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业设计“新工科”建设的核心知识能力认知及内涵 被引量:1
1
作者 姜超 吴增文 张浩向 《设计》 2023年第21期87-90,共4页
为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产业升级需求,工业设计“新工科”改造的培养内容与模式,需围绕专业交叉、学科融合持续深化。研究立足工业设计既有专业特点,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管理的德尔菲和DAN... 为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产业升级需求,工业设计“新工科”改造的培养内容与模式,需围绕专业交叉、学科融合持续深化。研究立足工业设计既有专业特点,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管理的德尔菲和DANP研究方法,探讨“新工科”改造中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能力的认知状况,获得工业设计“新工科”建设基于学生理解的核心知识能力及网络关系图。工业设计“新工科”改造需进一步强化数理基础、工程技术及人文学科的教学,积极构思探索联系应用场景的项目实践,以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设计 新工科 核心知识能力 设计教育 DANP
下载PDF
欧林模式对新工科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2
作者 肇洋 钟秋波 张浩向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分析欧林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从欧林的跨界课程设计、项目化教学、课程开发与使用周期,以学生为中心、演讲与写作能力培养等多角度总结欧林做法与特色。通过对欧林经验的分析比对,提出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可以在学科融合、课程保质期、工... 分析欧林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从欧林的跨界课程设计、项目化教学、课程开发与使用周期,以学生为中心、演讲与写作能力培养等多角度总结欧林做法与特色。通过对欧林经验的分析比对,提出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可以在学科融合、课程保质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等多个方面开展欧林模式的本土化改造,从而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林工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 新工科 学科融合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的大学生职业期望与能力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汪保 张浩向 +1 位作者 朱珊艳 王美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90-95,共6页
为了了解大学生职业期望与能力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个人职业期望与企业能力期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是每个岗位必备的能力,高校要进一步实施因材施教计划,增强大学生的职业... 为了了解大学生职业期望与能力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个人职业期望与企业能力期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是每个岗位必备的能力,高校要进一步实施因材施教计划,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通过调查大学生不同的职业期望和相对应的能力可以得知,大学生对于职业能力的认识还有部分偏差,高校应该在学生的职业期望和能力期望之间做好沟通协调的桥梁;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主要集中在管理和技术岗位。因此高校如何根据职业期望的变化和发展调整相关的课程设置,并积极引领知识的创新与发展,满足学生个体需求的发展已经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LOGISTIC回归 职业规划 显著性分析
下载PDF
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鲍吉龙 钟秋波 +1 位作者 张浩向 肇洋 《北京教育(高教)》 2021年第4期57-60,共4页
新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工程教育创新变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遇。从地方本科院校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入手,深入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以宁波工程学院作为观察和研究样本,试图从人才培养方... 新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工程教育创新变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遇。从地方本科院校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入手,深入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工程教育改革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以宁波工程学院作为观察和研究样本,试图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革、师资队伍水平多渠道改善和提升、课程体系的颠覆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校企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良性机制的探索建立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地方本科院校因应新工业革命的需求,持续不断地深化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高等工程教育 工程教育改革 工程人才培养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robust face recognition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5
作者 张德馨 安鹏 张浩向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EI 2018年第2期152-155,共4页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video searching system that utilizes face recognition as searching indexing feature. As the applications of video cameras have great increase in recent years, face recognition makes a perf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video searching system that utilizes face recognition as searching indexing feature. As the applications of video cameras have great increase in recent years, face recognition makes a perfect fit for searching targeted individuals within the vast amount of video data. However, the performance of such searching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face images recorded in the video signals. Since the surveillance video cameras record videos without fixed postures for the object, face occlusion is very common in everyday video. The proposed system builds a model for occluded faces using fuzz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FPCA), and reconstructs the human faces with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has very high efficiency in processing the real life videos, and it is very robust to various kinds of face occlusions. Hence it can relieve people reviewers from the front of the monitors and greatly enhances the efficiency as well. The proposed system has been installed and applied in various environments and has already demonstrated its power by helping solving real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Application of robust face recognition in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