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露醇对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摘要)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文夺 郭永章 +1 位作者 张炳彦 王炳煌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9-9,共1页
关键词 肠组织缺血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甘露醇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脐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2
作者 张文夺 符伟国 +3 位作者 徐欣 王玉琦 夏蓓莉 汪圣毅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0,共3页
目的:研究从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方法和条件。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在添加VE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每隔3-4 d换一次液。培养16 d后,消化贴壁细胞,用DiI-ac-LDL及... 目的:研究从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方法和条件。方法:从新鲜脐血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出单核细胞,在添加VEGF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每隔3-4 d换一次液。培养16 d后,消化贴壁细胞,用DiI-ac-LDL及FITC-UEA-1对其进行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培养3-4 d单核细胞开始贴壁,14 d左右开始出现索条状结构,免疫荧光鉴定显示贴壁细胞呈双荧光染色阳性,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70%贴壁细胞表达FITC-UEA-1, 85%贴壁细胞表达DiI-ac-LDL。结论:脐血中富含内皮祖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脐血 贴壁细胞 FITC 免疫荧光 单核细胞 LDL 条件 目的 新鲜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应用胸腺肽α1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朱新锋 陈刚 +7 位作者 张文夺 白建华 刘其雨 赵英鹏 王谦 陈向阳 李晓延 李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在肝移植术后应用胸腺肽α1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对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患者,完全随机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移植术后仅行常规免疫抑制剂方案;实验组于术后第1d开始皮下... 目的探讨在肝移植术后应用胸腺肽α1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及对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例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患者,完全随机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例。对照组移植术后仅行常规免疫抑制剂方案;实验组于术后第1d开始皮下注射胸腺肽α1,1.6mg/次,2次/周,至少持续1个月,免疫抑制剂方案同对照组。术后行肝穿刺活检,比较2组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于术前1d及术后1周、2周及1个月检查2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2组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1个月实验组CD4+、CD8+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在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条件下,近期应用胸腺肽α1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几率。胸腺肽α1可显著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胸腺肽Α1 急性排斥反应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存在大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的肝移植(附8例报道)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刚 朱新锋 +7 位作者 刘其雨 张文夺 赵英鹏 白建华 范蜀滨 陈向阳 李晓延 李立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及围手术期辅助性化疗治疗肝细胞癌合并大血管侵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8例施行肝移植的肝细胞癌合并大血管侵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围手术期以希罗达为主进行化疗... 目的探讨肝移植及围手术期辅助性化疗治疗肝细胞癌合并大血管侵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8例施行肝移植的肝细胞癌合并大血管侵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围手术期以希罗达为主进行化疗。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第4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7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例于术后第54d死于颅内出血。5例于术后0.5~2年肿瘤复发,其中3例分别于术后9、10和16个月死亡;1例于术后1年发现肿瘤复发,放弃治疗2个月后死亡;另1例则已带瘤生存32个月仍存活。1例则无瘤生存达半年。本组患者生存时间4d~32个月,平均329.8d,生存6个月和1年者分别为6/8和3/8。结论术前存在大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行肝移植可能仍会取得良好疗效,但需结合围手术期辅助性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大血管侵犯 肝移植
下载PDF
Merkel细胞局部注射联合MEBO外用对大鼠足底创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游兴 魏在荣 +4 位作者 陈伟 邓呈亮 张文夺 王达利 龚飞宇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539-544,550,共7页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Merkel细胞(Merkel cells,MCs)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外用对大鼠足底创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大鼠共90只(210±10)g,于左后足检测缩足反射后垂直切取左足底皮肤直至皮下,形成直径为1 cm圆形创面,保留深...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Merkel细胞(Merkel cells,MCs)联合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外用对大鼠足底创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大鼠共90只(210±10)g,于左后足检测缩足反射后垂直切取左足底皮肤直至皮下,形成直径为1 cm圆形创面,保留深筋膜。