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旁肌退变与矢状位力线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子文 杨玉明 +3 位作者 谢鸿儒 张泽佩 徐浩翔 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6期5891-5897,共7页
背景:脊柱骨盆各参数间相互关联,其数值的改变与一些退行性脊柱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患者症状密切相关。现阶段临床工作者关注术后冠状面与矢状面参数变化,以评价术后脊柱整体平衡性,而忽略了与椎旁肌的联系以及椎旁肌在脊柱退行性病变进... 背景:脊柱骨盆各参数间相互关联,其数值的改变与一些退行性脊柱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患者症状密切相关。现阶段临床工作者关注术后冠状面与矢状面参数变化,以评价术后脊柱整体平衡性,而忽略了与椎旁肌的联系以及椎旁肌在脊柱退行性病变进程中的作用。目的:将已有描述椎旁肌退变与矢状位力线关系的研究进行全面汇总,并对脊柱退行性病变进程中骨性结构位置变化和椎旁肌退变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方法:以“脊柱矢状面畸形,矢状位力线,脊柱骨盆参数,椎旁肌,退行性病变,人类尸体模型;影像学、磁共振成像”为中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并以“sagittal spinal deformity,sagittal alignment,spinal-pelvic parameter,paraspinal muscle,degeneration,imaging,MRI”作为英文关键词,在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共纳入78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1)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椎旁肌在维持矢状位力线稳定中具有相应作用,保护和改善椎旁肌功能可以延缓脊柱退行性变;(2)研究者运用不同方法检测椎旁肌退变程度,选取不同种类的矢状位参数来描述矢状位力线;在分析椎旁肌的退变和矢状面参数改变后,发现两者具有相关性,同时该相关性受年龄、种族等因素影响;(3)矢状位力线不良是决定椎旁肌退变重要的解剖因素,较大的骨盆投射角值为矢状位参数改变的危险因素,但较小的骨盆投射角值通过椎旁肌的代偿能力较小,更易出现矢状位失衡;(4)椎旁肌通过代偿机制持续影响矢状位力线,在脊柱退变进程中为了对抗脊柱失平衡,椎旁肌处于高负荷状态,引起疼痛、疲劳及萎缩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矢状面畸形 矢状位力线 脊柱骨盆参数 椎旁肌 退行性病变 人类尸体模型 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艳成 苗军 +4 位作者 马信龙 胡永成 韩岳 兰杰 张泽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钉组):12例,男女比例(4∶8),年龄66.2±4.2岁(59~74岁),首次术后2~7年,均为头侧椎节病变。使用双椎弓根螺钉(dual screws,DS)固定技术,于原手术侧椎弓根再次各置入一枚翻修螺钉,ASD另一端置入皮质骨通道螺钉,减压后短节段融合固定。B组(对照组):24例,男女比例(9∶15),年龄64.0±7.7岁(46~72岁),平均首次术后2~10年,19例为头侧椎节退变,5例为尾侧椎节病变。手术取下双侧固定棒,采用Magerl方法置入ASD远端椎弓根螺钉、减压责任节段后延长棒固定。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腰椎ODI评分、腰痛VAS、腿痛VAS。通过腰椎X线片、CT评价术后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和椎间融合状态。比较两组间和组内的临床评分差异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1±5.8个月(6~26个月)。ODI评分A组术前(82.5±16.7)%,末次随访(16.0±8.9)%;B组术前(78.0±14.6)%,末次随访(18.0±9.4)%;腰痛VAS,A组术前8.3±3.5分,末次随访1.7±0.9分;B组术前6.7±4.5分,末次随访2.1±1.3分;腿痛VAS,A组术前6.3±4.5分,末次随访1.0±1.0分;B组术前7.8±3.4分,末次随访2.3±2.4分。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和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ODI、腰痛VAS、腿痛V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末次随访ODI、VAS、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A组无手术切口感染、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予以修复。B组术中硬脊膜撕裂5例,术中修复或者皮下脂肪覆盖,伤口表浅感染1例,经过换药治愈。A组共置入24枚双钉技术的翻修螺钉(L1椎体2枚,L2椎体12枚,L3椎体10枚),其中18位置良好,4枚螺钉穿破椎体外侧壁,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但无神经症损伤症状,随访无内固定松动。B组再次植入48枚椎弓根螺钉,螺钉位置良好,无穿破椎体和椎弓根病例。末次随访的A组椎间融合8例,B组18例。翻修螺钉平均螺钉头倾角6.7°±6.6°(3°~16°),平均外展角度10.3°±7.4°(0°~15°)。B组无螺钉相关合并症。结论:个体化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提供一种新的微创解决方案,短期临床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相邻节段病变 椎弓根螺钉 皮质骨通道
下载PDF
腰椎小关节退变的相关因素及生物力学特点 被引量:20
3
作者 文王强 徐浩翔 +1 位作者 张泽佩 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3883-3889,共7页
