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斜视矫正术后的连续性内斜视危险因素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柳蕙 张旭 +1 位作者 王嘉璐 亢晓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74-979,共6页
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即刻或经一段时间后发生的继发性显性斜视称为连续性斜视,主要分为连续性内斜视和连续性外斜视2种,其中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病率为6%~20%。连续性内斜视会导致儿童患者产生弱视、双眼视功能缺失,以及成人患者复视等风险增... 水平斜视矫正术后即刻或经一段时间后发生的继发性显性斜视称为连续性斜视,主要分为连续性内斜视和连续性外斜视2种,其中连续性内斜视的发病率为6%~20%。连续性内斜视会导致儿童患者产生弱视、双眼视功能缺失,以及成人患者复视等风险增加。由于连续性内斜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何掌握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困扰很多临床医师的难题。该文回顾近年来连续性内斜视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更好地帮助临床上评估外斜视术后的连续性内斜视风险,调整手术设计方案,以及选择连续性内斜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内斜视 眼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双眼视觉
下载PDF
儿童肿瘤临床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柳蕙 吴晔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33-235,237,共4页
分子诊断是指对编码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结构蛋白、酶、抗原抗体、免疫活性分子基因的检测。目前儿童肿瘤的临床分子诊断主要依赖于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是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和其它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 分子诊断是指对编码与疾病相关的各种结构蛋白、酶、抗原抗体、免疫活性分子基因的检测。目前儿童肿瘤的临床分子诊断主要依赖于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标志物是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由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和其它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异常表达所产生的一些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已经知道肿瘤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生与细胞分化、凋亡、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多种信号传导途径紊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分子诊断 儿童肿瘤 肿瘤标志物检测 异质性疾病 生物活性物质 肿瘤相关基因 信号传导途径 抗原抗体
下载PDF
RBL教学对临床医学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于浩然 张柳蕙 +4 位作者 刘威 周琳 丁旭苹 蒋黎华 路丽明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6年第10期1034-1038,共5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针对本科生教育开展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 based learning,RBL),本质是以探究未知问题为基础,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创造一种开放式、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充分互动的教学形式。教学基本流程分为查阅文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针对本科生教育开展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 based learning,RBL),本质是以探究未知问题为基础,通过设计综合性实验,创造一种开放式、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充分互动的教学形式。教学基本流程分为查阅文献、自主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统计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等过程。实践证明,RBL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综合能力、科学的逻辑分析能力,增强了科学实验动手能力;促进了团队精神的形成,进而形成优秀的科学素养并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推动医学生对接临床科研学习实践,有利于医学生国际交流学习的培养与衔接,值得积极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 医学教育 人才培养 国际交流
原文传递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与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外斜视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嘉璐 亢晓丽 +4 位作者 董凌燕 岑洁 韦严 陈珺珏 张柳蕙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902-907,共6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LR)与外直肌后徙术(LR)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CIX(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斜视矫正术的CIX(T)患者101例,根据术式... 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LR)与外直肌后徙术(LR)对集合不足型外斜视[CIX(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斜视矫正术的CIX(T)患者101例,根据术式分为双眼外直肌倾斜后徙术(S-BLR)组44例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组57例,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行不同术式的患者术后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及远近斜视角度差(NDD)。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NDD较术前的改善量在S-BLR组和BLR组分别为(8.0±3.3)棱镜度(PD)和(6.1±4.0)PD,S-BLR组较BLR组对NDD的改善更明显(Z=-1.995,P=0.046)。术后3个月,视近斜视角S-BLR组为(-5.1±5.5)PD,较BLR组的(-8.3±5.8)PD明显减小(Z=-2.882,P=0.004)。视远斜视角在S-BLR组与BLR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正位率在S-BLR组为82%,高于BLR组的53%(χ^2=9.34,P=0.002)。S-LR前后,S-BLR组患者上视及下视斜视角度差及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R对CIX(T)的视近斜视角及NDD疗效优于L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远近斜视角度差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原文传递
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行中间带移位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琚珏 田琳璐 +2 位作者 张柳蕙 王嘉璐 亢晓丽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S)行中间带移位术后相关眼部参数变化特点,为临床术后效果评估及合理安排随访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诊断为INS并施行中...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INS)行中间带移位术后相关眼部参数变化特点,为临床术后效果评估及合理安排随访时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诊断为INS并施行中间带移位术的17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手术方式分别为Parks5-6-7-8、Anderson、Kestenbaum5-5-6-4、中间带合并斜视矫正及垂直肌中间带移位术。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患儿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双眼最佳矫正视力(BCBVA)、中间带位置、扩大的眼球震颤视功能(NAFX)和中心凹时间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对术后中间带回退患儿与未回退患儿的BCBVA、NAFX和中心凹时间进行比较。结果17例患儿中女性6例,男性11例,手术年龄5~11岁,术后随访时间为(14.8±6.0)个月。INS患儿术前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82±0.147、0.300±0.056,中心凹时间为(0.594±0.011)s,中间带位置为23.570°±0.118°;术后3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18±0.044、0.260±0.045,中心凹时间为(0.950±0.146)s,中间带位置为5.360°±1.107°;术后6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264±0.039、0.230±0.037,中心凹时间为(1.496±0.233)s,中间带位置为6.070°±1.303°;术后12个月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309±0.039、0.250±0.045,中心凹时间为(1.455±0.201)s,中间带位置为9.290°±8.520°;术前与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之后出现中间带位置回退。术后中间带回退患儿术前第一眼位、中间带NAFX分别为0.308±0.063、0.393±0.210,术后3个月第一眼位、中间带NAFX分别为0.430±0.090、0.471±0.140,术前头正位、代偿头位BCBVA分别为0.450±0.043、0.417±0.031,术前、术后3个月中心凹时间分别为0.122(0.080~1.014)s、0.438(0.170~1.450)s,均低于术后中间带无回退患儿[0.523±0.142、0.601±0.110、0.610±0.160、0.680±0.120、0.200±0.063、0.250±0.076、0.725(0.230~1.440)s、0.975(0.380~2.00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间带移位术是一种改善INS患者代偿头位、提高视力及中心凹时间的有效方法。术后6个月后会出现部分中间带位置回退,与患者自身的NAFX、BCBVA及中心凹时间有关,随访时间应至少延长至术后6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震 病理性 眼外科手术 眼球运动 视敏度 中间带移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