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麻醉前与麻醉后摆放体位对健侧髋关节的影响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冯超群 蒋雷鸣 +1 位作者 刘卫丽 张晶金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麻醉前与麻醉后摆放体位对健侧髋关节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并行手术的76例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患者42例,行(DHS)术患者34例,76例患者所采用的手... 目的:探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麻醉前与麻醉后摆放体位对健侧髋关节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并行手术的76例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患者42例,行(DHS)术患者34例,76例患者所采用的手术体位均为半截石位。按照随机原则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包括行PFNA术患者21例,行DHS术患者16例,试验组包括行PFNA术患者21例,行DHS术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先采用气管插管,待全麻完成后,由医护人员行半截石位摆放,试验组在患者清醒状态下,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行半截石位摆放。比较两组手术患者术后健侧髋关节的状况,是否伴有局部皮肤压伤、麻木、疼痛及活动受限。结果:以术后患者健侧髋关节部是否出现局部皮肤压伤、麻木、疼痛及活动受限为观察依据,对照组中患者术后出现健侧髋部不适者8例,试验组中患者术后出现健侧髋部不适者1例,与对照组患者相比,麻醉前摆放体位较麻醉后摆放体位者有更高的舒适度,有效避免了健侧髋关节的局部皮肤压伤、麻木、疼痛及活动受限,且麻醉前摆放体位耗时更短,其所需配合的医护人员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麻醉前摆放体位较麻醉后摆放体位对健侧髋关节影响更小,舒适度更高,能有效地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和节约医护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 麻醉前 麻醉后 体位 对比
下载PDF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晶金 谢嘉伦 +1 位作者 徐兵 黄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1-05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54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中固定肱骨近端及腕关节,屈肘20°~30&#...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1-05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54例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术中固定肱骨近端及腕关节,屈肘20°~30°位轻轻牵引,通过挤压肱骨内外侧矫正侧方移位,术者双手大拇指从肱骨内、外侧髁下方折顶断端矫正前后方移位,其余4指置于肘关节前缘,避免折顶过度造成屈曲型骨折,折顶满意后顺势屈曲肘关节,根据桡偏或尺偏角度将前臂固定于旋前或旋后位置,骨折复位满意后取3枚直径1.5 mm或2.0 mm光滑克氏针从肱骨外髁和(或)内髁呈交叉或扇形固定骨折。结果5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2(7~12)个月。术后无骨折复位丢失、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Volkmann缺血性挛缩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骨折不愈合、肘关节僵硬、肘内外翻继续、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优46例,良7例,可1例;患侧肘关节活动度为125°~147°,平均137.4°。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内固定物取出方便、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 克氏针 经皮内固定 儿童
原文传递
李秀亮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 被引量:2
3
作者 杨翠玲 张晶金 李秀亮 《中医儿科杂志》 2018年第6期22-25,共4页
介绍了李秀亮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的经验,李教授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指出痰为癫痫发作的主要因素,标实多为痰邪,本虚则为脾肾不足,故在治疗上实证多从痰论治,虚证多从脾肾论治,治疗以豁痰息风、健脾补肾为主。附典型案例2则,以资验证。
关键词 癫痫 小儿 脾肾不足 临床经验 李秀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