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资产的湟水流域生态保护效益评估
1
作者 孙冰清 杜加强 +3 位作者 毛佳琳 张静 盛芝露 张杨成思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17-1526,共10页
生态资产是能够为人类带来效益和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评估生态资产变化可以从客观上了解生态保护效果。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人类活动强度大,是21世纪以来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本文... 生态资产是能够为人类带来效益和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评估生态资产变化可以从客观上了解生态保护效果。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人类活动强度大,是21世纪以来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核算湟水流域生态资产的存量与流量,全面分析流域生态资产特征及其变化,以探究生态保护效益。结果表明:(1)2020年湟水流域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30.98,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生态资产流量价值为1.07×10^(11)元;2000—2020年生态资产质量整体提升,流量价值增益343.11%。(2)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资产增益影响力大。(3)流域内生态资产稳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生态资产空间分异显著,局地生态保护压力依然很大。该研究对掌握湟水流域生态状况、指导生态资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 生态资产损益 生态保护效益 湟水流域
下载PDF
1982-2015年黄河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静 杜加强 +3 位作者 盛芝露 张杨成思 吴金华 刘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9-937,共9页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刻画植被动态、定量分析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于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IMMS-NDVI3g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残差趋势等方法,多尺度、多时段、多类型研究19...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刻画植被动态、定量分析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于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IMMS-NDVI3g数据、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残差趋势等方法,多尺度、多时段、多类型研究1982-2015年黄河流域植被动态变化,并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1982-2015年间,生长季、春季、夏季和秋季NDVI均显著增加;植被明显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明显退化区域则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基于嵌套数据分析发现,随时间序列长度的增加,NDVI增加区域显著扩大。不同土地覆盖类型NDVI的增长速度不同,耕地和林地的增长速度大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2)黄河流域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更强,植被与温度/降水量相关性随着时段延长而增强。(3)残差趋势法表明,1982-2015年生长季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植被变化的平均贡献率为69%,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部、东部高而西南部、中部低的特征;人类活动贡献率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但均大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不同季节NDVI变化的贡献率空间分布存在区域差异。黄河流域植被覆盖改善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建议应进一步发挥其在黄河流域西南部地区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植被NDVI 趋势分析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残差趋势法
下载PDF
1956-2017年东北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3
作者 吴金华 盛芝露 +2 位作者 杜加强 张杨成思 张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0-347,共8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东北地区近6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东北地区102个气象站点1956—201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突变检测法、Fisher最优分割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东北地区近6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东北地区102个气象站点1956—2017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突变检测法、Fisher最优分割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年均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327℃/10 a(p<0.001),1987年前后分别是气温相对较低和较高的两个时期;1956—2017年东北地区降水量波动性较大,平均倾向率为-3.634 mm/10 a(p>0.05),升降过程较不稳定。(2)气温在1987—1988年有一个增温的明显突变(p<0.05);气温的升高具有阶段性;降水量在1964年、1983年、1999年附近有显著突变(p<0.05);2010—2017年降水波动相对较大,旱涝灾害频发。(3)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区域整体普遍升温;相邻时段间增温较大的区域依次是呼伦贝尔高原、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和辽河平原,同时增温幅度有所减缓;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除大兴安岭北部外的绝大多数区域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在时段间呈现周期波动过程,2010年后进入相对丰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气温 降水 突变检测 最优分割法 时空变化
下载PDF
SARS与COVID-19时空传播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明洁 姚霞 +3 位作者 方昊然 张杨成思 杨德刚 裴韬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10-1923,共14页
SARS和COVID-19的暴发对我国公众健康、社会经济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揭示呼吸道烈性传染病的时空传播的共性规律和差异特征及背后原因,运用时空统计方法,系统分析并对比了SARS与COVID-19的时空传播差异性特征,并结合病毒本身传播特性及... SARS和COVID-19的暴发对我国公众健康、社会经济等造成了严重影响,为揭示呼吸道烈性传染病的时空传播的共性规律和差异特征及背后原因,运用时空统计方法,系统分析并对比了SARS与COVID-19的时空传播差异性特征,并结合病毒本身传播特性及交通、温度等因子进行原因分析。研究表明:(1)时间序列上,SARS从发病初始到结束经历了2个阶段,即上升期-平缓期,COVID-19经历了3个阶段,即上升期-急剧上升期-缓升期。(2)空间传播模式上,COVID-19传播强度及传播范围大于SARS,且COVID-19的整体连通性较大,各省份与病毒暴发地的联系更为紧密;SARS和COVID-19的传播都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特征;二者均以邻近传播、远距离飞跃式为主,且SARS存在中次级传播中心,COVID-19扩散中心未发生转移。(3)空间传播方向上,SARS以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广东省为中心,空间传播方向性更强,COVID-19仅以湖北省为中心向外扩散。(4)空间传播速度上,SARS各省份首例病例传播时间跨度较大,COVID-19各个省份首例病例传播时间大致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线,呈现出"东快西慢"的现象,传播时间跨度较短。(5) R0是造成SARS和COVID-19空间传播范围与空间传播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SARS和COVID-19病毒温度适宜性有所差异,但在温度接近的区域均发生了空间聚集性传播和邻近区域传播;除病毒本身传播能力、温度影响外,交通是影响SARS和COVID-19空间远距离飞跃式传播的主要原因,二者空间传播速度均与路网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COVID-19 时空统计方法 时空传播差异 时间序列 空间传播模式 空间传播方向 空间传播速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