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铝对氟在茶树体内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显晨 郜红建 +1 位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7-150,共4页
为了探讨铝(Al3+)对茶树吸收氟(F)的累积特性,研究溶液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Al3+及c(Al3+):c(F-)比例对茶树吸收富集F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Al3+(1.05~5.26mmol/L,c(Al3+):c(F-)=1:10~1:2)促进了F在茶树根部的富集,主要以F离子态形... 为了探讨铝(Al3+)对茶树吸收氟(F)的累积特性,研究溶液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Al3+及c(Al3+):c(F-)比例对茶树吸收富集F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Al3+(1.05~5.26mmol/L,c(Al3+):c(F-)=1:10~1:2)促进了F在茶树根部的富集,主要以F离子态形式被茶树吸收;而高浓度Al3+(10.52~31.57mmol/L,c(Al3+):c(F-)=1:1~3:1)抑制了F在茶树根部的富集,主要以Al/F络合态形式被茶树吸收。不同浓度Al3+促进了F在茶树叶部的富集。培养液中c(Al3+):c(F-)≥1时(c(Al3+)≥10.52mmol/L),抑制了茶树根部对F的吸收富集,而c(Al3+):c(F-)<1时(c(Al3+)≤5.26mmol/L),促进了茶树根部对F的吸收富集。Al3+促进了茶树体内F向地上部分转移,尤以c(Al3+):c(F-)为1:1、1:3、1:5时,F从茶树根部向地上部分转移系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3+浓度 F形态 茶树 吸收 分配
下载PDF
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对比与电位法测定条件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显晨 郜红建 +1 位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0,共4页
对比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并对氟化物电位法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茶叶氟化物提取效率表现为水浴法(93.17%)>酸振荡提取(68.19%)>超声提取法(62.38%)。选用电位法测定茶叶氟化物线性范围在30~200 mg.kg-1之间... 对比茶叶氟化物提取方法,并对氟化物电位法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茶叶氟化物提取效率表现为水浴法(93.17%)>酸振荡提取(68.19%)>超声提取法(62.38%)。选用电位法测定茶叶氟化物线性范围在30~200 mg.kg-1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0.48%,相关系数R2为0.992 2,方法LOQ和LOD分别为54 mg.kg-1和18 mg.kg-1。采用此法分析了安徽省4种茶叶氟化物含量在52.26~73.80 mg.kg-1之间,低于农业部茶叶氟含量安全限量标准(≤200 mg.kg-1)。该研究结果为茶叶中氟化物含量的快速测定与茶叶质量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氟化物 提取方法 电位法测定
下载PDF
茶树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显晨 周子文 +1 位作者 沈周高 李叶云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2期153-155,共3页
茶树栽培学是研究茶树生长发育规律、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是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气象学等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茶学专业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以安徽农业大学开设的茶树栽培学为... 茶树栽培学是研究茶树生长发育规律、高效栽培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是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气象学等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茶学专业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以安徽农业大学开设的茶树栽培学为例,开展与茶树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思政教学,通过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促使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栽培学 思政教学 改革
下载PDF
Ca^(2+)信号在DIDS(4,4-二异硫氰-2,2-二磺酸)抑制茶树吸收氟的功能研究
4
作者 张显晨 杨天元 +2 位作者 王玉梅 陈曦 郜红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41-447,共7页
[目的]茶叶富含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多糖、咖啡因、多酚和氨基酸等有益物质,但茶树能够在正常含氟(F)土壤中超积累F,导致过量饮茶易诱发氟斑牙和氟骨病的发生。因此,降低茶叶中的F含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鼎’大白茶茶籽... [目的]茶叶富含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多糖、咖啡因、多酚和氨基酸等有益物质,但茶树能够在正常含氟(F)土壤中超积累F,导致过量饮茶易诱发氟斑牙和氟骨病的发生。因此,降低茶叶中的F含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福鼎’大白茶茶籽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共聚焦和非损伤微测技术研究Ca^(2+)信号在阴离子通道抑制剂4,4-二异硫氰-2,2-二磺酸(DIDS)抑制茶树吸收F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随着DIDS前处理时间的延长,显著削弱了茶树对F的吸收富集。同时DIDS调控了茶树根尖成熟区区域A和B的Ca^(2+)荧光强度的反向变化,区域A从858.42降低至565.42 AU,区域B从499.28升至570.42 AU;同时DIDS显著刺激了茶树根部成熟区Ca^(2+)的跨膜运输,平均外排量从静息量的9.43提高至350.35pmol·cm-2·s-1。此外,Ca^(2+)螯合剂EGTA前处理分别削弱了DIDS对Ca^(2+)信号强度的增强和对F的吸收抑制作用。[结论]茶树根尖成熟区Ca^(2+)信号可能通过跨膜运输参与了DIDS抑制茶树对F的吸收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跨膜运输 Ca2+荧光强度 4 4-二异硫氰-2 2-二磺酸 茶树
下载PDF
