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6
篇文章
<
1
2
…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体对干燥和含水织物的接触感知对比研究
1
作者
张昭华
羊悦
+1 位作者
倪军
张旭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198,共6页
为探究干态织物与湿态织物在达到同等皮肤冷却时所产生的触觉感知是否一致,设计了3组皮肤冷却下的对照实验。通过对比各组织物在与皮肤动态接触下的冷/暖、光滑/粗糙、干/湿感觉评分,分析了感知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皮肤冷却至0....
为探究干态织物与湿态织物在达到同等皮肤冷却时所产生的触觉感知是否一致,设计了3组皮肤冷却下的对照实验。通过对比各组织物在与皮肤动态接触下的冷/暖、光滑/粗糙、干/湿感觉评分,分析了感知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皮肤冷却至0.9℃和1.2℃条件下,干织物的冷感显著强于同组湿织物;在皮肤冷却至0.9℃条件下,织物的光滑/粗糙感、干/湿感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此时织物的干湿状态不足以使光滑/粗糙感和干/湿感产生显著变化;在皮肤冷却至1.2℃和1.4℃条件下,湿织物的光滑/粗糙感、干/湿感显著强于同组干织物,说明织物含水量较大时,与皮肤的黏附力增加,进而增强了粗糙感和湿感觉。因此,无水参与的情况下,干织物通过降温可以产生湿感觉。但仅降低干织物的温度,其湿感强度仍低于同组湿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感觉
接触感知
干织物
湿织物
主观评价
皮肤温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艺工文”融合深化“女装结构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
作者
田苗
张向辉
+2 位作者
肖平
张昭华
王建萍
《纺织服装教育》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人类服饰演化史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具象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女装结构设计不仅要符合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并具备舒适工效性能,但目前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中尚缺少艺术与文化元素的融合。将艺术审美和服饰文...
人类服饰演化史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具象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女装结构设计不仅要符合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并具备舒适工效性能,但目前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中尚缺少艺术与文化元素的融合。将艺术审美和服饰文化的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的科学思维融入“女装结构设计”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体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解决服装工程技术复杂问题、实践时尚创新理念的综合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女装结构设计”课程思政路径,并为其他服装专业课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装结构设计
课程思政
艺术审美
工程技术
服饰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感官模态对织物湿感觉的影响
3
作者
谭轶丹
张昭华
李诗涵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8,共7页
为探究触觉、视觉、听觉的多感官模态是否比单触觉模态具有更高的湿感觉辨别能力,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和信号检测论的方法评价织物的湿感觉强度与敏感度。21名受试者分别在3种感官模态(触觉单模态、视触觉双模态和视触听三模态)下触摸...
为探究触觉、视觉、听觉的多感官模态是否比单触觉模态具有更高的湿感觉辨别能力,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和信号检测论的方法评价织物的湿感觉强度与敏感度。21名受试者分别在3种感官模态(触觉单模态、视触觉双模态和视触听三模态)下触摸湿织物,同时记录受试者的指温和湿感觉大小。结果表明:在敏感度评价中,多感官模态(视触觉双模态、视触听三模态)比单感官模态的湿敏感度更高,更易辨别织物间湿度差异;在强度评价中,感官模态对湿感觉强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织物类型与加湿量之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在高水平加湿量下,对Coolmax■的湿强度评分明显最低。研究结果丰富了湿感觉多感官成因的理论基础并为人机交互的舒适性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感觉
感官模态
织物性能
信号检测论
动态接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个体冷热调节服装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雪
于利静
张昭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7,共10页
为促进个体冷热调节服装(PTRC)在热舒适性调节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发展,系统介绍了个体冷却服、加热服的分类特性及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PTRC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发现:个体冷却服存在笨重、便携性差和冷却效率低等...
为促进个体冷热调节服装(PTRC)在热舒适性调节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发展,系统介绍了个体冷却服、加热服的分类特性及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PTRC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发现:个体冷却服存在笨重、便携性差和冷却效率低等问题,未来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从多方面(面料、结构、附加设备等)进行综合考虑,寻找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降低服装重量;对于个体加热服,多驱动能源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充分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实现服装的智能化控制,满足不同场景中的加热需求;针对使用新型制造工艺与材料的动态调节技术,优化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生产工艺,建立全面的适用安全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法,以促进其商业化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热舒适
个体冷热调节服装
冷却系统
新型纺织品
智能调节
电加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衣下空气层厚度对着装人体热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
17
5
作者
张昭华
王云仪
李俊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3-107,共5页
位于人体皮肤与服装内表面之间的空气层是着装人体向外环境传热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人工气候室中重构热平板仪,测量了不同衣下空气层厚度时的面料表面温度,研究空气层厚度与面料表面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模拟显热量从皮肤表面经过...
