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究竟何为布扎建筑构成? 被引量:9
1
作者 戴维·凡·赞腾(美) 张洁() 童明(校) 《时代建筑》 2018年第6期42-47,共6页
文章通过描述建筑构成在设计项目中是如何操作的,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布扎建筑构成的具体含义;进而介绍布扎在美国建筑教育与建筑行业中的地位变迁,并与布扎在法国建筑界的地位相比较,指出构成方法与机构体系及行业焦点之间的关联性,由此... 文章通过描述建筑构成在设计项目中是如何操作的,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布扎建筑构成的具体含义;进而介绍布扎在美国建筑教育与建筑行业中的地位变迁,并与布扎在法国建筑界的地位相比较,指出构成方法与机构体系及行业焦点之间的关联性,由此辨析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力图从更深层面阐释议题;文章最终以堪培拉规划作为案例,考察布扎构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变迁过程,以引发对其在中国实践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扎构成 美国建筑行业 堪培拉规划
下载PDF
亚洲现代主义的产生 林少伟与新加坡规划与城市研究组、亚洲建筑师联盟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向军 张洁() 张璐嘉(校) 《时代建筑》 2019年第3期20-27,共8页
作者认为,以民族主义和亚洲地域性的职业组织为框架,来理解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重要的亚洲建筑师和智库,是比较合理的。60至80年代亚洲城市的现代化和都市发展中兴起的民族主义计划间存在着深层的关联。文章深入讨论了诸如"... 作者认为,以民族主义和亚洲地域性的职业组织为框架,来理解活跃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重要的亚洲建筑师和智库,是比较合理的。60至80年代亚洲城市的现代化和都市发展中兴起的民族主义计划间存在着深层的关联。文章深入讨论了诸如"新加坡规划与城市研究组"和"亚洲建筑师联盟"等城市研究智库形成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的思想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建筑 城市发展 智库 民族身份 亚洲
下载PDF
包豪斯与日本设计教育的相互影响
3
作者 海伦娜·查普科娃 张洁() 温静(校) 《时代建筑》 2019年第3期38-42,共5页
包豪斯教学方法之影响远在德国之外。直到1933年包豪斯关停,一种日式的感性始终贯穿其中。文章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和日本设计教育的相互影响,以揭示当时日本和欧洲紧密交织的关联网络。日本的艺术史写作绵密地勾勒了包豪斯在2... 包豪斯教学方法之影响远在德国之外。直到1933年包豪斯关停,一种日式的感性始终贯穿其中。文章通过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和日本设计教育的相互影响,以揭示当时日本和欧洲紧密交织的关联网络。日本的艺术史写作绵密地勾勒了包豪斯在20世纪20~30年代复杂的历史与自相矛盾的思想。仲田定之助和水谷武彦于1927年4月至1929年4月求学于德绍包豪斯,他们的写作中展现了这一旨趣。仲田深具影响力的文章《包豪斯城邦》发表于Mizue艺术杂志,他在其中引用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这位倡导艺术和技术合一的校长的话,用"综合的艺术"来描述包豪斯^([1])。这一综合方法是建筑师川喜田炼七郎创造性活动和教学的特征,忠于包豪斯最初的艺术与设计教学模型,保持了综合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豪斯 日本先锋主义 现代主义 德国现代主义 设计教育
下载PDF
从约恩·扬森(Jrn Janssen)到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一次高校政治事件 被引量:2
4
作者 安格利卡·施内尔 张洁() 傅圣迪(校) 《建筑师》 2017年第3期110-121,共12页
在冷战和1968年学运背景下,通过详细追溯客座讲师阿尔多·罗西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替换约恩·扬森等人事件的始末,揭示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建筑中"建筑和社会学"之间的矛盾是如何被削减为美学问... 在冷战和1968年学运背景下,通过详细追溯客座讲师阿尔多·罗西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替换约恩·扬森等人事件的始末,揭示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建筑中"建筑和社会学"之间的矛盾是如何被削减为美学问题的,以及思想和理论上的真空又是如何随之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建筑 社会学主义 阿尔多·罗西 约恩·扬森
下载PDF
用中国美学创造历史:感性、光晕和自然 被引量:1
5
作者 廖雨声() +1 位作者 张洁() 沈郑(校)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0年第2期30-47,597,共19页
科学思维在文化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将人的内在维度削弱,操作性认知统治着人们对现实的理解。马尔库塞试图通过审美之维否定彻底的经验主义之于自然生活的态度,但却将审美与现实实践相分离。波默的气氛美学描述了自然景观中所产生的气氛,... 科学思维在文化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将人的内在维度削弱,操作性认知统治着人们对现实的理解。马尔库塞试图通过审美之维否定彻底的经验主义之于自然生活的态度,但却将审美与现实实践相分离。波默的气氛美学描述了自然景观中所产生的气氛,从而在人类观察者中产生一种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在场感觉。通过这种感觉或情感意识的自我感知,个体可以消解由科学呈现的事物所组成的现代态度。中国美学描述了一种看待自然环境的特殊方式,这种方式与科学或彻底的经验主义保持了距离,将物质世界与自然中的个人自我存在感融合在一起,并将审美维度与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为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感性 自然
原文传递
陌生来电
6
作者 张洁() 《译林》 2021年第4期33-33,共1页
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响起,菲尔感到莫名的不安。他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看了眼来电显示,是个陌生号码。“你好。”他接了电话。一种阴沉扭曲的咆哮声从电话那头传来,“你妻子在我们手上。”“抱歉,你说什么?”“你给我听好了。她的... 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响起,菲尔感到莫名的不安。他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看了眼来电显示,是个陌生号码。“你好。”他接了电话。一种阴沉扭曲的咆哮声从电话那头传来,“你妻子在我们手上。”“抱歉,你说什么?”“你给我听好了。她的生死由你定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电显示 下意识 手机 陌生 电话 不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