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张量成像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谭晓琳 任艳 +5 位作者 李松柏 张志强 张洧蓝 李晓红 刘娜 娄凡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1-364,370,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诊断中的应用及VP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致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6例VP患者(VP组)及32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应用量表及DTI...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诊断中的应用及VP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致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6例VP患者(VP组)及32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应用量表及DTI检查评价患者的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VP组与PD组比较存在严重的双下肢运动障碍(冻结步态、起步困难等)。VP组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与双侧额叶纤维束相关(P=0.008)。PD组双下肢运动障碍与黑质纤维束相关(P=0.030)。2组在黑质、双侧额叶各项异性值,额叶、黑质致密部及网状部表观弥散系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VP患者较PD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下肢运动障碍;DTI为鉴别VP与PD提供了新的方法;VP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形成可能与额叶纤维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弥散张量成像 步态障碍 运动障碍
下载PDF
合成MRI技术对腰椎间盘变性级别的定量诊断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洧蓝 朱婧怡 +1 位作者 徐晓晗 范国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21-626,共6页
目的:探讨合成MRI的多定量参数对腰椎间盘变性级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腰痛接受腰椎MRI的患者,共纳入85例患者的414个腰椎间盘。对合成MRI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T_(1)、T_(2)及质... 目的:探讨合成MRI的多定量参数对腰椎间盘变性级别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腰痛接受腰椎MRI的患者,共纳入85例患者的414个腰椎间盘。对合成MRI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T_(1)、T_(2)及质子密度(PD)mapping 3组定量序列。由两名医师分别测量L1~S1的椎间盘前纤维环、后纤维环及髓核的T_(1)、T_(2)、PD值,采用ICC评估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的一致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Pfirrmann级别椎间盘间各定量参数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不同级别的效能,并以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各椎间盘的定量伪彩图的颜色随着椎间盘变性级别的升高而变化,这种变化与T_(2)WI信号减低相对应。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髓核的ICC值最大,均>0.900,其次是前纤维环,ICC均>0.700,后纤维环最低,但ICC均>0.600。相邻Pfirrmann级别间分析结果显示PfirrmannⅠ和Ⅱ级间的髓核T_(2)值(P=0.004)和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firrmannⅡ和Ⅲ级间髓核T_(1)、T_(2)及P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firrmannⅢ和Ⅳ级间髓核T_(1)、T_(2)及PD值(P均<0.001),后纤维环T_(1)(P=0.025)及PD值(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irrmannⅣ和Ⅴ级间髓核T_(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髓核T_(2)值诊断PfirrmannⅡ与Ⅲ级、Ⅳ与Ⅴ级的AUC高于PD值(Z=2.443、3.591,P=0.015、<0.001)。结论:合成MRI技术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变性的Pfirrmann级别,其中髓核T_(2)值是重复性好、诊断效能较高的定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椎间盘变性 定量MR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