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泰鹏 莫雪安 +2 位作者 刘金萍 杨龙秀 陈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胆碱能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培养大鼠BMSCs。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1)甘露醇预...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胆碱能系统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培养大鼠BMSCs。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1)甘露醇预处理BMSCs组:造模4w后,先进行尾静脉注射20%甘露醇,10~30m in后,再尾静脉注射BMSCs;(2)BMSCs组:造模4w后,经尾静脉注射等量BMSCs;(3)培养基组:造模4w后,经尾静脉注射等量BMSCs基础培养基;(4)假手术组:不进行任何干预。BMSCs移植4w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和大鼠海马内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检测。结果甘露醇预处理BMSCs组的ChAT和AChE活性均比BMSCs组、培养基组有明显提高(P〈0.05),同时其行为学亦较BMSCs组、培养基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甘露醇预处理后进行静脉注射移植BMSCs,使VD大鼠模型海马胆碱能系统的活性明显增强,并进一步改善VD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性痴呆 胆碱乙酰转移酶 乙酰胆碱酯酶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农媛 肖海 +2 位作者 陈奎 张泰鹏 李秀芬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3期164-168,共5页
目前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仍然是神经科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早期的血管再通与患者良好预后明显相关。而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方法有多种,临床医师如何选择存在一定的困扰,本文结合指南就各血管再通治疗方法进行汇总分析,以帮... 目前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仍然是神经科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早期的血管再通与患者良好预后明显相关。而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方法有多种,临床医师如何选择存在一定的困扰,本文结合指南就各血管再通治疗方法进行汇总分析,以帮助临床医师做出临床决策时进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再通 溶栓 取栓 支架成形
下载PDF
脑血管疾病支架治疗进展
3
作者 张泰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4期173-175,共3页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临床中死亡率占据前三的病症,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会在极大程度上危害其生命健康。从诊治入手进行分析,可以将脑血管疾病分为两类,既出血性和缺血性的脑血管病变,其中,出血性的主要包含动静脉畸形和脉瘤等,而缺... 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临床中死亡率占据前三的病症,尤其是对于中老年患者而言,会在极大程度上危害其生命健康。从诊治入手进行分析,可以将脑血管疾病分为两类,既出血性和缺血性的脑血管病变,其中,出血性的主要包含动静脉畸形和脉瘤等,而缺血性的包括颈部和脑部的动脉闭塞与狭窄等。血管内支架第一次提出是在1964年,因为脑内的血管比较复杂,相关人员在90年第一次使用支架实施颅外颈动脉经皮血管成形术,通过这种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疾病,后临床中采用弹簧圈+支架植入的措施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次年才提出心脏冠状动脉支架,当前,临床中支架在治疗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获得了广泛使用。对此,本文主要对支架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支架治疗 临床进展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农媛 肖海 +2 位作者 陈奎 张泰鹏 李秀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20期30-33,共4页
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以早期评估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2012-01—2016-06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溶栓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对2组间年龄、性别、嗜烟... 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的影响因素,以早期评估溶栓治疗效果。方法 2012-01—2016-06贵港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1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溶栓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对2组间年龄、性别、嗜烟、嗜酒、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卒中史、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入院前NIHSS评分、治疗前MAP、治疗前LDL-C水平、房颤及动脉狭窄或闭塞等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显著短于无效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比例显著低于无效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糖尿病史及动脉狭窄或闭塞等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越长,合并糖尿病及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金萍 莫雪安 +2 位作者 杨龙秀 张泰鹏 陈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253-258,共6页
目的探讨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取健康雄性sD大鼠79只,随机分为假手... 目的探讨甘露醇预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全骨髓培养结合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大鼠BMSCs。取健康雄性sD大鼠7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组(69只)。采用间隔3d分别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VD模型。造模后4周,将纳入的32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组(简称甘露醇预处理组;尾静脉注射甘露醇1.5g/kg,预处理10~30min后,经尾静脉注射1×10^6/ml BMSCs 1ml)、BMSCs移植组(注射等量的BMSCs,不注射甘露醇)和培养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基础培养液)。剔除死亡大鼠,上述3组分别有9、11、8只,假手术组7只纳入统计。干预后4周,采用Morris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DNF的含量。结果({)4组相同时间点的比较,BMSCs移植组比培养基对照组逃避潜伏期缩短(均P〈0.01),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延长(P〈0.05);甘露醇预处理组比BMSCs移植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延长(P〈0.05),且均与假手术组水平接近(P〉0.05)。②在额叶皮质和海马区,BMSCs移植组的BDNF含量均高于培养基对照组(P〈0.01);甘露醇预处理组则高于BMSCs组(P〈0.01),但均低于假手术组的水平(P〈0.01)。结论与单独静脉注射BMSCs比较,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治疗V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更佳;额叶皮质和海马中BDNF的表达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甘露醇 骨髓细胞 认知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下载PDF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农媛 肖海 +2 位作者 陈奎 张泰鹏 李秀芬 《吉林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672-675,共4页
目的:评估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溶栓和年龄分为高龄溶栓治疗组(观察组),非高龄溶栓治疗组(对照组1)以及高龄未溶栓治疗组(对照组2)。观察组和对照组1患者... 目的:评估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溶栓和年龄分为高龄溶栓治疗组(观察组),非高龄溶栓治疗组(对照组1)以及高龄未溶栓治疗组(对照组2)。观察组和对照组1患者均采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则采用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治疗后24小时NIHSS评分、1周后NIHSS评分,以及90d后的生活质量评定进行比较。并比较三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短期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2患者,而与对照组1患者相似,治疗90 d后观察组患者的功能完全独立率与对照组1和对照组2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是安全和有效的,但临床推广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数据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奥扎格雷钠 静脉溶栓
下载PDF
甘露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龙秀 刘金萍 +2 位作者 张泰鹏 陈志 莫雪安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4-8,共5页
