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侵染行为
1
作者 吕朝军 赵建超 +3 位作者 钟宝珠 张楚毓 陈拓 李文莲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98-1703,共6页
为阐明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EPNs)对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的防控潜力,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其侵染行为学特性。结果表明,各虫态红棕象甲被EPN... 为阐明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EPNs)对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的防控潜力,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其侵染行为学特性。结果表明,各虫态红棕象甲被EPNs侵染后,卵的死亡率最高,LC_(50)为104.85 IJs/mL,其次为1~2龄幼虫、3~4龄幼虫和5~6龄幼虫,其LC_(50)分别为165.34、215.31、292.26IJs/mL;7~10龄幼虫和蛹对EPNs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不同接种部位对不同龄期幼虫死亡率的影响中,3龄幼虫处理以气孔和肛门接种的死亡率较高,分别为91.11%和78.89%,而6龄和8龄幼虫处理中均以口器接种致死率最高;在肛门接种处理中,各龄期的红棕象甲幼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经EPNs侵染后,红棕象甲各虫态体色均变成红色或红褐色,轻触虫体无自主反应,同时幼虫伴随体壁皱缩;线虫接近供试虫体表气孔后,会在气孔周围停留片刻,最后从气孔处进入虫体,成功侵入的EPNs个体数量约占3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 致病力 红棕象甲 形态学
下载PDF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致病力的时间效应及对血淋巴的影响
2
作者 吕朝军 张楚毓 +2 位作者 钟宝珠 赵建超 陈拓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69,共7页
【目的】阐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处理对红棕象甲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对血淋巴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结果】嗜菌异小杆线虫H0... 【目的】阐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处理对红棕象甲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对血淋巴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结果】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与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呈正相关性,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处理后,红棕象甲血淋巴总量和血淋巴酯酶均呈前期升高、后期降低的趋势,处理后72 h的血淋巴总量和酯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39.73%和53.36%;血淋巴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呈下降的趋势,虽在60 h时有一个短暂的回升,之后又迅速下降,其中在处理后72 h,血淋巴的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下降74.96%。【结论】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的侵入破坏了红棕象的血淋巴免疫系统,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昆虫病原线虫对红棕象甲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 红棕象甲 血淋巴 致病机理
下载PDF
红棕象甲幼虫对吡虫啉敏感性测定及中毒行为学反应
3
作者 张楚毓 袁伟钦 +5 位作者 赵建超 李龙伟 吕朝军 陈拓 钟宝珠 覃伟权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1,共8页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红棕象甲幼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其中毒后的行为学反应。[方法]采用经口注射法,研究了吡虫啉处理对红棕象甲高龄幼虫的致死中剂量和致死中时间,并分析了经药剂处理后红棕象甲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在供试剂量下,吡...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红棕象甲幼虫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及其中毒后的行为学反应。[方法]采用经口注射法,研究了吡虫啉处理对红棕象甲高龄幼虫的致死中剂量和致死中时间,并分析了经药剂处理后红棕象甲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在供试剂量下,吡虫啉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_(50))无显著差异,随供试时间延长,致死中剂量(LD_(50))呈现降低趋势,其中在处理后96 h的LD_(50)为每头0.43μg。(2)在每头25μg剂量吡虫啉处理后10~11 min,红棕象甲幼虫丧失活动能力,而在每头62.5~500μg剂量处理中,试虫丧失活动能力的时长介于1~30 min。(3)吡虫啉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的毒理学症状随处理时间延长依次主要表现为:虫体蜷缩、皱缩、抖动、口器持续大张、体壁松软、体壁僵硬、平衡感缺失后恢复等,其中抖动、口器持续大张、体壁僵硬等现象随时间的延长会反复交替出现。除口器持续大张状态外,其余各状态的出现频率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均在处理后48 h出现。(4)高剂量下个别试虫会出现内容物崩出的现象,且高剂量会更快的完成各毒理学症状的表现。(5)在经过重新喂食后,部分中毒反应出现缓解,其中以口器持续大张状态在喂食后24 h缓解最为明显。[结论]吡虫啉对红棕象甲的LT_(50)与供试剂量大小无明显相关性。经吡虫啉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同时在经过重新饲喂取食后,部分症状会有所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虫啉 红棕象甲 胃毒活性 行为学反应
下载PDF
红脉穗螟寄生蜂寄主选择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吕朝军 钟宝珠 +3 位作者 李朝绪 凌青 张楚毓 赵建超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6-150,共5页
【目的】优化红脉穗螟寄生蜂繁育技术,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红脉穗螟幼虫寄生蜂褐带卷蛾茧蜂和蛹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海南种)对4种昆虫的寄生效果,并对最佳接种比例进行筛选。【结果】褐带卷蛾茧蜂对大... 【目的】优化红脉穗螟寄生蜂繁育技术,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红脉穗螟幼虫寄生蜂褐带卷蛾茧蜂和蛹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海南种)对4种昆虫的寄生效果,并对最佳接种比例进行筛选。【结果】褐带卷蛾茧蜂对大蜡螟幼虫寄生效果优于米蛾幼虫,且对黄粉虫和大麦虫幼虫不表现寄生特性,褐带卷蛾茧蜂和大蜡螟幼虫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和2∶1,其中在2∶1接种比例处理中的寄生率和单寄主产蜂量分别为76.67%和34.60头;4种昆虫蛹均可用于繁育周氏啮小蜂,从寄主的繁育成本和寄生效果分析,以黄粉虫蛹效果较最佳,接种蜂虫比以2∶1为宜,此时的单寄主产蜂量为148.60头。【结论】寄主和接种比例不同会影响寄生蜂的寄生效果,本研究中褐带卷蛾茧蜂适宜寄主为大蜡螟,最优蜂虫比为1∶1和2∶1,周氏啮小蜂(海南种)适宜寄主为黄粉虫,最优接种蜂虫比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脉穗螟 寄生蜂 寄主选择 接种比例
下载PDF
红棕象甲幼虫的基本营养成分与抗氧化活性分析
5
作者 阚金涛 陈梦冉 +2 位作者 张玉锋 张楚毓 覃伟权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65-72,共8页
通过测定红棕象甲幼虫的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基本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并与其他常见食物进行对比,综合评价红棕象甲幼虫的营养功能活性。结果表明:红棕象甲幼虫中含有42.73%的蛋白质,49.90%的脂肪和1.55%的灰分;蛋白质中... 通过测定红棕象甲幼虫的氨基酸、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基本营养成分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并与其他常见食物进行对比,综合评价红棕象甲幼虫的营养功能活性。结果表明:红棕象甲幼虫中含有42.73%的蛋白质,49.90%的脂肪和1.55%的灰分;蛋白质中含有以酪氨酸(15.86%)为主的17种氨基酸;脂肪酸组成中以不饱和脂肪酸(58.03%)为主,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50.52%和1.21%,n-6∶n-3比例为3.23;矿质元素中以钾、镁和钙的含量相对较高,同时还含有少量的锰、铁、铜和锌。红棕象甲幼虫水提物对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对较好,醇提物具有相对较好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研究结果为红棕象甲幼虫的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棕象甲 营养成分 挥发性物质 脂肪酸 微量元素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