位于人体皮肤与服装内表面之间的空气层是着装人体向外环境传热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人工气候室中重构热平板仪,测量了不同衣下空气层厚度时的面料表面温度,研究空气层厚度与面料表面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模拟显热量从皮肤表面经过衣下空气层、面料层向外环境传递的数学模型,分析衣下空气层厚度及环境条件对着装人体热传递的影响。实验及模拟结果表明,衣表温度随着衣下空气层厚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当空气层厚度达到16 mm时,自然对流的出现加大了皮肤向面料内表面的传热量,导致衣表温度升高。环境温度及风速与衣下空气层组合起来,共同影响人体通过服装系统向环境的散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下微气候
平板仪
热流量
表面温度
服装
人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热湿阻的影响
被引量:
11
6
作者
张昭华
翟世瑾
尹思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06,111,共7页
为研究人体皮肤与织物之间存在的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传热透湿性能的影响,利用出汗热平板仪测试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并通过在热板与织物之间放置不同厚度的分隔板来模拟衣下间隙厚度,实现了定量测试皮肤-衣下间隙-织物之间的热湿传递...
为研究人体皮肤与织物之间存在的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传热透湿性能的影响,利用出汗热平板仪测试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并通过在热板与织物之间放置不同厚度的分隔板来模拟衣下间隙厚度,实现了定量测试皮肤-衣下间隙-织物之间的热湿传递。实验结果证明: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先随衣下间隙厚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在衣下间隙达到12 mm时出现下降,随后又进一步增加;虽然织物厚度影响着织物系统的热阻与湿阻,但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热湿阻的影响更为显著。综合服装的合体美观与舒适保暖性能,建议防寒类服装设计采用胸围放松量6-8 cm之间为宜。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服装宽松量设计与服装隔热透湿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服装产品的舒适设计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系统
热阻
湿阻
衣下间隙
出汗平板仪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区域优性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
10
7
作者
张昭华
郑忠良
《经济问题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12,共4页
本文深入分析了区域优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区域优性文化的资源优化整合效应,并以硅谷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例,阐明了区域优性文化对区域企业成长的作用力。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有利于区域企业“快生”、...
本文深入分析了区域优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区域优性文化的资源优化整合效应,并以硅谷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例,阐明了区域优性文化对区域企业成长的作用力。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有利于区域企业“快生”、“长大”、“做强”的优性文化环境,关键在于实现五个方面的文化观念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性文化
作用机理
整合效应
资源优化
温州模式
硅谷模式
企业成长
区域企业
文化环境
观念转变
作用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服装款式特征对人体局部传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5
8
作者
张昭华
倪军
+3 位作者
王文玲
曾恋
胡青青
韩依恬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96,共5页
为研究不同服装款式的衣下间隙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体局部区段向外环境热量传递的影响,采用同种纺织面料设计制作了3款号型相同但款式不同的实验衬衫(H廓型、A廓型、X廓型),应用红外热像仪对裸体与服装外表面温度分布进行无干扰高精度探测...
为研究不同服装款式的衣下间隙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体局部区段向外环境热量传递的影响,采用同种纺织面料设计制作了3款号型相同但款式不同的实验衬衫(H廓型、A廓型、X廓型),应用红外热像仪对裸体与服装外表面温度分布进行无干扰高精度探测,并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部位区段,量化人体各区段的局部衣表温度与皮肤温度的差值,以此表征服装的局部传热性能。结果表明:人体局部的体型特征与服装款式共同影响服装局部传热性能,一方面,服装局部传热性能存在区段间差异;另一方面,款式A的隔热性能最优,且在腹部、腰部、下背、前臀、后臀部位,其衣表温差显著高于其他2款服装,而在上胸、下胸及上背区域,由于人体骨骼肌肉的隆起,3款服装间的局部传热性能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装款式
衣下间隙
局部传热
衣表温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织物与皮肤动态接触下的湿感觉阈限与强度评价
被引量:
3
9
作者
张昭华
唐香宁
+1 位作者
李俊
李璐瑶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3-100,共8页
为研究织物以不同速度与皮肤动态接触过程中对湿感觉的影响,分析了湿感觉绝对阈限与阈上强度的影响机制。通过向织物内添加定量的水,让受试者应用心理学标尺对湿感觉的阈上强度进行评分;然后通过注射泵向织物持续加水直至受试者感觉到湿...
为研究织物以不同速度与皮肤动态接触过程中对湿感觉的影响,分析了湿感觉绝对阈限与阈上强度的影响机制。通过向织物内添加定量的水,让受试者应用心理学标尺对湿感觉的阈上强度进行评分;然后通过注射泵向织物持续加水直至受试者感觉到湿,记录此时的加水量为绝对阈限;最后采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测试皮肤区域的温度变化,计算皮肤冷却率。结果表明:皮肤冷却率与湿感觉阈上强度呈正相关,与绝对阈限呈负相关;湿感觉阈上强度可根据织物的最大瞬态热流量、含水量和摩擦因数进行预测,绝对阈限可根据织物的润湿时间和摩擦因数进行预测;绝对阈限适用于评价皮肤在初始出汗状态下的湿敏感性,在皮肤大量出汗时用阈上强度可更好地评价湿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
皮肤
动态接触
湿感觉
绝对阈限
阈上强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体局部皮肤的气流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2
10
作者
张昭华
陈之瑞
+3 位作者
李璐瑶
肖平
彭浩然
张钰涵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5-130,137,共7页
为探究人体不同体段皮肤对气流的敏感性差异及影响因素,测试了人体前胸、后背上、后背下、大腿前和大腿后5个体段在接受低于皮肤温度5℃、等于皮肤温度和高于皮肤温度5℃的气流刺激时,各体段的局部皮肤温度变化率以及主观气流强度感觉,...
