对他的姓名籍贯生卒... 《文学遗产增刊十二辑》登载胡光平《韩小窗生平及其作品考查记》,这篇文章运用许多调查访问的材料研究韩小窗,告诉了我们一些新的知识。韩小窗是清音子弟书的写作大家,流传的作品很多,影响也很大,但是一般文学史家对他的姓名籍贯生卒年代都不清楚,这当然是缺陷,有了胡同志这篇文章总算解决了不少问题。抗战期间,飘泊西南天地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小窗 子弟书 文山 作品 生卒年代 文学史家 材料研究 调查访问 文章 文学遗产
原文传递
郭沫若同志对金文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政烺 《考古》 1983年第1期58-60,共3页
殷周青铜器,自汉以来各地即不断出土,有时也被学者注意加以解说,但作用不大。宋代可以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印刷术流行,社会上识字的人增多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逐渐出现一些新的学风,有了通晓古文字的人,收集古铜器和铭文成为一种风... 殷周青铜器,自汉以来各地即不断出土,有时也被学者注意加以解说,但作用不大。宋代可以说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印刷术流行,社会上识字的人增多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逐渐出现一些新的学风,有了通晓古文字的人,收集古铜器和铭文成为一种风气,有专门收藏的人,有专门著录的书,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始自北宋,十一世纪中晚期,刘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金文 青铜器铭文 古文字 考释 文艺复兴 时代 贡献 殷周 著录 研究工作
原文传递
忠厚诚笃诲人不倦——悼郑天挺先生
16
作者 张政烺 《中国史研究》 1982年第2期3-6,共4页
我国史学界老前辈之一、著名历史学东郑天挺先生去世了.惊悉这俄令人尊敬的师长和朋友逝世的噩耗,我十分悲戚!
关键词 郑天挺 史学界 历史学 逝世
原文传递
《(弋阝)其卣》的真伪问题
17
作者 张政烺 《出土文献研究》 1998年第1期38-42,共5页
一九四五年秋,抗日战争结束,十二月初,我到重庆,见到郭沫若手摹(弋阝)其三卣的铭文。殷代铜器多无铭文,长篇铭文更少。这三卣铭文长,且皆记王年,所以引人注意。六祀卣字体清秀,文义明白,看不出毛病。二祀、四祀两卣字体恶劣,文义不通,... 一九四五年秋,抗日战争结束,十二月初,我到重庆,见到郭沫若手摹(弋阝)其三卣的铭文。殷代铜器多无铭文,长篇铭文更少。这三卣铭文长,且皆记王年,所以引人注意。六祀卣字体清秀,文义明白,看不出毛病。二祀、四祀两卣字体恶劣,文义不通,我认为是假的。年底,胡厚宣由北平返回重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器 文义 重庆 铜器 铭文 字体
原文传递
半个世纪前的一桩公案 (弋卩)其卣的真伪问题
18
作者 张政烺 《收藏家》 1998年第5期50-53,共4页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2月我到重庆,见到郭沫若手摹(弋卩)其三卣的铭文。殷代铜器多无铭文,长篇铭文更少,这三卣铭文皆长,且记王年,所以引人注意。六祀卣字体清秀,文义明白,看不出毛病;二祀、四祀两卣字体恶劣,文义不通,我认为是假的。年...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2月我到重庆,见到郭沫若手摹(弋卩)其三卣的铭文。殷代铜器多无铭文,长篇铭文更少,这三卣铭文皆长,且记王年,所以引人注意。六祀卣字体清秀,文义明白,看不出毛病;二祀、四祀两卣字体恶劣,文义不通,我认为是假的。年底,胡厚宣由北平返回重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伪问题 铭文 郭沫若 胡厚宣 故宫博物院 作伪 铜器 北平 重庆 殷代
原文传递
《春秋事语》解题 被引量:72
19
作者 张政烺 《文物》 1977年第1期36-39,共4页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帛广约23厘米,长约74厘米,横幅直界乌丝栏,墨书,存九十七行。卷首残破,不知缺少几行。后部的帛比较完整,没有尾题,剩有空白,似未写完。原来卷在一块约3厘米宽的木片上,约十二三周,出土时帛质腐朽,...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帛广约23厘米,长约74厘米,横幅直界乌丝栏,墨书,存九十七行。卷首残破,不知缺少几行。后部的帛比较完整,没有尾题,剩有空白,似未写完。原来卷在一块约3厘米宽的木片上,约十二三周,出土时帛质腐朽,巳分裂成大小不等的二百来片碎片。由于水溃,卷在木片上面的部分,字迹多渗透到后面的帛上。同时又由于木片的压力,卷在木片下面的部分则多自上而下、自内而外反渗透到前幅。这些印痕是今天复原的重要依据,再参照渍污霉蚀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事语 马王堆帛书 公元前 木片 反渗透 春秋时期 战国纵横家书 鲁桓公 左传 自上而下
原文传递
《利簋》释文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政烺 《考古》 1978年第1期58-59,共2页
《利簋》是今日所知西周最早的铜器,一九七六年三月出土于陕西临潼。铭文拓本(图一)传至北京,余手写一过,试作释文。珷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公宝尊彝... 《利簋》是今日所知西周最早的铜器,一九七六年三月出土于陕西临潼。铭文拓本(图一)传至北京,余手写一过,试作释文。珷征商,佳(唯)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又(有)商。辛未,王才(在)(?)(师),易(锡)又(有)事(司)利金。用乍(作)(?)公宝尊彝。珷武王二字合文,周代铜器铭文中数见,当读武王二音。甲骨文对于常见之商王名号多合书,此亦其类,不能看作一个形声字。较晚铭文如《盂鼎》、《(?)簋》皆于珷下又加一王字,说明当时汉字越来越走上一字一音了。征商古书记载周武王征伐商国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周武王 甲子 铜器铭文 形声字 逸周书 说文 周代 岁星 所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