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靠性与维修性对压水堆补水系统效能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张正加 赵新文 尚彦龙 《船海工程》 2012年第1期115-117,共3页
研究可靠性和维修性对压水堆补水系统效能的影响。采用效能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补水系统的WSEIAC效能模型,分析设备可靠性与维修性对补水系统效能的影响。
关键词 效能 可靠性 维修性 WSEIAC模型
下载PDF
船用核动力装置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研究
2
作者 刘广泉 赵新文 张正加 《中国修船》 2013年第1期44-46,共3页
分析了船用核动力装置的维修保障工作的特点和评估方法,对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评价集、权重的确定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维修能力评估模型。重点研究了定性指标隶属度函数和指标隶属度的计算方法,采用高斯模糊分布作为定量指... 分析了船用核动力装置的维修保障工作的特点和评估方法,对维修保障能力评价指标、评价集、权重的确定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维修能力评估模型。重点研究了定性指标隶属度函数和指标隶属度的计算方法,采用高斯模糊分布作为定量指标隶属函数,解决了传统的状态评估方法难以表现评估状态连续性变化的缺陷。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核动力装置 维修保障能力 高斯函数模糊分布
下载PDF
高分辨率时序InSAR技术在青藏输电杆塔精细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范鹏 王硕 +2 位作者 张正加 刘修国 陈启浩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22,共5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剧增,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环境逐渐变得越来越脆弱。作为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青藏输电线路已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恶劣的气候和冻土的冻融作用,青藏输电线路部分区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为了...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剧增,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环境逐渐变得越来越脆弱。作为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青藏输电线路已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恶劣的气候和冻土的冻融作用,青藏输电线路部分区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为了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营,需要对输电杆塔稳定性进行监测。传统监测方法(GPS和水准测量)对输电杆塔形变监测存在局限性。本文使用Terra SAR-X ST模式高分辨率SAR数据,采用考虑温度热膨胀形变模型的时序InSAR方法对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的输电线路杆塔进行形变监测,获得了输电杆塔和通信铁塔的形变速度、高度和热膨胀。结果证实了高分辨率时序InSAR技术在输变电工程形变监测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输电杆塔 INSAR 形变 冻土
下载PDF
融合DInSAR和MAI技术反演九寨沟地震三维形变场 被引量:1
4
作者 宫熙雯 张正加 +1 位作者 陈启浩 刘修国 《测绘工程》 CSCD 2021年第5期49-57,共9页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nSAR)在地震形变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DInSAR仅能获取雷达视线向的形变量,无法准确反映地表三维形变。为了获取真实的地表形变,文中采用一种联合DInSAR和多孔径干涉技术(MAI)的地震三维形变场反演方法,以2017年九寨... 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nSAR)在地震形变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DInSAR仅能获取雷达视线向的形变量,无法准确反映地表三维形变。为了获取真实的地表形变,文中采用一种联合DInSAR和多孔径干涉技术(MAI)的地震三维形变场反演方法,以2017年九寨沟Ms7.0级地震为例,融合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联合解算获取研究区地表在竖直、南北、东西向上的形变,构建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实验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断裂带为西北—东南(NW-SE)走向,地震断裂面西北侧(下降盘)错动位移较大,向东南偏东方向滑动;东南侧(上升盘)错动位移较小且3个方向位移的贡献较为平均,大致向正西北方向滑动。地表运动以水平形变为主,纵向起伏较小,东西方向对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贡献最大,存在向东最大0.25 m、向西最大0.12 m的形变,断层性质为左旋走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MAI 三维同震形变 升降轨数据 九寨沟地震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表形变监测——以清镇市为例
5
作者 王硕 张正加 +1 位作者 范鹏 王猛猛 《现代测绘》 2021年第4期38-45,共8页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灾害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监测手段无法做到长时间、大范围精细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监测范围广、精度高的优势,广泛应用与地质灾害监测中。利用时序InSAR技术,使用Sentinel...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灾害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监测手段无法做到长时间、大范围精细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监测范围广、精度高的优势,广泛应用与地质灾害监测中。利用时序InSAR技术,使用Sentinel-1A数据监测了清镇市2018-2019年的地表沉降。结果显示,清镇市整体比较稳定,在部分地区存在明显的形变,主要集中在清镇市的西部和中部区域(犁倭镇、麦格苗族布依族乡),最大的形变量达到了-44mm·a^(-1),并结合高分辨率光学图像对可能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识别,分析了可能导致的形变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镇 时序InSAR 形变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基于特征值分解和自适应滤波的极化相位优化方法