为探究人体不同体段皮肤对气流的敏感性差异及影响因素,测试了人体前胸、后背上、后背下、大腿前和大腿后5个体段在接受低于皮肤温度5℃、等于皮肤温度和高于皮肤温度5℃的气流刺激时,各体段的局部皮肤温度变化率以及主观气流强度感觉,应用韦伯分数分析各体段对气流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通风温度对人体气流敏感性有显著影响,当通风温度与局部皮肤温度相等时,皮肤气流敏感性最差,说明温度感受器对皮肤气流感知发挥重要作用;后背上部与大腿前部对热气流最敏感,而后背下部与大腿后部对冷气流最敏感,但各部位之间并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温度
气流敏感性
通风服
热感觉
生理效应
局部通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冷环境下局部电加热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
2
11
作者
张昭华
陈雪
+2 位作者
倪军
杨玉桐
邹一凡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7-194,共8页
为探究冷环境下电加热服加热位置对人体热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利用碳纤维加热片分别对人体8个部位进行加热,探究局部热敏感性及热偏好的差异,并根据局部热敏感分区的结果进行两两组合加热,校验局部热敏感分区的科学性。结果表明:不同部位...
为探究冷环境下电加热服加热位置对人体热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利用碳纤维加热片分别对人体8个部位进行加热,探究局部热敏感性及热偏好的差异,并根据局部热敏感分区的结果进行两两组合加热,校验局部热敏感分区的科学性。结果表明:不同部位间的热敏感性与偏好加热温度存在显著差异,脚部对整体热感觉影响最大(影响因子为0.112),其次是背部(影响因子为0.082),四肢偏好加热温度高于躯干2.1~3.7℃;单部位加热时(除脚部)不能达到全身热舒适性,应采用组合加热,且组合加热脚部与背部效果最佳;从能耗角度分析,局部加热时应首先加热脚部,其次可组合加热胸腰、腹腰部位,加热需求更大时可组合加热背部与脚部。本文研究结果为局部电加热服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加热片
加热部位
电加热服装
局部热敏感性
热舒适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FSSA-ELM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
2
12
作者
陈晓娟
刘禹盟
+1 位作者
曲畅
张昭华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在大规模电路中,模拟电路的故障率高达80%。针对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准确率低、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数阶麻雀搜索算法结合极限学习机(FSSA-ELM)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利用核主成分分析与局部线性嵌入(KPCA-LLE)联合方式对电...
在大规模电路中,模拟电路的故障率高达80%。针对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准确率低、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数阶麻雀搜索算法结合极限学习机(FSSA-ELM)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利用核主成分分析与局部线性嵌入(KPCA-LLE)联合方式对电路故障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分数阶与麻雀搜索算法(SSA)相融合,对极限学习机(ELM)的权重和阈值进行寻优,将提取后的特征数据输入到FSSA-ELM模型中进行训练和测试。T型反馈网络反相比例运算电路诊断实例表明,FSSA-ELM的故障诊断用时相较于SSA-ELM缩短了891 s,单故障诊断准确率可达972%,比SSA-ELM和ELM分别提高了19%和28%;双故障诊断准确率可达95%,分别提高了04%和10%。该故障诊断方法准确率高、耗时短,具有较强的模拟电路故障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电路
故障诊断
分数维度
麻雀搜索算法(SSA)
极限学习机(ELM)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管道式通风服头部与躯干部位的热湿舒适性评价
被引量:
8
13
作者
张昭华
李璐瑶
安瑞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94,共7页
热环境中人体躯干与头部都是大量出汗的部位,且头部的热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热感,因此通风降温服的设计应兼顾这两大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降温。为探究热环境中头部联合躯干降温方式的效果,制作了管道通风背心与通风帽,并进行了躯干...