茶树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显晨 宛晓春 《西部素质教育》 2019年第9期182-183,共2页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掌握茶树栽培的实践技能,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茶树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据此探讨了茶树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策略,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善考核...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掌握茶树栽培的实践技能,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茶树栽培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然后据此探讨了茶树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策略,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学;完善考核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栽培学实验课 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式
下载PDF
安徽茶园土壤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 被引量:20
6
作者 郜红建 刘腾腾 +2 位作者 张显晨 张正竹 宛晓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62-1467,共6页
研究了安徽宣城、六安和合肥茶区不同茶园土壤氟含量及在茶树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探讨了茶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氟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典型茶园表层土壤全氟含量为:六安黄棕壤(319.7 mg.kg-1)>宣... 研究了安徽宣城、六安和合肥茶区不同茶园土壤氟含量及在茶树体内的富集与转运特征,探讨了茶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氟的有效性特征及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典型茶园表层土壤全氟含量为:六安黄棕壤(319.7 mg.kg-1)>宣城黄红壤(316.6 mg.kg-1)>合肥黄褐土(311.3 mg.kg-1),均低于我国土壤总氟背景值(478 mg.kg-1),并呈现一定的表层富集现象.表层土壤的水溶性氟含量则为:合肥黄褐土(5.32 mg.kg-1)>宣城黄红壤(3.32 mg.kg-1)>六安黄棕壤(2.65 mg.kg-1),根际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也高于非根际土壤.不同茶园茶树体内氟含量有较大差异,但均呈现成叶>落叶>嫩叶>根、茎的规律.茶树嫩叶氟含量在108.2—184.3 mg.kg-1之间,低于农业部茶叶氟含量安全限量标准(≤200 mg.kg-1);而成叶中氟含量较高(531.0—1155.2 mg.kg-1).茶树对土壤氟具有较强的富集和运输能力,茶园表层土壤全氟和水溶性氟在茶树成熟叶片的富集系数分别在1.71—3.65和99.8—348之间,氟由根部向叶片的转移系数在9.7—25.5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土壤氟在茶树体内的富集及其对茶叶质量安全的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茶树 氟含量 富集 转运
下载PDF
水中氟化物测定过程中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的对比与优化 被引量:14
7
作者 郜红建 张显晨 +2 位作者 蔡荟梅 张正竹 宛晓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4-758,共5页
对比了不同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otal ionic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TISAB)及不同浓度柠檬酸钠和pH对水中氟化物测定过程中TISAB消除Fe3+和Al3+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钠作为TISAB中的络合剂对消除水中Fe3+和Al3+干扰能力最... 对比了不同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液(total ionic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TISAB)及不同浓度柠檬酸钠和pH对水中氟化物测定过程中TISAB消除Fe3+和Al3+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钠作为TISAB中的络合剂对消除水中Fe3+和Al3+干扰能力最强,氟化物测定的回收率在93%—100%之间.随TISAB中柠檬酸钠浓度的增加,其消除水中Al3+干扰能力提高,当TISAB中柠檬酸钠浓度达68mg.l-1时对水中低于25mg.l-1的Al3+干扰消除效果最好.水中氟化物测定时TISAB消除Al3+干扰的最适pH为5.0.选用优化的TISAB分析了合肥市饮用自来水和瓶装水样品中氟化物的含量在0.43—0.86mg.l-1和0.12—0.51mg.l-1之间,平均值分别为0.53mg.l-1和0.39mg.l-1,部分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0.5—1.0mg.l-1),长期饮用有患龋齿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氟化物 含量测定 TISAB 对比分析 条件优化
下载PDF
安徽省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健康风险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郜红建 张显晨 +1 位作者 张正竹 宛晓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4-467,共4页
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区231个随机样点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为0.12~1.94mg/L,平均0.57mg/L,其中淮北平原区(0.85mg/L)>大别山地区(0.42mg/L)≈江淮丘陵区(0.41mg/L)>沿江平原区(0.34mg/L)&... 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地区231个随机样点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为0.12~1.94mg/L,平均0.57mg/L,其中淮北平原区(0.85mg/L)>大别山地区(0.42mg/L)≈江淮丘陵区(0.41mg/L)>沿江平原区(0.34mg/L)>皖南山区(0.24mg/L).61.85%的饮用水中氟化物含量小于0.50mg/L,24.89%在0.50~1.0mg/L之间,12.05%在1.01~1.50mg/L之间,1.21%高于1.5mg/L.不同地区居民每人每天饮水摄氟总量为0.26~4.3mg(以2.2L饮水量计).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饮水摄氟总量全部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低限量,应采取饮茶或饮水加氟措施增加摄氟量,而在淮北平原区亳州市部分样点氟化物摄入量超过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荐的最高限量,宜采取降氟饮水方法减少人体摄氟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氟化物含量 健康风险
