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 1
-
-
作者
张敬飒
吴文恒
朱虹颖
孙锦锦
-
机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出处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6期265-271,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元化利用方式下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行为与区域模式研究"(410155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5M439)
-
文摘
[目的]分析不同生计方式下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制定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规划及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西安市城郊地区381份调查问卷,采用优势能源系数法与Tobit模型开展研究。[结果](1)纯农户主要使用秸秆、玉米芯、薪柴等生物质能源,经济性、可获性优先;兼业户生物质能、液化气和太阳能使用突出,可获性与便捷性兼顾,呈现互补性消费;非农户优势能源为煤及其制品、电能、太阳能等商品能源,便捷性、清洁性与高效性优先。(2)可获得性是影响纯农户生物质能消费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作物种植面积的多少,人均收入提高会减少其消耗;非农户生物质资源缺乏,煤及其制品、电能为主要生活用能,常住人口越多,煤炭、电能消费量越大,人均收入、家庭有效最高受教育程度对电能消费正向影响;兼业户液化气、太阳能消费受家庭规模与人均收入影响明显。[结论]农户生活能源消费行为受家庭特征、人均收入、能源可获得性等方面影响,纯农、兼业、非农3种生计方式伴随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商品化、高质化用能的演替过程,呈现了生活用能的阶梯提高。城郊农户大量使用排放系数较高的煤及其制品,不利于城市地区环境改善,应重视这类群体的用能导向和管理。
-
关键词
生活能源
消费行为
农户
生计方式
TOBIT模型
-
Keywords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er behavior
farmer
livelihood model
Tobit model
-
分类号
F323.21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城镇购房衡量的农业转移人口流向特征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12
- 2
-
-
作者
吴文恒
张敬飒
徐凯颖
屈英豪
朱虹颖
-
机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出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80-1695,共1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5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5JM4139)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D022)~~
-
文摘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购置房产切合了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市民化的要求。研究购房定居或准备定居城镇群体的流向特征,有助更好地落实有效供给。随机问卷调查乡村务农人员、打工者,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及其背后的家庭成员,采用回忆或电话问询方式填写农村购房转移个体和家庭基本状况,获得江苏、河南、陕西等24省区1327份有效信息,分析中国购房转移群体的流向特征与态势,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或家庭角度探究购房流向分异的成因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80-90年代购房转移人口少,2000年以来渐多,趋向年轻化,教育程度较高群体多购房转移到规模较大或等级较高的城市。省区内城市,尤其县级城市是购房转移主要地,镇吸纳能力整体较弱,原住地层次影响迁住地高度。东部地区省区内购房转移多元分化,中部地区在县级以上城市分散购房转移,西部地区购房转移到省区内地级以上城市占一半以上。需求互补性、中介机会、距离远近影响购房转移及其分异,获得期望的经济收入加以城市的吸引力,是人们在工作或打工地购置房产的深层原因;没有稳固工作地点,一般倾向家乡的县级城市、镇或者就近的高等级城市购房。购房转移和流向分异与教育程度、固定工作与否、是否购房地工作、现工作地时间、购房年龄等个人或家庭发展条件的因子显著相关,是宏观社会环境政策影响、中观城乡系统各种媒介作用与微观个体或家庭成员主观行为多向耦合综合驱动的结果。
-
关键词
城镇购房
农业转移人口
流向特征
城镇化
-
Keywords
urban house purchasing
rural-urban migrants
floating characteristics
urbanization
-
分类号
C924.24
[社会学—人口学]
-
-
题名采煤地区农户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及其影响机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吴文恒
朱虹颖
张馨
张敬飒
-
机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出处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69-2080,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55)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5JM4139)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13D153)
-
文摘
研究采煤地区农户生活用能的碳排放,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制定农村减排的相关政策。以渭北"黑腰带"中部白水县地下采煤区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定量探究采煤地区农户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采煤地区农户生活用能的碳排放(1 639.56 kg C/户)少于非采煤区(1 747.77 kg C/户),前者主要来源于煤炭、薪柴、电能,三类能源贡献了96%以上,煤炭达61.72%;后者主要为薪柴、煤炭、秸秆、电能,较分散多元,整体以薪柴(41.30%)为主。采煤地区农户商品性能源消费1 443.2 kgce/户,非采煤区为1 014.47 kgce/户,没有呈现用能结构向商品化转变而碳排放增多的状况。碳排放与用能类型、使用数量及排放系数相关,有碳排放的能源使用数量越多,排放系数越大,碳排放量越多。采煤是造成农户生活用能及其碳排放较正常状况下有所差异的根源和主要诱因。应改良用能灶具以提高利用热效,增加沼气等新型用能份额,关注用能的区域差异带来的不同排放效果。
-
关键词
碳排放
农户生活用能
采煤地区
-
Keywords
carbon emission
rural household energy use
the coal mining area
-
分类号
F323.21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
-
题名渭河下游不同类型区农户生活用能排放差异研究
被引量:3
- 4
-
-
作者
朱虹颖
吴文恒
杨新军
张敬飒
-
机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55)
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项目(HSSTP)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10JQ5006)
-
文摘
不同类型农村地区具有不同的能源消费取向,其造成的用能排放也呈明显的区域差异。研究农户生活用能排放分异,对深刻认识区域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区域用能和环境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渭河下游临渭区为研究区,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方式获取基础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平原地区、黄土台塬、秦岭山地的农户生活用能排放,利用灰色关联法识别用能排放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不同类型地区农户生活用能排放差异显著。沼气比例较大的黄土台塬用能排放最低(1850.43 kg),薪柴为主的秦岭山地用能排放最高(2556.68 kg),多元化用能的平原地区排放居中(1863.20 kg)。2生活用能主要污染物CO2的排放量由平原向台塬、山区依次升高;其余污染物排放量高低,三类地区并无固定顺序:TSP排放秦岭山地居高,固体废弃物排放平原地区居多,这与各类地区主导用能类型相关。3影响用能排放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区域能源供应能力,亦与区域环境影响下农户特征差异有关,依次为农户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和职业结构。
-
关键词
农户生活用能
排放差异
碳排放
沼气
渭河下游
-
Keywords
rural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emission disparity
carbon emissions
biogas
lower reach of the Weihe River
-
分类号
X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F32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