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分离对长期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神经发生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峰 刘玉光 +3 位作者 朱树干 张良文 张泽立 张学广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培养的分离传代技术及其在长期培养条件下的神经发生能力。方法取孕14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层,消化分离后,以1×10^5/ml浓度进行NSCs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法进行NSCs传代培养,台盼蓝...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培养的分离传代技术及其在长期培养条件下的神经发生能力。方法取孕14d的Wistar胎鼠大脑皮层,消化分离后,以1×10^5/ml浓度进行NSCs原代培养。分别采用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法进行NSCs传代培养,台盼蓝活细胞计数测定分离后细胞存活率,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和细胞增殖率。取第4、8、12、20、30代机械分离传代培养的NSCs球接种到24孔培养板中的盖玻片上,加入分化培养液,观察长期培养条件下NSCs的神经发生能力的变化。结果与胰酶消化法进行的NSCs球传代相比,机械分离的NSCs球为小细胞球和单细胞传代,传代后细胞存活率高,细胞倍增时间短,增殖能力强(P均〈0.05)。体外长期培养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逐渐降低,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逐渐增高;在4—12代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仍较为稳定;12代后,神经元的分化比例迅速下降,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迅速上升。结论与胰酶消化法相比,逐步减小吸管口径的机械分离传代法,减少了传代对细胞的损伤,保证了大部分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显著增强了NSCs的增殖能力。体外长期扩增的NSCs,由于微环境和(或)自身基因的调控,随着传代的延续,其神经发生能力逐渐降低,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逐渐减少,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分离法 胰酶消化分离法 神经干细胞 连续性传代 神经发生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修复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涛 李玉强 +1 位作者 王贤君 张泽立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经免疫球蛋白(Ig)干预后的神经元损伤修复情况,为SAH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常规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选择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40只建立SAH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经免疫球蛋白(Ig)干预后的神经元损伤修复情况,为SAH治疗提供新靶点。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常规适应性饲养7 d后,随机选择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40只建立SAH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设为模型组、Ig低剂量[0.2 g/(kg·d)]组、Ig中剂量[0.3 g/(kg·d)]组、Ig高剂量[0.4 g/(kg·d)]组,观察大鼠神经元破坏情况,TUNEL检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磷酸化氨基末端蛋白激酶(P-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cJun(p-c-Jun)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元凋亡细胞数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多,经Ig干预后凋亡细胞数较模型组减少,Ig高剂量组减少最为显著。空白对照组大鼠海马细胞AI、P-JNK/JNK、p-c-Jun/c-Jun、caspase-3表达最低,Bcl-2表达最高,剩余依次为Ig高剂量组、Ig中剂量组、Ig低剂量组、模型组,Ig低剂量与Ig中剂量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可抑制SAH大鼠海马细胞凋亡、P-JNK/JNK、p-c-Jun/c-Jun、caspase-3表达,提高Bcl-2表达,有助于修复SAH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免疫球蛋白 凋亡 神经元损伤 修复
下载PDF
硬膜外血肿钻孔术治疗伴血小板减少的颅内出血患者1例
3
作者 王广辉 张源 +2 位作者 苏雨行 张泽立 黄齐兵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1期19-19,共1页
患者女,39岁,因头部外伤后意识进行性下降伴恶心呕吐1 d入院。既往经常有轻度外伤后皮下大面积淤血病史。查体:患者昏迷状态,刺痛不睁眼、无发声、肢体屈曲,GCS评分5分,右侧瞳孔散大,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 患者女,39岁,因头部外伤后意识进行性下降伴恶心呕吐1 d入院。既往经常有轻度外伤后皮下大面积淤血病史。查体:患者昏迷状态,刺痛不睁眼、无发声、肢体屈曲,GCS评分5分,右侧瞳孔散大,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左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巴氏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血肿 血小板减少 颅内出血 输注血小板 患者预后 头部外伤 恶心呕吐 进行性 瞳孔散大 尿激酶
下载PDF
D2-40标记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红 张建平 +4 位作者 赵著梅 王妍 刘文君 张泽立 李红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56,261,共5页
目的:应用新型淋巴内皮标记物D2-40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周围组织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D2-40和CD34的表达,分别计数MLVD和微血管密... 目的:应用新型淋巴内皮标记物D2-40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周围组织微淋巴管密度(MLVD)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D2-40和CD34的表达,分别计数MLVD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同时与病变中MVD行对比观察。结果:91.3%甲状腺乳头状癌乳头轴心中的间质中无淋巴管。微淋巴管主要位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周围结缔组织及被膜中。甲状腺乳头状癌周围结缔组织及被膜中的MLVD和MVD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MLVD和MVD越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同时甲状腺乳头淋巴管内的癌栓与淋巴结转移也显著相关(P<0.00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过程与微淋巴管及微血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干预肿瘤转移抑制血管生成的同时也需要抑制淋巴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抗原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数据对肝细胞癌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庆芳 彭彦 +2 位作者 郭飞 张泽立 杨庆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4期324-328,共5页