将建模后大鼠随机分为5组:MCs+MEBO组、MCs组、MEBO组、PBS组及m NGF(鼠神经生长因子)组。细胞组用MCs(1×10~6个/m L)每个点25μL分别注射于创面基底中央及创缘3、6、9、12点标记处;m NGF组及PBS组分别予等体积(每个点25μL)的重组β鼠神经生长因子(0. 1μg/m L)和PBS液注射。造模后所有模型鼠均用棉拭子检测大鼠足底缩足反射,记录并统计缩足次数,计算其百分比;在建模第7、14、21天3个时间点每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切取组织并制作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新生皮肤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结果缩足反射对比,MCs+MEBO组比MCs组、MEBO组、PBS组反射阈值更低、对刺激更敏感(P <0. 05),与m NGF组相近;MCs+MEBO组在神经纤维数量、排列有序性等方面都优于阴性对照或单一处理组,与m NGF组相近。结论 MCs局部注射联合MEBO外用可促进创面皮肤神经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克尔细胞 MEBO 移植 创面 神经再生
下载PDF
改良阴囊纵膈瓣在重度尿道下裂分期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海 魏在荣 +8 位作者 王达利 邓呈亮 金文虎 聂开瑜 唐修俊 张文夺 吴毕华 张子阳 常树森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27-731,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阴囊纵膈瓣在重度尿道下裂分期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至2017年5月,本科室收治重度尿道下裂患者共15例,年龄12~22岁,平均17岁。手术分2期进行,第Ⅰ期行阴茎伸直阴囊纵膈瓣尿道成型阴茎包埋术,术中设计阴囊纵膈... 目的探讨改良阴囊纵膈瓣在重度尿道下裂分期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至2017年5月,本科室收治重度尿道下裂患者共15例,年龄12~22岁,平均17岁。手术分2期进行,第Ⅰ期行阴茎伸直阴囊纵膈瓣尿道成型阴茎包埋术,术中设计阴囊纵膈瓣重建尿道,重建尿道长度4~8cm,平均5. 7cm。对2例阴囊纵膈瓣供瓣区有阴毛生长者Ⅰ期术前先行激光脱毛。后3月行第Ⅱ期阴茎释放伸直抬升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3~37月随访,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重建尿道Ⅰ期愈合,无1例发生尿道狭窄,无勃起性阴茎下弯畸形,仅1例因Ⅰ期术后留置尿管不慎脱出,短期内出现尿瘘,经换药2周后自行愈合。第Ⅱ期术后3月随访,患者阴茎弯曲均完全矫正,阴茎外观接近正常,随访期间无1例发生尿道结石、梗阻等。结论改良阴囊纵膈瓣分期修复重度尿道下裂血供可靠,外观满意,能有效降低尿瘘的风险,是重度尿道下裂修复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阴囊纵膈皮瓣 分期手术
下载PDF
应用TriVex治疗大隐静脉曲张47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刚 刘其雨 +2 位作者 张文夺 赵英鹏 李晓延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10-211,共2页
下肢静脉曲张刨吸术(transillumina ted powered phlebectomy,TriVex)正13益成熟,并且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我院自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对47例(69条肢体)大隐静脉曲张行TriVex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 刨吸术
下载PDF
HPV持续性感染与免疫调节机制 被引量:25
8
作者 王莉 张文夺 归绥琪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4年第2期134-136,共3页
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生殖道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 ,该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机体的免疫反应决定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转归 ,有效的细胞免疫可清除已存在的感染 ,而体液免疫可阻止同一亚型的病毒... 人乳头状瘤病毒引起的生殖道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 ,该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机体的免疫反应决定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转归 ,有效的细胞免疫可清除已存在的感染 ,而体液免疫可阻止同一亚型的病毒再感染细胞 ,免疫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 感染 免疫调节 免疫逃逸 综述文献
下载PDF
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40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薛智军 姜桂喜 +5 位作者 张文夺 苗进 胡文贤 李强 张娟子 王晋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697-699,共3页
目的:探讨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缺血程度分级,分别采用取栓术、血运重建术或截肢术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结果:40例术后切口均I/甲级愈合,缺血症状缓解,踝肱指... 目的:探讨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缺血程度分级,分别采用取栓术、血运重建术或截肢术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结果:40例术后切口均I/甲级愈合,缺血症状缓解,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升高0.5左右。3例出现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病人急性动脉栓塞31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9例,其中组织活力充分8例,组织活力刚开始消失20例,组织已开始发生不可逆变化10例,大部分组织已发生不可逆变化2例,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简便有效,易于临床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 缺血程度 手术方式 肝素
下载PDF
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α-SMA和DC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文夺 邓呈亮 +4 位作者 郭常敏 聂开瑜 唐修俊 魏在荣 王达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5-292,共8页