热环境中人体躯干与头部都是大量出汗的部位,且头部的热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热感,因此通风降温服的设计应兼顾这两大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降温。为探究热环境中头部联合躯干降温方式的效果,制作了管道通风背心与通风帽,并进行了躯干降温和躯干联合头部降温的对比试验。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40%的人工气候室内,8位男性受试者完成了2次运动试验,试验中记录受试者的生理响应与主观感觉评价。结果显示:在总通风量恒定(9 L/s)的情况下,躯干与头部联合降温可显著降低额头部位的皮肤温度,对促进头部散热有积极作用;增加头部降温有助于降低受试者运动过程中的热感、湿感与不舒适感,特别是能显著缓解整体热感,但对湿感和不舒适感无统计学上的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通风降温
管道通风服
体温调节
功能服装
热湿舒适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维服装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张昭华
吴如山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1,共4页
采用Matlab与VB混合编程的方法,提取了Poser中的三维人体数据,在完成了三维人体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原始的三角网格进行了压缩处理,并应用网格小平面法实现了三维人体的真实感显示。同时,在已经建立好的三维人体模型的基础上,又应用参...
采用Matlab与VB混合编程的方法,提取了Poser中的三维人体数据,在完成了三维人体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原始的三角网格进行了压缩处理,并应用网格小平面法实现了三维人体的真实感显示。同时,在已经建立好的三维人体模型的基础上,又应用参数三次样条曲线完成了三维服装的建模,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功能完善的服装CAD系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ER
三维人体建模
三维服装建模
ACTIVEX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度身定制的数字化着装设计系统研究
被引量:
3
15
作者
张昭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23,共3页
应用Vitus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激光扫描仪采集目标客户的人体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应用VC++与OpenGL混合编程的方法完成三维人体及服装的真实感显示,从而实现了度身定制的数字化着装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
MTM
三维人体测量
数字化着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维人体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
4
16
作者
张昭华
徐军
《陕西纺织》
2004年第1期34-36,共3页
如何快速高效的构造三维人体是三维服装CAD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几种三维人体几何造型方法的分析,力图为服装CAD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一个全面的介绍,以便于选择使用。
关键词
三维服装CAD
三维人体
几何造型
建模方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体测量技术在服装工效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
6
17
作者
张昭华
吴如山
《国际纺织导报》
2006年第3期70-73,共4页
概述了人体测量的方法、内涵以及常用的测量技术。结合服装工效学说明人体测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工效学
人体测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防护服热湿舒适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9
18
作者
张昭华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8年第5期22-26,共5页
1前言 防护服是保护人体安全和健康,防止人体受到化学、物理和生物伤害的功能服装。防护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职业安全,又要使着装人体保持热湿舒适状态。这就需要防护服在职业防护与热湿舒适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近年来,...
1前言 防护服是保护人体安全和健康,防止人体受到化学、物理和生物伤害的功能服装。防护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职业安全,又要使着装人体保持热湿舒适状态。这就需要防护服在职业防护与热湿舒适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者针对防护服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评价防护服热湿舒适性能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湿舒适性能
防护服
人体安全
功能服装
生物伤害
职业安全
职业防护
平衡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维服装CAD技术研究述评
被引量:
1
19
作者
张昭华
徐军
《陕西纺织》
2004年第4期36-38,共3页
近年来,国内外纺织服装工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二维CAD技术相当成熟,如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款式设计、衣片设计、放码排料、款式试衣等,并出现了一些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服装CAD系统,如美国的格...
近年来,国内外纺织服装工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二维CAD技术相当成熟,如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款式设计、衣片设计、放码排料、款式试衣等,并出现了一些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服装CAD系统,如美国的格柏(Gerber)、匹基姆(PGM)、加拿大的派特(PAD)、法国的力克(Lectra)、日本的扬格(Toray)及中国航空航天部710研究所的Arisa和杭州爱科(Echo)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服装CAD
放码
服装CAD系统
衣片设计
服装款式
排料
织物
中国
纺织服装工业
国内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热湿舒适性研究中暖体假人的应用
被引量:
3
20
作者
张昭华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8年第1期23-25,共3页
世界上第一个暖体假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军队建造的,它是用铜管和金属片建造的无头、无脚的单段铜人。假人体内有一个中心加热器并用风扇将热量吹向其他区域。1942年.Belding与通用电器公司的工程师一起用电镀铜板建造了一个暖...