目的通过对肝细胞癌的转录组学数据进行分析,为肝细胞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方法基于转录组学的肝细胞癌数据,通过t-检验和差异倍数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应用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学和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以揭示肝细胞... 目的通过对肝细胞癌的转录组学数据进行分析,为肝细胞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和思路。方法基于转录组学的肝细胞癌数据,通过t-检验和差异倍数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应用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学和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以揭示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参与的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结果通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共鉴定出48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157个上调基因和329个下调基因)。经基因本体学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等生物功能和视黄醇代谢、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p53等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对探索肝细胞癌的分子标记物和发生发展机制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信号通路
下载PDF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6
作者 张泽立 孙守家 +50 位作者 包义君 别黎 曹云星 晁彦公 陈菊祥 方文华 冯光 冯雷 冯军峰 高亮 韩冰莎 韩萍 胡成功 胡锦 胡荣 何伟 黄贤键 江基尧 江荣才 李晓鹏 刘劲芳 刘杰 吕胜青 邱炳辉 孙西周 孙晓川 田恒力 田野 王珂 王宁 王新军 王东海 王玉海 汪建军 王新功 魏俊吉 徐峰 徐敏 晏骖 闫伟 杨小锋 杨朝华 张睿 张永明 赵迪 朱建新 高国一 黄齐兵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患者病情复杂,主要表现为sTBI可显著增高COVID-19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概率;COVID-19也可增加sTBI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点,为该类...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患者病情复杂,主要表现为sTBI可显著增高COVID-19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概率;COVID-19也可增加sTBI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点,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救治带来困难。截至目前,可供医务人员参考的有关sTBI合并COVID-19的临床研究和诊疗规范甚少。为规范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基于国际疫情大流行3年来sTBI和COVID-19的国内外文献,制订《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从急诊处理、急诊手术和病房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15条推荐建议,为sTBI合并COVID-19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属 脑损伤 创伤性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四肢骨折救治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泽立 黄齐兵 +2 位作者 张源 石萍 桑锡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8期3797-3802,共6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四肢骨折救治中的适用范围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sTBI合并闭合性四肢骨折患者149例,2013年3月及之前采用一期骨折内固定手术,纳...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DCO)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合并四肢骨折救治中的适用范围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sTBI合并闭合性四肢骨折患者149例,2013年3月及之前采用一期骨折内固定手术,纳入常规治疗组(A组,47例),2013年4月及之后采用一期外固定架或支具固定,颅脑损伤平稳后行内固定手术,纳入损伤控制组(B组,102例)。对两组一般资料、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影像学资料、术中及术后颅内压、凝血功能障碍、住院天数和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根据颅脑术后颅内压增高危险程度将两组均分为颅内压增高低危亚组和高危亚组,对其术后颅内压、住院天数和GOS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影像学类型及术中初始颅内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即刻颅内压值[(17.1±4.6)mmHg]和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29.8%(14/47)]均高于B组[(15.0±4.3)mmHg,13.7%(14/102)],P<0.05,而住院时间和GOS评分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5和0.097)。亚组统计分析显示,颅内压增高低危亚组术后即刻颅内压和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住院时间较A组明显延长(P<0.05),颅内压增高高危亚组A组术后即刻颅内压较B组明显升高(P<0.01),A组GOS评分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B组(P<0.05),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结论sTBI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应根据患者颅脑损伤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应用DCO。对存在术后颅内压增高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DCO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骨科技术 重型颅脑外伤 四肢骨折 效果 预后
原文传递