下载PDF
不同浓度柠檬酸影响茶园土壤氟释放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营浩 张显晨 +1 位作者 郜红建 宛晓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72-1378,共7页
为阐明茶树高富集土壤氟的化学机制,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茶树根系分泌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在土壤固一液相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和电导率随溶出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氟的释放存在快速释放和慢速释放两个... 为阐明茶树高富集土壤氟的化学机制,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茶树根系分泌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氟形态及其在土壤固一液相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和电导率随溶出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氟的释放存在快速释放和慢速释放两个阶段,呈现初始(0~6h)溶出浓度较高,而后(6~10h)逐渐减缓的趋势。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双常数方程均对土壤氟的溶出过程有较好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1。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释放量随柠檬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反应开始前2h的高浓度柠檬酸溶出液中A1-F络合物的浓度较大,反应开始前1h的A1-F络合物主要以A1F3为主,占氟溶出总量的90%左右;随着溶出时间的延长,A1FI的溶出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超过A1F3。高浓度柠檬酸促进土壤氟的溶出释放,有利于A1-F络合物向AlP、AlE形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茶园土壤 氟形态 动力学
下载PDF
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营浩 张显晨 郜红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85-1892,共8页
通过连续流动搅拌法,研究了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随溶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和柠檬酸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且呈现初始(0—6h)溶... 通过连续流动搅拌法,研究了不同pH的柠檬酸对茶园土壤溶出液中氟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溶出液的pH随溶出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土壤溶出液中的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和柠檬酸p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且呈现初始(0—6h)溶出浓度较高,而后(6—10h)逐渐减缓的趋势.土壤氟的溶出过程用一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扩散方程和双常数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0.低pH(pH3.5)条件下,F主要以H-F形态存在,随着pH的升高(pH4.0—5.0),H-F形态的氟减小,Al-F络合态的氟增多,且随时间延长,溶出浓度均降低.反应开始的前1h,Al-F络合物主要以AlF3为主,占氟溶出总量的90%以上;至7h时,AlF+2的溶出量逐渐增大,并逐渐超过AlF3.低pH的柠檬酸促进土壤游离态氟和总氟的溶出,有利于络合态氟的形成,但对Al-F络合物的形态转化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茶园土壤 氟形态 释放 动力学 PH
下载PDF
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左从国 罗垚 +1 位作者 张显晨 李叶云 《中国茶叶》 2022年第7期10-15,共6页
草害防控是茶园栽培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会造成茶叶质量安全风险与茶园生态的破坏。随着社会公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迫切需要发展茶园绿色控草技术。文章总结了我国茶园草害防控技术的发展历程、茶园绿色控草技术的... 草害防控是茶园栽培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会造成茶叶质量安全风险与茶园生态的破坏。随着社会公众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迫切需要发展茶园绿色控草技术。文章总结了我国茶园草害防控技术的发展历程、茶园绿色控草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绿色控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茶园绿色控草技术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绿色控草技术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质子泵在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的功能研究
12
作者 陈林木 陈景光 +1 位作者 王宁宁 张显晨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23-730,共8页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之一,不同氮素形态均影响植物对磷素的吸收。植物细胞膜H^+-ATPase在矿质营养元素吸收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可能与细胞膜H^+-ATPase相关。本研究采用二相分离法...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之一,不同氮素形态均影响植物对磷素的吸收。植物细胞膜H^+-ATPase在矿质营养元素吸收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因此不同氮素形态调控茶树磷素吸收可能与细胞膜H^+-ATPase相关。本研究采用二相分离法提取茶树根系质膜,并通过非损伤微测(NMT)、Western-blot等技术探究不同氮素形态对舒茶早根系磷素吸收和细胞膜H^+-ATPase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提高茶树对磷素的吸收;其茶树根系细胞膜电位、H^+跨膜运输、H^+-ATPase活性和蛋白表达均高于硝态氮处理;且细胞膜H^+-ATPase专一抑制剂正钒酸钠(Na3VO4)显著减少不同氮素形态下茶树根系对磷素的吸收和富集。由此可见,茶树根系H^+-ATPase可能参与不同氮素形态调控磷素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态氮 硝态氮 磷素吸收 细胞膜H^+-ATPase 茶树