世界上第一个暖体假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军队建造的,它是用铜管和金属片建造的无头、无脚的单段铜人。假人体内有一个中心加热器并用风扇将热量吹向其他区域。1942年.Belding与通用电器公司的工程师一起用电镀铜板建造了一个暖体假人.其内部用导线对假人表面均匀加热.手和脚的温度还可以单独控制。随着暖体假人的发展,多段暖体假人开始出现,目前大多数假人都可提供超过15个体段的独立控制。为了减少费用和重量,现代暖体假人还使用铝和塑料等材料,并采用数字校准技术使测量更加精确:后来又出现了坐姿及可运动的暖体假人和出汗假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体假人
热湿舒适性
应用
独立控制
美国军队
均匀加热
人的发展
出汗假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体对干燥和含水织物的接触感知对比研究
1
作者
张昭华
羊悦
倪军
张旭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198,共6页
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ZR140310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32023G-02)。
文摘
为探究干态织物与湿态织物在达到同等皮肤冷却时所产生的触觉感知是否一致,设计了3组皮肤冷却下的对照实验。通过对比各组织物在与皮肤动态接触下的冷/暖、光滑/粗糙、干/湿感觉评分,分析了感知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皮肤冷却至0.9℃和1.2℃条件下,干织物的冷感显著强于同组湿织物;在皮肤冷却至0.9℃条件下,织物的光滑/粗糙感、干/湿感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此时织物的干湿状态不足以使光滑/粗糙感和干/湿感产生显著变化;在皮肤冷却至1.2℃和1.4℃条件下,湿织物的光滑/粗糙感、干/湿感显著强于同组干织物,说明织物含水量较大时,与皮肤的黏附力增加,进而增强了粗糙感和湿感觉。因此,无水参与的情况下,干织物通过降温可以产生湿感觉。但仅降低干织物的温度,其湿感强度仍低于同组湿织物。
关键词
湿感觉
接触感知
干织物
湿织物
主观评价
皮肤温度
Keywords
wetness sensation
contact perception
dry fabric
wet fabric
subjective evaluation
skin temperature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工文”融合深化“女装结构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
作者
田苗
张向辉
肖平
张昭华
王建萍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功能防护服装研究中心
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纺织服装教育》
2024年第1期55-59,共5页
基金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
+4 种基金
202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SJG23-06)
东华大学教学能力提升培育项目(107-03-0007013)
东华大学美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重点)(MYKC2023-04)
“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BKJGLX12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232024G-08)。
文摘
人类服饰演化史是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具象体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女装结构设计不仅要符合审美需求,还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并具备舒适工效性能,但目前服装专业课程体系中尚缺少艺术与文化元素的融合。将艺术审美和服饰文化的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的科学思维融入“女装结构设计”课程,能够培养学生体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解决服装工程技术复杂问题、实践时尚创新理念的综合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女装结构设计”课程思政路径,并为其他服装专业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女装结构设计
课程思政
艺术审美
工程技术
服饰文化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TS941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感官模态对织物湿感觉的影响
3
作者
谭轶丹
张昭华
李诗涵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88,共7页
基金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ZR140310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32023G-02)。
文摘
为探究触觉、视觉、听觉的多感官模态是否比单触觉模态具有更高的湿感觉辨别能力,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和信号检测论的方法评价织物的湿感觉强度与敏感度。21名受试者分别在3种感官模态(触觉单模态、视触觉双模态和视触听三模态)下触摸湿织物,同时记录受试者的指温和湿感觉大小。结果表明:在敏感度评价中,多感官模态(视触觉双模态、视触听三模态)比单感官模态的湿敏感度更高,更易辨别织物间湿度差异;在强度评价中,感官模态对湿感觉强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织物类型与加湿量之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在高水平加湿量下,对Coolmax■的湿强度评分明显最低。研究结果丰富了湿感觉多感官成因的理论基础并为人机交互的舒适性设计提供指导。
关键词
湿感觉
感官模态
织物性能
信号检测论
动态接触
Keywords
wetness perception
sensory modality
fabric property
theory of signal detection
dynamic contact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个体冷热调节服装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雪
于利静
张昭华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柳州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出处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7,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3YJAZH209)。
文摘
为促进个体冷热调节服装(PTRC)在热舒适性调节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发展,系统介绍了个体冷却服、加热服的分类特性及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PTRC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发现:个体冷却服存在笨重、便携性差和冷却效率低等问题,未来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从多方面(面料、结构、附加设备等)进行综合考虑,寻找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降低服装重量;对于个体加热服,多驱动能源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充分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实现服装的智能化控制,满足不同场景中的加热需求;针对使用新型制造工艺与材料的动态调节技术,优化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生产工艺,建立全面的适用安全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法,以促进其商业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
人体热舒适
个体冷热调节服装
冷却系统
新型纺织品
智能调节
电加热
Keywords
human thermal comfort
personal cold and heat regulating clothing