目的:观察甘露醇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作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培养基组8只(注射1 mL无血清培养基)、BMSC... 目的:观察甘露醇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治疗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作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培养基组8只(注射1 mL无血清培养基)、BMSCs移植治疗组11只(注射1×10^6个BMSCs 1 mL)及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9只(注射1.5 g/kg甘露醇后,在10-30 min之内注射1×10^6个BMSCs 1 mL)。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移植治疗前与移植4周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比较各组之间差异。结果:与培养基组比较,BMSCs移植治疗组和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都有改善,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与BMSCs移植治疗组比较,甘露醇预处理BMSCs移植治疗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更加明显,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平台象限区滞留时间延长(P〈0.05)。结论:甘露醇预处理后BMSCs静脉移植组治疗血管性痴呆与单独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比较,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其机制可能与甘露醇能开放血脑屏障(BBB),增加进入脑内的BMSCs数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性痴呆 行为学
下载PDF
全骨髓贴壁改良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3
8
作者 阳玉群 莫雪安 +4 位作者 农伟东 杨龙秀 孔德燕 张泰鹏 刘金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应用改良的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对培养的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应用改良的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SD大鼠B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对培养的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BMSCs 9d左右融合,细胞生长以梭形为主,呈螺旋状且生长旺盛的细胞集落。生长曲线显示BMSCs符合正常细胞生长特征。第3代BMSCs CD29,CD90均呈阳性表达,而CD34,CD45几乎不表达。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改良法简单实用,在体外容易分离培养和扩增BMSCs,对细胞活性影响小,是获得高纯度BMSCs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改良培养法 大鼠
下载PDF
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农媛 肖海 +2 位作者 陈奎 张泰鹏 李秀芬 《内科》 2018年第5期731-733,768,共4页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80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纳入研究的老年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36例)...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80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纳入研究的老年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36例)和非溶栓治疗组(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溶栓治疗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溶栓组(18例)和尿激酶溶栓组(18例)。联合溶栓组患者采用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尿激酶溶栓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非溶栓治疗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24 h、3 d、7 d后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7 d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对三组患者NIHSS评分的影响存在差异(P <0. 05);治疗方法与治疗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 0. 05)。治疗7 d后,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联合溶栓组>尿激酶溶栓组>非溶栓治疗组;联合溶栓组患者的显效率显著高于非溶栓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7 d,三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尿激酶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80岁以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临床疗效显著,不会增加患者出血及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高龄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奥扎格雷钠
下载PDF
三环抗抑郁剂的药物动力学及中毒的抢救
10
作者 张泰鹏 《河北精神卫生》 1993年第2期62-64,共3页
归纳了一些国内外资料中有关三环抗抑郁剂的药物动力学及中毒抢救的文献报道。对三环抗抑郁剂常用药物的治疗窗及药理作用也均作了归纳整理。三环抗抑郁剂的药物动力学为能被肠道吸收,肝脏代谢,分布脂肪组织,肾脏清除。最严重的中毒... 归纳了一些国内外资料中有关三环抗抑郁剂的药物动力学及中毒抢救的文献报道。对三环抗抑郁剂常用药物的治疗窗及药理作用也均作了归纳整理。三环抗抑郁剂的药物动力学为能被肠道吸收,肝脏代谢,分布脂肪组织,肾脏清除。最严重的中毒表现为中枢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毒最为要注意的。其中毒还包括青光眼恶化,尿潴留,便秘和麻痹性肠梗阻,流涎减少。中毒的抢救根据三环抗抑郁剂的药理作用,进行对症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环抗抑郁剂 药物动力学 中毒抢救 治疗 药理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在血管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中的风险探讨
11
作者 张泰鹏 肖海 +2 位作者 韦冲 覃星悦 刘秋弟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6年第22期3416-3418,共3页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是否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后并发症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血管造影阴性的 SAH 患者420例,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mRS)评判预后。结果420例患者中,63例行脑...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聚集药是否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后并发症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血管造影阴性的 SAH 患者420例,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mRS)评判预后。结果420例患者中,63例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自发性 SAH。有抗血小板聚集药使用史的患者中,血管造影阴性 SAH(18/63,28.6%)明显多于血管造影阳性 SAH 的患者(39/357,11.0%;P =0.001)。血管造影阴性 SAH 患者中,有抗血小板聚集药使用史的患者(20/63,31.7%)较无抗血小板聚集药使用史的患者(12/63,20.0%)发病后14 d 预后更差(P =0.017)。多因素分析显示,经校正性别、年龄、Hunt-Hess 评分后,抗血小板聚集药使用史仍然是预测不良预后的显著指标(OR =2.3,95%CI 1.15~5.88,P =0.029)。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与血管造影阴性 SAH 早期预后相关,但与长期预后无显著相关。将来的前瞻性研究应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阴性反应 脑血管造影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覃星悦 肖海 +2 位作者 樊金莲 农媛 张泰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33期6553-6555,6582,共4页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脑梗死(CI)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I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脑梗死(CI)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I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rt-PA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疗效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白介素-12(IL-12)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7.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rt-PA能显著减轻CI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脑梗死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覃星悦 樊金莲 +2 位作者 肖海 张泰鹏 农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3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64名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7 d内是否存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免疫抑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64名急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7 d内是否存在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淋巴细胞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结果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64例急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天内64例出现SAI,SAI的发生率为39.02%,平均感染时间为2.58±0.94天。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留置胃管、留置导尿、NIHSS评分等因素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成为影响SA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吞咽困难、第3天NIHSS评分、CD4+T淋巴细胞是影响脑卒中相关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I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感染 危险因素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