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必问“祖师西来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禅宗经验”
1
作者 陈坚 张梓波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2,167,共9页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就当代中国文化而言,其传承与创新所要面对的是古今中外许多文化传统,究竟要传承什么,又如何创新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话语,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历史上的禅宗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传承和创...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中的一对主要矛盾。就当代中国文化而言,其传承与创新所要面对的是古今中外许多文化传统,究竟要传承什么,又如何创新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话语,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历史上的禅宗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禅宗经验”。禅宗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作为“祖师西来意”的印度佛学,又通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摆脱了印度佛学的桎梏,不再一味追问“祖师西来意”,而是大胆地将“祖师”从达摩转变成了慧能,从而走上了禅宗中国化之路,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西来意” 不立文字 中国化 文化传承和创新
下载PDF
《大乘起信论》思想辨析兼谈日本“批判佛教”
2
作者 张梓波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21年第3期30-37,共8页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极大,也是最富争议的论著之一。近代以来,学界围绕该论的真伪问题争讼不已。从文本的语境中看,《大乘起信论》有明确的摄受对象和强烈的修行关切,其目的在于令修行者发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关于大乘佛法... 《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中影响极大,也是最富争议的论著之一。近代以来,学界围绕该论的真伪问题争讼不已。从文本的语境中看,《大乘起信论》有明确的摄受对象和强烈的修行关切,其目的在于令修行者发起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关于大乘佛法的"法""义"问题,可以从"能解""所解""能诠""所诠"的角度加以理解。论中所谓"真如""如来藏""本觉"等并非同一层面的概念,"真如"是诸法的离言实性,"如来藏"则是依功能假立的"相","真如"与"如来藏"皆非"实体"或"基体","本觉"亦非指众生现实的存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如来藏 本觉 批判佛教
下载PDF
太虚大师的判教思想及其启示
3
作者 张梓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51-56,共6页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应对教内外对佛教义理的论争,回应学术界以理性主义话语体系和进化论历史观为基础的佛学研究,太虚大师对佛教进行了深入梳理与判释,先后提出“三唯论”“三期三...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思想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应对教内外对佛教义理的论争,回应学术界以理性主义话语体系和进化论历史观为基础的佛学研究,太虚大师对佛教进行了深入梳理与判释,先后提出“三唯论”“三期三系”等判教思想.太虚大师的判教思想不同于以往各宗派凸显自宗的判教观,其内容前后连贯、清晰,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所体现出的平等、圆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大师 判教 佛教研究
下载PDF
论天台宗止观的病患思想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梓波 《法音》 2020年第10期42-47,共6页
对众生而言,生、老、病、死,是必然要经历的事情,也是"忧悲苦恼"大苦集聚之根由,佛家谓之"四苦",诸佛世尊出兴于世,既是要引导众生对治烦恼苦患,令众生从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是以《长阿含经》谓诸佛常法:"要... 对众生而言,生、老、病、死,是必然要经历的事情,也是"忧悲苦恼"大苦集聚之根由,佛家谓之"四苦",诸佛世尊出兴于世,既是要引导众生对治烦恼苦患,令众生从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是以《长阿含经》谓诸佛常法:"要度众生,生老病死。"[1]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生"是既定的事实,而"老"与"死"则有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唯有"病",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且症状万殊、程度各异,对人的影响尤为特殊。疾病对人的身心有重大的影响,故而它不仅是世间医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佛法要对治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阿含经》 世间法 佛世尊 止观 天台宗 众生 偶然性 佛家
原文传递
“义净寺·义净大师研究”系列之十二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5
作者 张梓波 《中国宗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25,共2页
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法过程中携带汉文典籍、留下汉文碑刻... 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法过程中携带汉文典籍、留下汉文碑刻等,这在义净所著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以下简称《求法高僧传》)中有许多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文化交流 义净 西传 《老子》 汉文
原文传递
倓虚法师出家前的思想脉络——以《阴阳妙常说》为中心
6
作者 张梓波 《法音》 2021年第8期16-21,共6页
倓虚法师(1875-1963),俗姓王,名福庭,河北宁河县人(今天津市宁河区),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他一生解行并重、建寺弘法,为天台宗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海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他的《影尘回忆录》记载,倓虚法师年轻时学过医卜星象,... 倓虚法师(1875-1963),俗姓王,名福庭,河北宁河县人(今天津市宁河区),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他一生解行并重、建寺弘法,为天台宗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海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他的《影尘回忆录》记载,倓虚法师年轻时学过医卜星象,接触过道士,甚至两度想随其出家修道,均被婉拒;还曾参与"佛教宣讲堂"的活动,与友人讲习儒释道经典及劝善书,并于1910年开始研读《楞严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倓虚法师 劝善书 影尘回忆录 《楞严经》 弘法 天台宗 儒释道 出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