cooling systems
new textiles
smart regulation
electric heating
分类号
TS195.7 [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衣下空气层厚度对着装人体热传递的影响
被引量:
17
5
作者
张昭华
王云仪
李俊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功能服装研究中心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3-107,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6019)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ZR1400100)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802550009)
文摘
位于人体皮肤与服装内表面之间的空气层是着装人体向外环境传热的重要途径。通过在人工气候室中重构热平板仪,测量了不同衣下空气层厚度时的面料表面温度,研究空气层厚度与面料表面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模拟显热量从皮肤表面经过衣下空气层、面料层向外环境传递的数学模型,分析衣下空气层厚度及环境条件对着装人体热传递的影响。实验及模拟结果表明,衣表温度随着衣下空气层厚度的增加而下降,但当空气层厚度达到16 mm时,自然对流的出现加大了皮肤向面料内表面的传热量,导致衣表温度升高。环境温度及风速与衣下空气层组合起来,共同影响人体通过服装系统向环境的散热量。
关键词
衣下微气候
平板仪
热流量
表面温度
服装
人体
Keywords
air gap
hot plate
heat flux
apparent temperature
clothing
human body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热湿阻的影响
被引量:
11
6
作者
张昭华
翟世瑾
尹思源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06,111,共7页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资助课题(20130075120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资助项目(16D110709)
文摘
为研究人体皮肤与织物之间存在的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传热透湿性能的影响,利用出汗热平板仪测试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并通过在热板与织物之间放置不同厚度的分隔板来模拟衣下间隙厚度,实现了定量测试皮肤-衣下间隙-织物之间的热湿传递。实验结果证明: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先随衣下间隙厚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在衣下间隙达到12 mm时出现下降,随后又进一步增加;虽然织物厚度影响着织物系统的热阻与湿阻,但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热湿阻的影响更为显著。综合服装的合体美观与舒适保暖性能,建议防寒类服装设计采用胸围放松量6-8 cm之间为宜。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服装宽松量设计与服装隔热透湿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服装产品的舒适设计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织物系统
热阻
湿阻
衣下间隙
出汗平板仪
Keywords
fabric system
thermal insulation
evaporative insulation
air gap
sweating hot plate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区域优性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被引量:
10
7
作者
张昭华
郑忠良
机构
武汉大学商学院
出处
《经济问题探索》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12,共4页
文摘
本文深入分析了区域优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区域优性文化的资源优化整合效应,并以硅谷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例,阐明了区域优性文化对区域企业成长的作用力。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有利于区域企业“快生”、“长大”、“做强”的优性文化环境,关键在于实现五个方面的文化观念转变。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性文化
作用机理
整合效应
资源优化
温州模式
硅谷模式
企业成长
区域企业
文化环境
观念转变
作用力
分类号
F061.5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服装款式特征对人体局部传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
5
8
作者
张昭华
倪军
王文玲
曾恋
胡青青
韩依恬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
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96,共5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7D110706)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6PJC004)
上海市设计学Ⅳ类高峰学科资助项目(DB17015)
文摘
为研究不同服装款式的衣下间隙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体局部区段向外环境热量传递的影响,采用同种纺织面料设计制作了3款号型相同但款式不同的实验衬衫(H廓型、A廓型、X廓型),应用红外热像仪对裸体与服装外表面温度分布进行无干扰高精度探测,并将人体划分为不同的部位区段,量化人体各区段的局部衣表温度与皮肤温度的差值,以此表征服装的局部传热性能。结果表明:人体局部的体型特征与服装款式共同影响服装局部传热性能,一方面,服装局部传热性能存在区段间差异;另一方面,款式A的隔热性能最优,且在腹部、腰部、下背、前臀、后臀部位,其衣表温差显著高于其他2款服装,而在上胸、下胸及上背区域,由于人体骨骼肌肉的隆起,3款服装间的局部传热性能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服装款式
衣下间隙
局部传热
衣表温度
Keywords
clothing style
air gap
local thermal transfer
clothing surface temperature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织物与皮肤动态接触下的湿感觉阈限与强度评价
被引量:
3
9
作者
张昭华
唐香宁
李俊
李璐瑶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3-100,共8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232021G-08)。
文摘
为研究织物以不同速度与皮肤动态接触过程中对湿感觉的影响,分析了湿感觉绝对阈限与阈上强度的影响机制。通过向织物内添加定量的水,让受试者应用心理学标尺对湿感觉的阈上强度进行评分;然后通过注射泵向织物持续加水直至受试者感觉到湿,记录此时的加水量为绝对阈限;最后采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测试皮肤区域的温度变化,计算皮肤冷却率。结果表明:皮肤冷却率与湿感觉阈上强度呈正相关,与绝对阈限呈负相关;湿感觉阈上强度可根据织物的最大瞬态热流量、含水量和摩擦因数进行预测,绝对阈限可根据织物的润湿时间和摩擦因数进行预测;绝对阈限适用于评价皮肤在初始出汗状态下的湿敏感性,在皮肤大量出汗时用阈上强度可更好地评价湿敏感性。
关键词
织物
皮肤
动态接触
湿感觉
绝对阈限
阈上强度
Keywords
fabric
skin
dynamic contact
wetness perception
absolute threshold
intensity rating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体局部皮肤的气流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
2
10
作者
张昭华
陈之瑞
李璐瑶
肖平
彭浩然
张钰涵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5-130,13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0205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32021G-08)。