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重型颅脑外伤救治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泽立 刘文明 +4 位作者 张源 王广辉 晏骖 苏雨行 黄齐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2435-2438,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预防重型颅脑外伤(sTBI)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改善预后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73例,2012年12月前的患者均未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治疗,纳... 目的 探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预防重型颅脑外伤(sTBI)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改善预后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73例,2012年12月前的患者均未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治疗,纳入对照组(66例),2013年1月后的患者均采用该策略治疗,纳入研究组(107例).对其住院资料和伤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等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明确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影像学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颅内压最高值分别为(35.71±4.13) mmHg和(34.85±3.81) mmHg;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研究组(7例,6.5%)明显低于对照组(13例,19.7%)(P〈0.01);亚组分析显示,单纯单侧病变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低(1.3%),而单侧病变为主合并其余部位病变或弥漫性脑肿胀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高(19.4%).伤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预后良好62例(57.9%),对照组26例(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对单侧病变为主合并其余部位病变或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术中应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可有效的延缓迟发性血肿或弥漫性脑肿胀的进展,减少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膨出 重型颅脑外伤 预防 迟发型血肿 预后
原文传递
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张泽立 刘玉光 +3 位作者 王宏伟 杨洪安 李峰 李新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06-808,共3页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405例颅内脑膜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37例脑膜瘤术后复发,其特点表现为患者年轻、术前存在癫痫、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旁及鞍结节、蝶骨嵴、颅眶...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405例颅内脑膜瘤,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37例脑膜瘤术后复发,其特点表现为患者年轻、术前存在癫痫、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旁及鞍结节、蝶骨嵴、颅眶沟通等颅底部位、体积大、不规则形、瘤周水肿明显或瘤内存在低密度、手术切除程度低或病理级别高。结论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前癫痫、肿瘤部位、最大径、形状、瘤周水肿、病理类型以及手术切除程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复发 病理学 影像学
原文传递
利伐沙班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泽立 刘文明 +4 位作者 张源 王广辉 晏骖 王华卿 黄齐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5期3558-3561,共4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sTBI患者157例,其中男119例(75.8%),年龄(38.75±11.98)岁。所有患者均应用间歇性静脉充气加压预防DVT,应用D-...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sTBI患者157例,其中男119例(75.8%),年龄(38.75±11.98)岁。所有患者均应用间歇性静脉充气加压预防DVT,应用D-二聚体动态监测和定期超声检查对DVT进行筛查,如颅内出血情况稳定,对手术3 d后D-二聚体持续下降且存在高危因素者预防性口服利伐沙班,对确诊DVT患者治疗性口服利伐沙班,符合停药条件后停用利伐沙班。对患者的一般资料,D-二聚体动态变化,DVT发病情况,利伐沙班应用情况及抗凝出血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二聚体持续下降者超声均未发现DVT,D-二聚体持续不降或升高45例,超声发现DVT 43例。预防性应用利伐沙班47例(29.9%),用药7~36(16.3±6.5)d,随访期间均未见DVT发生;治疗性用药43例(27.4%),用药时程32~68(49.3±9.9)d,停药后仅1例复发周围型DVT。未见症状性肺栓塞及致死性出血并发症,发生血尿3例,气管切开处渗血1例,痔疮导致血便1例,未见颅内出血增加及其他消化道出血。结论应用利伐沙班抗凝可安全有效预防和治疗sTBI术后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静脉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 出血
原文传递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 被引量:28
11
作者 张泽立 刘文明 +4 位作者 张源 王广辉 晏骖 苏雨行 黄齐兵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93例,其中106例为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UDC)组,87例为双侧去骨瓣减压(BDC)组。回...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93例,其中106例为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UDC)组,87例为双侧去骨瓣减压(BDC)组。回顾性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影像学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DC组与UDC组术前颅内压最高值分别为(38.9±3.1)、(38.6±2.5)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分别为(13.2±3.1)、(18.3±3.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DC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为3.4%(3/87),低于UDC组的11.3%(1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组刀口愈合不良率分别为9.2%(8/87)、10.4%(11/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术后1年随访,BDC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为8.0%(7/87),UDC组为17.9%(19/106);BDC组预后良好率为32.2%(28/87),UDC组为13.2%(14/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UDC相比,BDC可减少sTBI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更加有效缓解术后颅内压力,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颅内压 脑积水 预后
原文传递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监测与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53
12