目的 初步探讨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human dermis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DMSCs)对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表达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人真皮间充质干细胞(human dermis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DMSCs)对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核心蛋白多糖(decorin,DCN)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增生性瘢痕防治的可行性.方法 机械法联合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DMSCs,取第3代生长良好的细胞,以流式细胞仪检测hDMSCs的CD分子,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角蛋白19和波形蛋白,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根据临床上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病程将瘢痕标本分为6个月、1年、2年3组,每组3例.将3组HSFB分别与第3代生长良好的贴壁hDMSCs通过非接触式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21 d,并分别与相对应组HSFB普通6孔板培养21d进行对照,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3组共培养后HSFB α-SMA和DC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DMSCs高表达CD73、CD105、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不表达CD14、CD34、CD45等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波形蛋白阳性表达,不表达角蛋白19.经诱导可以向成脂、成软骨和成骨细胞分化,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鉴定标准.普通6孔板培养的6个月、1年、2年3组HSFB的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98.20±15.46、0.29±0.070,175.24±17.04、0.38 ±0.110,125.73 ±6.99、0.33±0.085:DCN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61.30 ±9.79、0.015 ±0.003,70.89±11.29、0.020±0.007,77.31±4.80、0.023±0.003.与5&#215;104 hDMSCs共培养处理后6个月、1年、2年3组HSFB0α-SM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48.40±6.42、0.100±0.020,192.16±11.37、0.110±0.014,73.33 ±6.29、0.ll0±0.016;DCN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156.92±14.91、0.049±0.015,154.42±18.17、0.033±0.008,140.82±7.32、0.030±0.004.与普通6孔板培养相比较,共培养各组HSFB的α-SMA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DCN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并以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即6个月组变化较明显.结论 hDMSCs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可下调HSFB α-SMA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DCN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且对增生性瘢痕形成早期的成纤维细胞作用较明显,hDMSCs的抗纤维化作用有望用于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和病理性瘢痕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 间质干细胞 瘢痕 成纤维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
原文传递
VIABAHN支架在治疗下肢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文夺 魏在荣 张子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评估VIABAHN支架血管腔内置入术治疗髂及股胭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对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髂动脉及股、胭动脉损伤的患者,全身情况差.术前评估无法耐受传统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风险较大者共12例行VIABAH... 目的评估VIABAHN支架血管腔内置入术治疗髂及股胭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对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髂动脉及股、胭动脉损伤的患者,全身情况差.术前评估无法耐受传统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风险较大者共12例行VIABAHN支架血管腔内置入。记录术中技术成功率。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监测患肢ABI值。患肢血管彩超及CTA检查以检测血管及支架通畅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毕患肢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均搏动良好。无术中及术后近期腔内治疗并发症(内漏,支架移位,穿刺点血肿,动脉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造影剂肾病等)发生。息肢ABI值由术前0.45±0.12提高至0.95±0.06。CTA随访检查,仅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支架近端轻度(〈30%)狭窄。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4)个月。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有肢体缺血症状,ABI值均在0.9以上。结论VIABAHN支架血管腔内置入术治疗外周动脉损伤短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系统损伤 支架 髂动脉 股动脉
原文传递
遵循开通缺血区域血供原则腔内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张文夺 魏在荣 张子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64-965,共2页
周围血管疾病(peripheral a11erial disease PAD)是指由于动脉硬化所致的肢体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严重的肢体缺血常可导致严重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m),静息痛。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研究 腔内治疗 缺血区域 间歇性跛行 血供 周围血管疾病 肢体缺血
原文传递
分叶显微削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复杂创面 被引量:19
13
作者 游兴 魏在荣 +7 位作者 金文虎 李海 张文夺 孙广峰 唐修俊 聂开瑜 王达利 王波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03-305,共3页
手、足部受伤后常形成伴骨骼、肌腱等外露的创面,甚至形成复杂创面,需行皮瓣转移修复[1].2012年7月至2014年9月,我们采用分叶、显微削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修复13例手、足部多个不规则创面,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 皮瓣修复 创面 穿支 分叶 手足 皮瓣转移修复 足部