文摘
为探究人体不同体段皮肤对气流的敏感性差异及影响因素,测试了人体前胸、后背上、后背下、大腿前和大腿后5个体段在接受低于皮肤温度5℃、等于皮肤温度和高于皮肤温度5℃的气流刺激时,各体段的局部皮肤温度变化率以及主观气流强度感觉,应用韦伯分数分析各体段对气流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通风温度对人体气流敏感性有显著影响,当通风温度与局部皮肤温度相等时,皮肤气流敏感性最差,说明温度感受器对皮肤气流感知发挥重要作用;后背上部与大腿前部对热气流最敏感,而后背下部与大腿后部对冷气流最敏感,但各部位之间并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关键词
皮肤温度
气流敏感性
通风服
热感觉
生理效应
局部通风
Keywords
skin temperature
airflow sensitivity
ventilation garment
thermal sensation
physiological effect
local air movement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冷环境下局部电加热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
2
11
作者
张昭华
陈雪
倪军
杨玉桐
邹一凡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7-194,共8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32023G-08)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ZR1403100)。
文摘
为探究冷环境下电加热服加热位置对人体热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利用碳纤维加热片分别对人体8个部位进行加热,探究局部热敏感性及热偏好的差异,并根据局部热敏感分区的结果进行两两组合加热,校验局部热敏感分区的科学性。结果表明:不同部位间的热敏感性与偏好加热温度存在显著差异,脚部对整体热感觉影响最大(影响因子为0.112),其次是背部(影响因子为0.082),四肢偏好加热温度高于躯干2.1~3.7℃;单部位加热时(除脚部)不能达到全身热舒适性,应采用组合加热,且组合加热脚部与背部效果最佳;从能耗角度分析,局部加热时应首先加热脚部,其次可组合加热胸腰、腹腰部位,加热需求更大时可组合加热背部与脚部。本文研究结果为局部电加热服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碳纤维加热片
加热部位
电加热服装
局部热敏感性
热舒适性
Keywords
carbon heating sheet
heating patch
electrically heated clothing
local thermal sensitivity
thermal comfort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FSSA-ELM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
2
12
作者
陈晓娟
刘禹盟
曲畅
张昭华
机构
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出处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71115)
吉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JJKH20230836KJ)。
文摘
在大规模电路中,模拟电路的故障率高达80%。针对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准确率低、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数阶麻雀搜索算法结合极限学习机(FSSA-ELM)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利用核主成分分析与局部线性嵌入(KPCA-LLE)联合方式对电路故障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分数阶与麻雀搜索算法(SSA)相融合,对极限学习机(ELM)的权重和阈值进行寻优,将提取后的特征数据输入到FSSA-ELM模型中进行训练和测试。T型反馈网络反相比例运算电路诊断实例表明,FSSA-ELM的故障诊断用时相较于SSA-ELM缩短了891 s,单故障诊断准确率可达972%,比SSA-ELM和ELM分别提高了19%和28%;双故障诊断准确率可达95%,分别提高了04%和10%。该故障诊断方法准确率高、耗时短,具有较强的模拟电路故障检测能力。
关键词
模拟电路
故障诊断
分数维度
麻雀搜索算法(SSA)
极限学习机(ELM)
Keywords
analog circuit
fault diagnosis
fractional dimension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
分类号
TN707 [电子电信—电路与系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管道式通风服头部与躯干部位的热湿舒适性评价
被引量:
8
13
作者
张昭华
李璐瑶
安瑞平
机构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
出处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8-94,共7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232020G-08)。
文摘
热环境中人体躯干与头部都是大量出汗的部位,且头部的热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的热感,因此通风降温服的设计应兼顾这两大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降温。为探究热环境中头部联合躯干降温方式的效果,制作了管道通风背心与通风帽,并进行了躯干降温和躯干联合头部降温的对比试验。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40%的人工气候室内,8位男性受试者完成了2次运动试验,试验中记录受试者的生理响应与主观感觉评价。结果显示:在总通风量恒定(9 L/s)的情况下,躯干与头部联合降温可显著降低额头部位的皮肤温度,对促进头部散热有积极作用;增加头部降温有助于降低受试者运动过程中的热感、湿感与不舒适感,特别是能显著缓解整体热感,但对湿感和不舒适感无统计学上的显著作用。
关键词
头部通风降温
管道通风服
体温调节
功能服装
热湿舒适性
Keywords
head ventilation and cooling
pipe ventilation garment
body temperature regulation
functional garment
thermal-wet comfort property
分类号
TS941.1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维服装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
被引量:
1
14
作者
张昭华
吴如山
机构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出处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1,共4页
基金
陕西省教委重大产业化培育项目基金资助(01ZC12)
文摘
采用Matlab与VB混合编程的方法,提取了Poser中的三维人体数据,在完成了三维人体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原始的三角网格进行了压缩处理,并应用网格小平面法实现了三维人体的真实感显示。同时,在已经建立好的三维人体模型的基础上,又应用参数三次样条曲线完成了三维服装的建模,从而为进一步开发功能完善的服装CAD系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POSER
三维人体建模
三维服装建模
ACTIVEX技术
分类号
TS941.2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度身定制的数字化着装设计系统研究
被引量:
3
15
作者
张昭华
机构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出处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1-23,共3页
文摘
应用Vitus非接触式三维人体激光扫描仪采集目标客户的人体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应用VC++与OpenGL混合编程的方法完成三维人体及服装的真实感显示,从而实现了度身定制的数字化着装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
MTM
三维人体测量
数字化着装
分类号
TS941.2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维人体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
4
16
作者
张昭华
徐军
机构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出处