背景:腰椎小关节退变近年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认识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以及减少脊柱损害具有关键性作用,并且了解其解剖结构对于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及手术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简述腰椎小关节解剖学、组织学特... 背景:腰椎小关节退变近年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认识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危险因素对于预防以及减少脊柱损害具有关键性作用,并且了解其解剖结构对于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及手术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简述腰椎小关节解剖学、组织学特性,总结能够引起腰椎小关节退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PubMed、Elsevier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有关腰椎小关节退变的文章,检索词为"腰椎小关节,关节囊,关节面方向,神经支配,骨性关节炎,生物力学,下腰痛,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弯,lumbar facet joint,joint capsule,articulardirection,eneurosis,osteoarthritis,biomechanics,lowbackpain,intervertebraldisc degeneration,umbar spondylolisthesis,lumbar degenerative scoliosis"。查阅相关文章,包括综述、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通过阅读标题及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最终共纳入60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异常应力、关节面方向、关节不对称性、腰椎节段和椎间盘退变;②关节退变后会导致下腰痛、椎间盘退变、腰椎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弯等临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因此,腰椎小关节在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不应该被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关节囊 关节面方向 神经支配 骨性关节炎 生物力学 下腰痛 椎间盘退变 腰椎滑脱 腰椎退行性脊柱侧弯
下载PDF
腰椎间盘生物力学体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徐浩翔 文王强 +1 位作者 张泽佩 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425-2432,共8页
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最终共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②体外研究包括动物标本实验、人类尸体标本实验、有限元分析,体外实验设计灵活,操作性... 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主题相关度低的文献,最终共纳入67篇文献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腰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②体外研究包括动物标本实验、人类尸体标本实验、有限元分析,体外实验设计灵活,操作性强,但实验对象脱离人体生理环境,材料的力学特性存在差异,需要经过长期不断验证,筛选出在人体的适用性;③体内研究主要通过影像学手段,实时记录椎间盘在体运动受力形态变化,真实可靠,但受影像技术发展的限制,需要合理运用。最新出现的双平面荧光成像系统以及高速动态立体射线照相系统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腰椎间盘 动物标本 人类尸体模型 有限元分析 影像学 磁共振成像 双平面荧光成像系统 高速动态立体射线照相系统
下载PDF
坐位下腰椎前屈后伸时轴向载荷对下腰椎在体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寇博文 张泽佩 +4 位作者 刘健超 徐瀚鹏 吴金成 兰杰 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31-638,共8页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双透视成像系统中采集受试者坐位L3~S1在中立、最大前屈及最大后伸姿势时的瞬时影像。在Rhinoceros软件环境中将不同坐位姿势的瞬时影像与三维模型配准。测量由仰卧位变化为中立坐位时椎体的相对位移距离和相对旋转角度;在生理条件下和额外轴向载荷(背负10kg特制背心)的坐位下,比较两种状态下最大前屈到最大后伸运动中椎体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前屈、后伸坐位姿势时腰椎活动度的差异。结果 :生理坐位下,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相对于S1向背侧位移1.4 (0.6,2.4)mm,前屈旋转11.4°(10.2°,17.9°),L3/4、L4/5在矢状面上旋转0.8°(-2.1°,3.8°)、4.4°(-1.0°,8.9°),旋转幅度较L5/S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位移分别为2.0(1.6,2.5)mm、1.8(1.0,2.4)mm、5.9(3.7,6.4)mm;近远端方向位移分别为1.0(0.7,1.2)mm、0.7(0.6,1.3)mm、3.3(1.7,4.0)mm,L5/S1在左右方向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较L3/4、L4/5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7(0.3,1.4)mm、0.5 (0.3,0.6)mm、2.6 (1.3,3.8)mm;在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别为4.2°(1.1°,5.6°)、2.2°(1.4°,3.3°)、9.5°(4.6°,12.2°)。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后,与生理坐位相比,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S1在矢状面上旋转减小1.2°、在头尾方向上压缩1.5mm;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在前后、左右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分别减少2.8、4.1、1.3mm;中立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5/S1的旋转范围减小6.1°(P=0.038)。结论:由仰卧位转换为中立坐位,下腰椎偏向前屈位置。生理坐位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有较大的活动度。伴随着额外轴向载荷的加载,L5/S1活动度减少。相比较于L5/S1,有或无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对L3/4、L4/5在坐位前屈后伸中运动学参数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运动 坐位 在体运动
