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媒视角与策略分析:《文化批判》对“革命文学”的推动
1
作者 张昱娟 罗文军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1-25,共5页
《文化批判》作为后期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的重要刊物,试图确立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为青年人的革命实践提供思想武器。文章从文学传媒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批判》推动"革命文学"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着力从理论... 《文化批判》作为后期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的重要刊物,试图确立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为青年人的革命实践提供思想武器。文章从文学传媒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批判》推动"革命文学"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着力从理论与旗帜、出版部与阵地、论战与影响力、读者与互动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多方面考察《文化批判》是如何发挥媒介手段的力量,成功推动"革命文学"在中国发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判》 革命文学 传媒 创造社
下载PDF
期刊视角:《七月》《希望》的“现实主义”行迹考叙
2
作者 张昱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4-27,共4页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的需要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救亡"的抗战文化规范取代了"五四"以来的"启蒙",文学重新承担起了民族解放和新生的使命。胡风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办了《七月》这本文艺刊物,并在194... 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的需要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救亡"的抗战文化规范取代了"五四"以来的"启蒙",文学重新承担起了民族解放和新生的使命。胡风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办了《七月》这本文艺刊物,并在1944年复刊时更名为《希望》。《七月》与《希望》在抗战期间有效地发挥了"意识战线"的任务,推动了抗战文艺的发展。本文采用史料学研究方法,从时代结构、多样化文体、理论的批判与建构三个方面由表及里,多方面考察分析《七月》和《希望》两个刊物的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月》 《希望》 现实主义 主观战斗精神
下载PDF
从《七月》《希望》作者群看胡风思想的转变
3
作者 张昱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87-91,共5页
《七月》和《希望》作为胡风编辑出版生涯中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刊物,围绕着他们形成了一批作者群。这批作者群代表了胡风的文艺思想,阐释和践行了胡风的文艺见解,同时,《七月》和《希望》前后作者群的差异也体现了胡风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 七月 希望 作者群 胡风 民族解放 人民民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