原文传递
多穿支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儿童四肢复杂创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海 魏在荣 +6 位作者 张文夺 邓呈亮 金文虎 聂开瑜 唐修俊 孙广峰 常树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保留多穿支的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小儿四肢复杂性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收治的7例小儿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保留多穿支的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根据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的... 目的探讨保留多穿支的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小儿四肢复杂性创面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经验。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收治的7例小儿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保留多穿支的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根据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的体表投影及穿支分布特点,术前便携式Doppler穿支定位,对不需要重建韧带及关节囊者不携带阔筋膜,供区阔筋膜I期缝合。定期进行随访。结果本组7例皮瓣顺利成活,创面I期修复,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经3~9个月随访(平均6.5个月,随访方式包括:现场随访、微信随访、电话随访等)。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良好。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少数残留切口周围感觉异常。患肢外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保留多穿支的旋股外侧动脉单叶或分叶穿支皮瓣设计灵活,穿支粗大恒定,是修复小儿四肢复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儿童 四肢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子阳 张文夺 +7 位作者 魏在荣 吴必华 李海 孙广峰 金文虎 唐修俊 邓呈亮 聂开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09-1112,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5月,对12例足踝部创面患者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男7例,女5例;年龄22~54岁,平均36岁。致伤原...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5月,对12例足踝部创面患者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男7例,女5例;年龄22~54岁,平均36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2例,摔伤3例,交通事故伤7例。病程7~45 d,平均16 d。创面范围6 cm×4 cm^10 cm×5 cm。术前行DSA观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以及各穿支血管间的关系,据此设计并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7 cm×5 cm^11 cm×6 cm。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在向浅层走行过程中发出上行支及下行支,各分支相连接形成纵向链状吻合,血管链走行方向与肢体纵轴一致。根据DSA观测结果设计并顺利切取皮瓣,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供区创面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皮瓣及供区均无溃疡形成。患足行走正常。结论 DSA能准确观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大小、分布及吻合情况,为设计并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提供了影像学依据,提高了该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穿支皮瓣 胫后动脉 足踝创面
原文传递
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织瓣的临床应用及对供区影响观察 被引量:13
16
作者 金文虎 魏在荣 +5 位作者 邓呈亮 孙广峰 唐修俊 张子阳 张文夺 王达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84-128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织瓣(筋膜瓣+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疗效及对供区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2月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织瓣修复四肢软组织较大缺损9例。男8例,女1例;年龄13~56岁,中位年龄3...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织瓣(筋膜瓣+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较大缺损的疗效及对供区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2月采用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织瓣修复四肢软组织较大缺损9例。男8例,女1例;年龄13~56岁,中位年龄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重物压砸伤3例。软组织缺损位于下肢7例,上肢2例;伴肌腱外露2例,骨外露2例,肌腱合并骨外露5例。清创后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3 cm×7 cm^20 cm×18 cm。术中组织瓣切取范围14 cm×8 cm^23 cm×19 cm。受区筋膜瓣取头部断层皮片植皮覆盖。供区无张力直接缝合。结果术后1例出现动脉危象,经探查并重新吻合动脉后组织瓣成活;2例出现筋膜瓣上植皮部分溶解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植皮Ⅰ期愈合7例、Ⅱ期愈合2例。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4个月,平均10个月。组织瓣色泽、质地良好,无瘢痕挛缩等并发症发生;均恢复部分保护性感觉。供区仅遗留一线形瘢痕,对大腿外观及行走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组织瓣可修复四肢软组织较大缺损,供区可直接缝合,减少了供区损害,符合整形外科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筋膜瓣 软组织损伤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23
17