下载PDF
车内“堵人”
6
作者 张泽佩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小学版)》 2013年第7期22-22,共1页
今天放学后,我们乘车回家。车开到了一个站点,车门一开,人们就不顾一切地往上挤。司l这辆车装不下那么多人,车门被挤得几乎关不上了。
关键词 小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下载PDF
表面肌电分析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肌病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谢鸿儒 孟琳 +3 位作者 张泽佩 刘佳男 贺银川 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43-847,864,共6页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发生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三维脊柱畸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会引起患者外形改变,导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甚至丧失行动能力,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脊柱畸形既会导致患者静态功能改变,如外形...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发生在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的三维脊柱畸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会引起患者外形改变,导致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甚至丧失行动能力,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脊柱畸形既会导致患者静态功能改变,如外形改变、平衡障碍;也会导致动态功能改变,如姿势、步态异常。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已有研究提出椎旁肌病变所导致的肌肉不平衡是其中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特发性脊柱侧凸 步态异常 椎旁肌 冠状面 平衡障碍 活动受限 矢状面
下载PDF
坐位前屈过程中腰椎间盘形态学改变及应变特征
8
作者 寇博文 韩晔 +5 位作者 郝一光 徐浩翔 文王强 张泽佩 兰杰 苗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6期5792-5797,共6页
背景: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活动有坐位前屈运动参与,然而,关于坐位前屈过程对腰椎间盘形变及应变特征的影响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坐位时腰椎间盘的在体形态和应变特征。方法:采用双透视成像系统和CT对10名无症状受试者的L4-5和L5-S1水平进行... 背景:日常生活中较多的活动有坐位前屈运动参与,然而,关于坐位前屈过程对腰椎间盘形变及应变特征的影响报道较少。目的:分析坐位时腰椎间盘的在体形态和应变特征。方法:采用双透视成像系统和CT对10名无症状受试者的L4-5和L5-S1水平进行椎间盘应变特征分析,男5例,女5例,年龄25-35岁,体质量指数(22.4±1.8)kg/m^(2)。测定受试者在直立坐位和前屈坐位时椎间盘整体、纤维环内外侧的高度改变,以及坐位最大前屈运动中椎间盘的轴向、剪切应变范围。结果与结论:①直立坐位和前屈坐位下L4-5、L5-S1各区域纤维环内外侧高度比变化规律相似,前屈运动中L4-5各区域高度比的变化范围在0-0.1之间,然而,L5-S1椎间盘高度显著降低,变化范围为0.02-0.39;②坐位前屈运动过程中,L5-S1在各个区域均处于压缩应变,尤其在右侧较L4-5显著压缩了28.3%(P=0.011);而L5-S1的剪切应变均大于上位椎间盘,在中心区域较L4-5应变显著增大14.8%(P=0.011);③提示坐位前屈运动对L5-S1椎间盘各部分高度及应变模式均有较大的影响,而对L4-5影响较小;L5-S1在该过程中整体处于压缩状态,左右两侧压缩不对称,并且各个区域具有更大的剪切应变;这些特征有助于对椎间盘应变改变所致的退变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帮助术后患者达到更好的康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应变 坐位 前屈 形态学 应变
下载PDF
站位活动腰椎小关节三维CT测量
9
作者 陈焕雄 文王强 +3 位作者 李国军 徐浩翔 张泽佩 苗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28-832,共5页
[目的]分析站立活动时腰椎小关节(lumbar facet joint,LFJ)在体三维运动学特征。[方法]招募10名无腰椎疾病的志愿者。通过高分辨CT获取志愿者腰椎模型并与双荧光透视成像系统获取的图像相匹配,可再现LFJ瞬时运动状态,并分析其位移和旋... [目的]分析站立活动时腰椎小关节(lumbar facet joint,LFJ)在体三维运动学特征。[方法]招募10名无腰椎疾病的志愿者。通过高分辨CT获取志愿者腰椎模型并与双荧光透视成像系统获取的图像相匹配,可再现LFJ瞬时运动状态,并分析其位移和旋转角度等运动学特征。[结果]屈伸运动中,在L_(4)~L_(5)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3.6±2.7)°(P>0.05)。平移范围在L_(5)S_(1)节段最大(P>0.05)。左右平移范围在前后方向上(Y轴方向)L_(3)~L_(4)右侧显著大于左侧[(0.9±0.5)mm vs(0.4±0.5)mm,P<0.05],L_(4)~L_(5)节段左侧显著大于右侧[(1.6±0.8)mm vs(1.1±0.4)mm,P<0.05]。侧弯运动中,在L_(3)~L_(4)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4.9±4.4)°(P<0.05)。平移范围在L_(3~4)节段最大(P>0.05)。L_(4)~L_(5)水平的左右LFJ平移范围在左右方向(X轴方向)左侧显著大于右侧[(0.7±0.5)mm vs(0.6±0.4)mm,P<0.05]。旋转运动中,L3~L4节段的旋转范围最大(2.6±1.7)°,L_(3)~L_(4)水平的左右LFJ平移范围在左右方向上(X轴方向)右侧显著大于左侧[(0.7±0.5)mm vs(0.6±0.4)mm,P<0.05]。[结论]LFJ在体运动特征与其运动方式有关,复杂姿势以耦合运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 在体运动 运动范围 不对称性