作者 黄齐兵 张源 +3 位作者 苏雨行 张泽立 王广辉 李新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788-1790,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16例手术干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评分3~8分),其中未应用颅内压监测探头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6月至2012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216例手术干预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评分3~8分),其中未应用颅内压监测探头患者为对照组,48例;应用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为研究组,168例。再将研究组分为3组A、B、C3组,根据颅内压变化予以相应的阶梯式治疗,以达到理想的颅内压控制及维持脑灌注压,分析颅内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致残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预后改善,尤其是先行开颅手术再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探头置入术组患者预后较好;研究组应用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颅内压控制良好者预后较好。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颅内压监测指导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
原文传递
钻孔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源 王广辉 +4 位作者 晏骖 张泽立 刘文明 苏雨行 黄齐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0,共3页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救治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及脑疝患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易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是TB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进展型硬膜下积液,会导致颅内压持续增...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救治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及脑疝患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易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是TB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进展型硬膜下积液,会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如不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硬膜下积液一般采用如单纯包扎加压、经头皮穿刺积液抽出术、钻孔外引流术、积液-腹腔分流术、开颅清除硬膜下积液等。近几年,笔者采用钻孔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引流治疗DC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外引流术 硬膜下积液 去骨瓣减压术 减压术后 引流治疗 进展型 腰大池 积液-腹腔分流术
原文传递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黄齐兵 张源 +3 位作者 宋承明 苏雨行 张泽立 王广辉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4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5分,均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将4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12例先置...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对特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增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月收治4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5分,均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将4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三组,即A组:12例先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再开颅手术;B组:15例先开颅手术再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对照组:13例行单纯性颅内压监测探头置人术。比较各组颅内压控制、脱水剂使用时间、剂量及预后。结果A、B组控制颅内压〈15mmHg明显优于对照组,甘露醇的剂量及时间明显减少,预后较好(P〈0.05);A组重残及植物生存7例,B组3例(P〈0.05)。结论应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可有效控制颅内压,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压 预后
原文传递
损害控制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源 王广辉 +3 位作者 张泽立 晏骖 王志勇 黄齐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CS)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47例;年龄19~77岁,平均37.3...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CS)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47例;年龄19~77岁,平均37.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所有患者除常规处理外,行颅内压监测。患者根据救治方法分为两组:损害控制组(87例,DCS治疗方法),Ⅰ期只行开颅手术并固定骨折部位,择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41例,传统常规方法救治),Ⅰ期行开颅手术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颅内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指标。结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颅内感染。损害控制组术后颅内压控制正常44例(5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例(20%)(P〈0.05)。损害控制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50.1±12.4)min、(270.6±15.3)ml、(29.7±9.3)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70.6±9.8)min、(460.2±17.5)ml、(34.4±6.2)d](P〈0.05)。损害控制组伤后6个月良好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DCS的应用有利于控制术后颅内压,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骨折 减压颅骨切除术 损害控制外科
原文传递
头部原发性硬膜外脑膜瘤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玉光 张泽立 王宏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92-694,共3页