作者 孙雪 魏在荣 +6 位作者 金文虎 李书俊 张文夺 李海 胡鹏 聂开瑜 孙广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的供血范围及观察斜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7块皮瓣,发现携带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者21例(占37%),术中观察了斜支、降支供应股外侧肌表面皮...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的供血范围及观察斜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大腿前外侧区设计切取了57块皮瓣,发现携带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者21例(占37%),术中观察了斜支、降支供应股外侧肌表面皮肤范围,其中12例采用斜支穿支皮瓣覆盖足、踝部创面。男8例,女4例;年龄23~52岁。交通事故伤6例,重物挤压伤4例,器械伤2例。损伤部位:足背5例,踝部4例,小腿远端3例。伤后至首次就诊时间4~36 h,平均16 h。单纯穿支皮瓣6例,携带阔筋膜、股外侧肌复合组织瓣4例,分叶皮瓣2例。术中切取大小为7 cm × 11 cm~8 cm × 21 cm的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根据斜支、降支供应股外侧肌表面范围,分为Ⅰ型(降支为主型)16例、Ⅱ型(斜支降支均匀型)2例、Ⅲ型(斜支为主型)3例。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供区一期愈合11例,伤口少许裂开1例,经换药痊愈,残留一斜线瘢痕、无牵拉不适,周围感觉麻木范围减小。供瓣区髋膝关节早期肌力减退3例,3个月后逐渐好转,半年后无异常不适。12例获电话随诊时间3个月~2年,平均13个月,所修复四肢功能良好,皮瓣质地饱满,色泽与周围皮肤无异,外形无挛缩,恢复保护性感觉,供区可见纵行线状瘢痕,无局部疼痛及触觉过敏现象。结论股外侧肌表面皮肤软组织血供具有多样性,设计、切取股前外侧皮瓣时应小心鉴别。旋股外侧动脉斜支穿支皮瓣手术简单、可靠,也可切取多种形式的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支 穿支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应用解剖 修复
原文传递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前导航指导切取胫前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13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子阳 魏在荣 +3 位作者 张文夺 唐修俊 金文虎 孙广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20-622,共3页
足背部烧伤及外伤性皮肤缺损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常伴有肌腱、骨骼外露,需要采用皮瓣修复。但足背部位于肢体远端,可用来修复的皮瓣较少,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胫前动脉穿支皮瓣可切取的皮瓣面积较大,可修复整个足背部创面,是较好... 足背部烧伤及外伤性皮肤缺损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常伴有肌腱、骨骼外露,需要采用皮瓣修复。但足背部位于肢体远端,可用来修复的皮瓣较少,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胫前动脉穿支皮瓣可切取的皮瓣面积较大,可修复整个足背部创面,是较好的选择,但胫前动脉穿支解剖复杂且存在变异,常常导致皮瓣切取失败。为了提高皮瓣切取的成功率,临床医师常对穿支进行术前导航。笔者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前导航指导切取胫前动脉穿支皮瓣,达到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皮瓣修复 足踝部创面 胫前动脉 切取失败 动脉穿支 造影术前 导航
原文传递
保留感觉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V-Y推进修复踝周创面 被引量:7
19
作者 唐修俊 王波 +4 位作者 魏在荣 王达利 韩文杰 张文夺 李书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5-1518,共4页
目的探讨保留感觉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V-Y推进修复踝周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1月,采用保留感觉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V-Y推进修复踝周创面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例,热压伤2... 目的探讨保留感觉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V-Y推进修复踝周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2015年1月,采用保留感觉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V-Y推进修复踝周创面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例,热压伤2例,烫伤2例,挫伤2例,医源性创面2例。病程1~3周,平均2周。内踝4例,外踝3例,足跟4例。创面伴骨、钢板或跟腱外露。创面范围4 cm×2 cm^5 cm×3 cm。皮瓣切取范围11 cm×4 cm^15 cm×6 cm。结果术后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周后再次手术将胫后动脉离断,向前推移修复创面,近端植皮修复;2例皮瓣远端发生少许坏死,经换药后3周创面愈合;其余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踝关节活动正常。末次随访时,10例皮瓣恢复精细感觉,1例离断胫后动脉推进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保留感觉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V-Y推进修复踝周创面,具有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外观及感觉恢复较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周创面 胫后动脉穿支 V-Y推进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腘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邓呈亮 魏在荣 +5 位作者 金文虎 张文夺 孙广峰 聂开瑜 李书俊 王达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89-491,共3页
目的探讨胴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4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缺损面积4cm×3cm~12cm×9cm。设计胭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 目的探讨胴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4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缺损面积4cm×3cm~12cm×9cm。设计胭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转移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皮瓣面积5cm×3cm~22cm×6cm。供瓣区直接缝合5例,游离植皮7例。结果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供、受区切口均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随访2~24个月,皮瓣较薄、柔软、有感觉,色泽、外观良好;膝关节屈曲、伸直功能好,可正常行走;小腿下段后侧、外踝、足背外侧皮肤感觉存在。结论胴窝外侧皮动脉蒂小腿后外侧皮瓣较薄、柔软、有感觉,且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是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的带蒂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膝关节 修复外科手术 伤口愈合 腘窝外侧皮动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