下载PDF
氯化锂对Aβ1-42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其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琪 张显晨 +3 位作者 李香雨 林钰淼 杨颜齐 闫恩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3,共9页
目的:研究氯化锂对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AS)谷氨酸释放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原代培养AS及海马神经元,AS分为对照组和Aβ1-42+不同剂量氯化锂组(分别加入0.25、0.50和1.0... 目的:研究氯化锂对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AS)谷氨酸释放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原代培养AS及海马神经元,AS分为对照组和Aβ1-42+不同剂量氯化锂组(分别加入0.25、0.50和1.00 mmol∙L-1氯化锂作用2周,加入250 nmol∙L-1 Aβ1-42刺激),采用荧光探针技术检测AS中Ca^2+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AS谷氨酸的释放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S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1(TRPC1)、钠-钙交换蛋白1(NCX1)和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Cav1.2)蛋白表达水平。海马神经元成熟化后分为对照组、Aβ1-42组和Aβ1-42+不同剂量氯化锂组,加入Aβ1-42处理的含AS的条件培养基(ACM)培养并以不含AS的条件培养基为对照,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突起总长度(TDBL)、一级突起数(PDN)和最大分支级数(MBO),Griess法测定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释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β1-42+不同剂量氯化锂组AS中Ca^2+水平明显降低(P<0.05),Ca^2+再充功能降低(P<0.05),谷氨酸释放量明显减少(P<0.05),TRPC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CX1和Cav1.2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β1-42组海马神经元NO释放量明显增加(P<0.05),TDBL、PDN和MBO明显减少(P<0.01);与Aβ1-42组比较,Aβ1-42+不同剂量氯化锂组海马神经元NO释放量明显减少(P<0.01),TDBL、PDN和MBO明显增加(P<0.05或P<0.01)。加入Aβ1-42处理的不含AS的培养基培养,各组海马神经元NO释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化锂对Aβ1-42引起的AS中Ca^2+依赖的谷氨酸释放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TRPC1受体表达有关,氯化锂可通过抑制神经元中NO的释放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锂 星形胶质细胞 β淀粉样蛋白 谷氨酸释放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蛋白
下载PDF
外源硒对茶树叶片硒含量、抗氧化酶及光合色素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家月 许奥迪 +3 位作者 曾小艳 浮雯君 张显晨 李叶云 《茶业通报》 2023年第1期27-31,共5页
本文以一年生‘舒茶早’和‘龙井43’盆栽扦插苗为材料,根际和叶面分别施入亚硒酸钠,测定不同叶位硒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舒茶早’第1、2叶总硒含量根施比清水对照高5.2倍,叶施比对照高482倍;‘龙井43’... 本文以一年生‘舒茶早’和‘龙井43’盆栽扦插苗为材料,根际和叶面分别施入亚硒酸钠,测定不同叶位硒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舒茶早’第1、2叶总硒含量根施比清水对照高5.2倍,叶施比对照高482倍;‘龙井43’根施比对照高13.68倍,叶施高706.5倍。总硒含量不同叶位差异显著,1—2叶>第3—4叶>第5—6叶>第7—8叶>第9—10叶。根施和叶施两种施硒方式均可提高茶树叶片中SOD、POD、CAT、APX活性。根际施硒后‘舒茶早’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清水对照高20.20%、17.73%、22.99%,叶施后高29.48%、29.78%、32.53%。‘龙井43’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根施分别比对照高1.18%、2.17%、0.86%,叶施比对照降低19.44%、19.15%、1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抗氧化酶 光合色素
原文传递
祁门红茶滋味品质评价模型的构建
15
作者 蒋家月 李思影 +3 位作者 曾小艳 浮雯君 张显晨 李叶云 《茶业通报》 2023年第2期85-90,共6页
为探究祁门红茶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对6个不同等级祁门红茶(特茗、特级、二级、三级、五级和六级)的水浸出物含量、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类等品质相关化学成分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 为探究祁门红茶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异,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对6个不同等级祁门红茶(特茗、特级、二级、三级、五级和六级)的水浸出物含量、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类等品质相关化学成分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等级的祁门红茶茶多酚含量范围在11.60%~15.63%之间,咖啡碱含量在2.28%~3.45%之间,水浸出物含量在34.74%~41.97%之间,氨基酸含量在1.99%~2.72%之间,其中高等级茶样的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高于低等级茶样。经分析发现,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和茶黄素这4类化合物是评价祁门红茶等级的重要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祁门红茶品质的评价提供初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门红茶 等级 滋味品质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