6
作者 姜修成 张正加 +2 位作者 王猛猛 刘修国 陈启浩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1-792,共12页
基于分布式散射体DSs (Distributed Scatterers)的时序InSAR技术很好的弥补了PSInSAR技术在低相干区域难以获取足够形变监测点的缺陷。考虑到DS目标容易受时间和空间失相干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入斑点噪声,因此优化相干点目标的相位非常必... 基于分布式散射体DSs (Distributed Scatterers)的时序InSAR技术很好的弥补了PSInSAR技术在低相干区域难以获取足够形变监测点的缺陷。考虑到DS目标容易受时间和空间失相干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入斑点噪声,因此优化相干点目标的相位非常必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特征值分解和自适应滤波的极化相位优化方法 (EVD-FPO)。该方法利用Sentinel-1A双极化数据幅度信息识别DS与PS目标,并基于时空间相干矩阵利用特征值分解极化相位优化技术和自适应均值滤波技术改善相位质量。为了证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17景Sentinel-1A双极化(VV-VH) SAR数据用于评估本文方法的性能。结果表明:EVD-FPO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相干目标点的密度和改善相位质量,相较于单极化振幅离差法(VV-D_(A))和振幅离差极化相位优化方法(ESM-D_(A))相干点目标分别增加了9.06倍和1.64倍,相较于单极化CAESAR方法提取的PS目标更加完整。为了定量评价优化后的相位结果,本文采用相位导数变化指标来评估各相位优化方法的相位质量,研究发现ESM-D_(A)方法的平均相位导数为1.184,CAESAR方法的平均相位导数为0.854,EVD-FPO方法的平均相位导数为0.810,表明EVD-FPO方法得到的干涉相位质量高于CAESAR方法和ESM-D_(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极化相位优化 特征值分解 自适应滤波 相干点 INSAR
原文传递
2002—2020年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日冻融循环时空变化模式 被引量:2
7
作者 沈麒凯 刘修国 +2 位作者 周欣 张正加 陈启浩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7-603,共17页
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的日冻融循环极大地影响着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与能量交换,研究其时空变化模式对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气候变化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AMSR-E、AMSR-2遥感数据等资料,获取AMSR系列传感器在青藏高... 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的日冻融循环极大地影响着土壤和大气之间的水分与能量交换,研究其时空变化模式对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气候变化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AMSR-E、AMSR-2遥感数据等资料,获取AMSR系列传感器在青藏高原的昼夜校准系数,利用Fourier非线性模型实现AMSR微波辐射产品与MODIS热红外地表温度产品的融合,生成每日1 km分辨率近地表土壤日冻融状态结果,开展2002—2020年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日冻融循环时空变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相比于面向全球的校准方法,本文改进的AMSR系列传感器校准方法更适合于青藏高原地区。利用Fourier非线性模型融合后获得的土壤冻融产品在提升分辨率的同时日冻融判别精度达80.96%,相较于未融合结果准确性提高3.95%。②青藏高原近地表土壤季节性冻融过程中的日冻融循环发生天数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藏南区域与青海高原发生天数最高,时间上存在周期性,呈升温时向西北转移,降温时向东南转移。③2002—2020年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年内日冻融循环发生天数变化趋势不同,藏北高原、藏南高山及藏东区域呈增加状态,青海高原呈减少状态。④青藏高原连续日冻融循环起始时间点存在区域差异,总体上解冻过程中起始时间点由东向西逐渐推迟,冻结过程起始时间点由西向东逐渐推迟;2002—2020年近地表土壤连续日冻融循环起始时间点在解冻过程中提前0.17 d/a,冻结过程中提前0.18 d/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日冻融循环 近地表土壤 多源遥感 AMSR MODIS
原文传递
遥感地表温度产品时空融合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冉 王猛猛 +2 位作者 张正加 胡添 刘修国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433-2450,共18页
受传感器性能的制约,利用单一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到的地表温度产品难以兼顾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而时空融合技术能够发挥多传感器互补的优势,获得时间密集度高、空间细节丰富的地表温度产品,从而在算法层面上解决这一矛盾。随着... 受传感器性能的制约,利用单一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到的地表温度产品难以兼顾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而时空融合技术能够发挥多传感器互补的优势,获得时间密集度高、空间细节丰富的地表温度产品,从而在算法层面上解决这一矛盾。随着时空融合研究的深入,地表温度开始显露出与其他产品有着明显区别的融合特性,而内在机理和应用潜力都有待被整理和挖掘。本文就立足于地表温度与时空融合的交叠区,对两者结合而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分析和总结,系统地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原理、方法和应用,并重点突出与泛在时空融合技术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基于地表温度数据的特点和时空融合的局限性,总结了该领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表温度 时空融合 密集时间序列 空间降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