目的 研究头部原发性硬膜外脑膜瘤(PEM)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针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4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9例头部PEM的年龄、性别、症状学、肿瘤位置、分型、影像学特点、手术结果、病理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了回... 目的 研究头部原发性硬膜外脑膜瘤(PEM)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针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994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9例头部PEM的年龄、性别、症状学、肿瘤位置、分型、影像学特点、手术结果、病理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头部PEM占全部脑膜瘤的1.2%,男女比例1:0.7,平均年龄36.6岁,有两个高发年龄段;鼻塞及病变区无痛性逐渐生长的包块是常见的症状,平均病程3.07年;颅穹窿、副鼻窦腔、眶内与硬膜外腔是常见的发病部位;Ⅱ型最常见;肿瘤全切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良性与非典型性脑膜瘤分别占94.7%和6.3%;常见的组织亚型是上皮型和砂粒型.经0.25~8.5 年(平均2.43年)随访,复发1例,无死亡.结论 与原发性硬膜内脑膜瘤相比,头部PEM具有明显的临床特点;全部切除肿瘤及受累结构并组织缺损重建是最佳手术治疗方案;绝大多数肿瘤在全切除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硬膜外脑膜瘤 异位脑膜瘤 颅骨内脑膜瘤 临床特点 治疗
原文传递
止血机制异常合并颅脑外伤后脑疝患者的外科治疗(附3例报告)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齐兵 张源 +3 位作者 王广辉 苏雨行 张泽立 李新钢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0-143,146,共5页
目的报告3例手术治疗止血机制异常合并颅脑外伤后脑疝的病例,以提高该特殊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2例患者为血友病A型,1例患者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均为颅脑外伤伴小脑幕切迹疝,颅脑CT示脑内血肿,迅速给予脱水、止血等治疗,并... 目的报告3例手术治疗止血机制异常合并颅脑外伤后脑疝的病例,以提高该特殊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2例患者为血友病A型,1例患者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均为颅脑外伤伴小脑幕切迹疝,颅脑CT示脑内血肿,迅速给予脱水、止血等治疗,并在3 h内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暂时纠正凝血异常及贫血,急症行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结果术后脑内血肿清除理想,无二次血肿形成,2例血友病患者好转出院,ITP患者转血液科继续治疗。结论在纠正止血机制暂时达到基本正常水平的基础上,做到细心、规范系统的围手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安全、有效地进行,并达到预期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机制 外伤 脑疝 手术
原文传递
蛛网膜囊肿手术适应证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齐兵 张源 +2 位作者 张泽立 苏雨行 王广辉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IAC)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方法2007年1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72例IAC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其中46例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CTC)检查,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分析影像学检查,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随访... 目的探讨蛛网膜囊肿(IAC)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方法2007年1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72例IAC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其中46例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CTC)检查,观察其临床症状及分析影像学检查,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72例患者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IAC,其中45例手术治疗,27例非手术治疗;46例行CTC检查显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IAC)13例,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CIAC)33例。45例术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头痛症状及癫痫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囊肿大小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结论颅脑CT平扫及CTC对于IAC的诊断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有重要意义。IAC的绝对手术适应证为有明确临床症状的NCIAC,IAC的相对手术适应证为临床症状加重或复查CT囊肿增大的CI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 临床症状 手术适应证
原文传递
原发性颅内硬膜外脑膜瘤的治疗体会
19
作者 刘玉光 李虎庆 +2 位作者 张维兵 张泽立 张加初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29-930,共2页
原发性颅内硬膜外脑膜瘤(primary intracranial extradural meningiomas,PIEMs)指原发于颅内硬脑膜外腔的脑膜瘤,包括原发于硬脑膜外层向硬脑膜外腔生长的脑膜瘤或颅骨脑膜瘤突破内板向硬膜外腔发展者,但未侵犯硬膜下腔及其结构[.颅... 原发性颅内硬膜外脑膜瘤(primary intracranial extradural meningiomas,PIEMs)指原发于颅内硬脑膜外腔的脑膜瘤,包括原发于硬脑膜外层向硬脑膜外腔生长的脑膜瘤或颅骨脑膜瘤突破内板向硬膜外腔发展者,但未侵犯硬膜下腔及其结构[.颅内脑膜瘤硬膜外发展与远距离转移不包括在内.PIEMs起源于硬脑膜外层,或来自颅骨板障或内板,侵入硬膜下腔生长.自Rao 1971年报道首例起源于硬脑膜外层的硬膜外脑膜瘤以来,文献中仅有12例报道,国内鲜有报道.我们于2007年5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PIEMs,占同期脑膜瘤的0.14%.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脑膜瘤 颅内硬膜外 原发性 治疗 硬膜外腔 硬脑膜外 硬膜下腔 文献报告
原文传递
岩骨后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2
20
作者 曲福君 刘玉光 +4 位作者 王宏伟 张泽立 李峰 杨洪安 张学广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835-1836,共2页
岩骨后脑膜瘤是指起源于颞骨岩部后表面的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岩骨后表面是指岩上窦、岩下窦、乙状窦围成的区域,而不包括累及到桥小脑角区来源于其他部位的脑膜瘤。临床上以颅神经损伤及小脑症状为主要表现。我们于1996年1月至2006年1... 岩骨后脑膜瘤是指起源于颞骨岩部后表面的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岩骨后表面是指岩上窦、岩下窦、乙状窦围成的区域,而不包括累及到桥小脑角区来源于其他部位的脑膜瘤。临床上以颅神经损伤及小脑症状为主要表现。我们于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共收治岩骨后脑膜瘤患者42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骨后脑膜瘤 显微手术治疗 临床特点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 颅神经损伤 颞骨岩部 主要表现 后表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