原文传递
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苗军 刘艳成 +4 位作者 兰杰 纪经涛 韩岳 胡永成 张泽佩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312-1316,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天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改良微型钛板固定+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治疗... 目的观察改良微型钛板重建伸肌附着点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天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改良微型钛板固定+颈后伸肌群附着点重建治疗。患者男14例,女12例,年龄(59±18)岁。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损害评分表评估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颈椎度曲指数(CCI)来评估颈椎曲度变化情况,并观察颈后肌群萎缩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未出现脊髓损伤或神经症状加重病例。手术时间(116±32)min,术中出血量(196±41)ml;JOA评分由术前的(7.8±2.1)分恢复为术后3个月和未次随访的(13.5±3.4)分和(13.9±3.7)分(F=30.619,P<0.05)。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达到66%±13%。CCI由术前的14.3%±3.9%减小到术后3个月的13.7%±3.7%及末次随访时的13.0%±3.3%,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29,P>0.05)。术前颈后肌群横截面积为(36±8)cm^2,末次随访时为(34±7)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8,P>0.05)。脊髓漂移距离为(2.6±0.5)mm;术后有3例(11.5%)患者出现轴性症状。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改良微型钛板不仅能维持颈椎稳定性,还可重建伸肌附着点从而减轻颈后肌群的萎缩,避免颈椎后凸畸形发生,亦可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钛板 轴性症状
原文传递
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椎体在体运动学特点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泽佩 苗军 +4 位作者 胥鸿达 夏群 孙权 王玉冰 白剑强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172-1177,共6页
目的研究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椎体的在体运动学特点。方法2014年3至10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脊柱外科招募L4退变性滑脱患者9例[年龄(74±9)岁]和健康志愿者9名[年龄(54±4)岁]。运用双荧光透视结合CT扫描技术获得生理载荷下各种姿势... 目的研究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椎体的在体运动学特点。方法2014年3至10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脊柱外科招募L4退变性滑脱患者9例[年龄(74±9)岁]和健康志愿者9名[年龄(54±4)岁]。运用双荧光透视结合CT扫描技术获得生理载荷下各种姿势(平卧位、站立位、前屈位和后伸位)的椎体不同解剖结构(椎体前缘、椎体后缘、小关节和棘突)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对不同解剖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测量了不同姿势下L4-5节段椎间盘角的变化规律。两组间位移差异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在过伸过屈运动过程中,滑脱组各解剖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活动范围均略大于正常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运动过程分析显示,正常组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中,椎体前缘过屈运动范围[(-1.07±0.84)mm、(-1.27±1.01)mm]明显大于过伸运动[(0.66±1.38)mm、(0.63±0.99)mm](t=3.21、4.03,均P<0.05)。滑脱组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中,椎体前缘的过伸运动幅度[(1.46±1.26)mm、(1.17±0.54)mm]均明显大于过屈运动幅度[(-0.43±0.47)mm、(-0.45±1.24)mm](t=4.22、3.59,均P<0.05)。滑脱组椎间盘角均小于正常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姿势下椎间盘角具有明显差异,正常组和滑脱组均以前屈位时最小。结论老年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并不一定存在腰椎失稳,可能已经发生了再稳定,过伸运动范围增加是老年腰椎滑脱患者运动学特点之一,制定手术方案时应考虑到椎间再稳可能已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滑脱 在体运动 脊柱失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