《陕西纺织》
2004年第1期34-36,共3页
文摘
如何快速高效的构造三维人体是三维服装CAD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几种三维人体几何造型方法的分析,力图为服装CAD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一个全面的介绍,以便于选择使用。
关键词
三维服装CAD
三维人体
几何造型
建模方法
分类号
TS941.2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体测量技术在服装工效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
6
17
作者
张昭华
吴如山
机构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
出处
《国际纺织导报》
2006年第3期70-73,共4页
文摘
概述了人体测量的方法、内涵以及常用的测量技术。结合服装工效学说明人体测量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
工效学
人体测量
Keywords
ergonomics, body measurement technology
分类号
TS941.17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TS941.2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防护服热湿舒适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9
18
作者
张昭华
机构
江苏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8年第5期22-26,共5页
文摘
1前言 防护服是保护人体安全和健康,防止人体受到化学、物理和生物伤害的功能服装。防护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职业安全,又要使着装人体保持热湿舒适状态。这就需要防护服在职业防护与热湿舒适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近年来,众多的研究者针对防护服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评价防护服热湿舒适性能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热湿舒适性能
防护服
人体安全
功能服装
生物伤害
职业安全
职业防护
平衡点
分类号
TS941.17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维服装CAD技术研究述评
被引量:
1
19
作者
张昭华
徐军
机构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服装分院
出处
《陕西纺织》
2004年第4期36-38,共3页
文摘
近年来,国内外纺织服装工业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二维CAD技术相当成熟,如织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款式设计、衣片设计、放码排料、款式试衣等,并出现了一些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服装CAD系统,如美国的格柏(Gerber)、匹基姆(PGM)、加拿大的派特(PAD)、法国的力克(Lectra)、日本的扬格(Toray)及中国航空航天部710研究所的Arisa和杭州爱科(Echo)等。
关键词
三维服装CAD
放码
服装CAD系统
衣片设计
服装款式
排料
织物
中国
纺织服装工业
国内外
分类号
TS941.26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热湿舒适性研究中暖体假人的应用
被引量:
3
20
作者
张昭华
机构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8年第1期23-25,共3页
文摘
世界上第一个暖体假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军队建造的,它是用铜管和金属片建造的无头、无脚的单段铜人。假人体内有一个中心加热器并用风扇将热量吹向其他区域。1942年.Belding与通用电器公司的工程师一起用电镀铜板建造了一个暖体假人.其内部用导线对假人表面均匀加热.手和脚的温度还可以单独控制。随着暖体假人的发展,多段暖体假人开始出现,目前大多数假人都可提供超过15个体段的独立控制。为了减少费用和重量,现代暖体假人还使用铝和塑料等材料,并采用数字校准技术使测量更加精确:后来又出现了坐姿及可运动的暖体假人和出汗假人。
关键词
暖体假人
热湿舒适性
应用
独立控制
美国军队
均匀加热
人的发展
出汗假人
分类号
TS941 [轻工技术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体对干燥和含水织物的接触感知对比研究
张昭华
羊悦
倪军
张旭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艺工文”融合深化“女装结构设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田苗
张向辉
肖平
张昭华
王建萍
《纺织服装教育》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感官模态对织物湿感觉的影响
谭轶丹
张昭华
李诗涵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个体冷热调节服装的研究进展
陈雪
于利静
张昭华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衣下空气层厚度对着装人体热传递的影响
张昭华
王云仪
李俊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热湿阻的影响
张昭华
翟世瑾
尹思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区域优性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张昭华
郑忠良
《经济问题探索》
北大核心
2005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服装款式特征对人体局部传热性能的影响
张昭华
倪军
王文玲
曾恋
胡青青
韩依恬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织物与皮肤动态接触下的湿感觉阈限与强度评价
张昭华
唐香宁
李俊
李璐瑶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人体局部皮肤的气流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
张昭华
陈之瑞
李璐瑶
肖平
彭浩然
张钰涵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冷环境下局部电加热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
张昭华
陈雪
倪军
杨玉桐
邹一凡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基于FSSA-ELM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方法
陈晓娟
刘禹盟
曲畅
张昭华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管道式通风服头部与躯干部位的热湿舒适性评价
张昭华
李璐瑶
安瑞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三维服装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研究
张昭华
吴如山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度身定制的数字化着装设计系统研究
张昭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0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三维人体建模方法研究
张昭华
徐军
《陕西纺织》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人体测量技术在服装工效学中的应用
张昭华
吴如山
《国际纺织导报》
2006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防护服热湿舒适性的研究进展
张昭华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8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三维服装CAD技术研究述评
张昭华
徐军
《陕西纺织》
200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热湿舒适性研究中暖体假人的应用
张昭华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5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