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生理性起搏临床技术及血流动力学临床应用初步经验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5 位作者 欧阳茂 蒋卫红 江凤林 王建刚 张梦熙 杨侃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 目的:探索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TS)起搏的临床操作技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62.6±20.3(32~83)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室率,均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固定。术前、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同一起搏频率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心室起搏参数在电极导线植入15 min后可达到理想值,与植入即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起搏参数比较没有差异,没有出现电极穿孔致心包压塞的并发症,电极脱位率0%。所有病例术后7天及出院后1,3,6个月RVITS起搏时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与植入前相应参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指引钢丝的合理塑形及结合多个体位的心脏影像和起搏心电图的综合判断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期随访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 主动同定电极导线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安全性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浅谈老师和学生家长和谐互动关系的构建
2
作者 张梦熙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年第29期241-241,共1页
家校合作在现代化教学中比较常见,主要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构建相关的和谐互动关系能够明确其在学习当中的主要问题,提高家长在学生教育当中的积极性。文章主要就老师和学生家长构建互动... 家校合作在现代化教学中比较常见,主要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统一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构建相关的和谐互动关系能够明确其在学习当中的主要问题,提高家长在学生教育当中的积极性。文章主要就老师和学生家长构建互动关系的意义进行分析,提出老师和学生家长和谐互动关系的构建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互动关系 老师和学生家长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间隔部生理性起搏的临床技术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志辉 曹宇 +5 位作者 欧阳茂 匡建华 蒋卫红 江凤林 张梦熙 杨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16-1118,共3页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最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需要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且其临床操...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目前最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右室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需要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且其临床操作有一定难度。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间隔部(包括流出道间隔部和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起搏 固定电极导线 生理性起搏 间隔部 临床技术 起搏方式 心室激动顺序 希氏束起搏
原文传递
天津地铁不锈钢车顶调修方法研究
4
作者 朱宝利 么锦江 +3 位作者 李玉璐 孙宏海 王越 张梦熙 《装备维修技术》 2020年第5期56-56,共1页
介绍了一种不锈钢车顶的调修工具制造,从而提供一种不锈钢车顶钢结构的机械调修方法。解决调修过程中的一项难点。
关键词 车顶钢结构 不锈钢 焊接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