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美“移民线”地理景观书写——从《啊,拓荒者!》到《孔雀的叫喊》
1
作者 徐超超 张海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1913)与虹影的《孔雀的叫喊》(2003)都将小说创作视角聚焦于移民群体,她们借助富含审美情感的地域景观话语,共同书写了中美迥异性的“移民线”地理景观,它们既是中美文化景观的客观载体,也影射可视的家... 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1913)与虹影的《孔雀的叫喊》(2003)都将小说创作视角聚焦于移民群体,她们借助富含审美情感的地域景观话语,共同书写了中美迥异性的“移民线”地理景观,它们既是中美文化景观的客观载体,也影射可视的家国传统和民族精神。本文运用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分析了上述作品里中美移民人地关系的演化历程,认为无论是前者美国“迁入型”内布拉斯加州移民“分界线”,抑或中国“迁出型”三峡库区移民“水位线”,她们都运用非自然叙事手法完成了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表明了移民线地理景观与国家政策间的一致性,尤其是虹影在中国传统人地关系的思考上注入中国式现代化元素,使她的移民书写成为具有科技忧思的后现代移民叙事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景观 《啊 拓荒者!》 《孔雀的叫喊》 处所意识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美河流文学书写——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与徐则臣《北上》比较研究
2
作者 张海榕 徐超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与徐则臣《北上》是中美河流文学书写中“全球本土化”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都聚焦河上职业群体,借助具有差异性的叙事视角,完成本土身份的空间建构。而两部作品中方向相逆的河流航行表明,无论是美国外向... 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与徐则臣《北上》是中美河流文学书写中“全球本土化”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都聚焦河上职业群体,借助具有差异性的叙事视角,完成本土身份的空间建构。而两部作品中方向相逆的河流航行表明,无论是美国外向型文化接触过程,抑或是中国内向型文化接受过程,作者都运用航行地图行迹再现了本土社会与世界文化关系的演化历程,传递出可视可听的现代化元素。两部作品同向异构的“全球本土化”叙事,不仅揭示了不同国别作家在面对“本土”与“全球”时的思维差异与价值选择,还揭示了超时空语境下他们思考河流历史、河流现实以及河流未来复合关系的重要性,折射出中美河流文学作品间的文明互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西西比河上》 《北上》 河流叙事 全球本土化 现代化
下载PDF
《漫漫回家路》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海榕 杨金才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3,56,共4页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土著作家多丽丝·皮金顿的小说《漫漫回家路》生动地叙写了澳大利亚土著遭受种族压迫的经历以及他们自我身份建构中的乐观精神和坚毅力。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互文性手法,穿插使用大量剪报、画刊、澳大... 当代澳大利亚著名土著作家多丽丝·皮金顿的小说《漫漫回家路》生动地叙写了澳大利亚土著遭受种族压迫的经历以及他们自我身份建构中的乐观精神和坚毅力。作品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互文性手法,穿插使用大量剪报、画刊、澳大利亚土著事务局卷宗、档案材料、《保护政策条例》、人口普查资料、地图、图片、日记、信件、电报和官方备忘录等不同文体形式的文字材料,构成了一个文本的狂欢世界。互文性的叙事策略起到质疑甚至颠覆作为宏大叙事的白人官方文本的作用,重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历史,使土著人的历史呈现出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皮金顿 《漫漫回家路》 互文性
下载PDF
他的名字叫奥尔罕·帕慕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海榕 解华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2期132-133,共2页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委员会 科学院 土耳其 文学院 瑞典 奥尔罕·帕慕克
下载PDF
辛克莱·刘易斯的创作历程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海榕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67-69,共3页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 92 0~ 1 92 9年是其“黄金时期”。他创造了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格 ,作品中最早反映出女权主义意识。
关键词 辛克莱·刘易斯 创作道路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美国 文学创作 女权主义 艺术风格
下载PDF
寻找梦中的仙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读《巴比特》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海榕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6-69,共4页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为基础,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作一全新解读,尤其对其男主角巴比特进行精神分析,挖掘其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动机,展示巴比特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压抑—意识—与社会融合,将会使我们深入...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理论为基础,对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作一全新解读,尤其对其男主角巴比特进行精神分析,挖掘其表层行为下的深层动机,展示巴比特心理发展的整个过程:压抑—意识—与社会融合,将会使我们深入了解这部典型的心理成长小说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比特 精神分析 压抑 无意识
下载PDF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 被引量:89
7
作者 张海榕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4-57,共4页
近年来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推崇。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 ,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 ,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 ,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近年来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越来越受到教育界推崇。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 ,借助于他人和环境的帮助 ,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过程 ,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 ,在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区别的基础上 ,提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外语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传统教学理论 大学外语教学
下载PDF
挖掘长江文化意蕴 讲好长江文化故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海榕 《群众》 2021年第1期34-35,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长江经济带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 文化意蕴 文化遗产
下载PDF
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辛克莱·刘易斯研究
9
作者 张海榕 薛武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1-254,共4页
刘易斯研究在历时层面上的特点显现为,从1920年代的"传记研究"到三四十年代的"讽刺手法"研究,再到1950年代的"社会批评"、1960—1970年代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语言修辞学"研究。就研... 刘易斯研究在历时层面上的特点显现为,从1920年代的"传记研究"到三四十年代的"讽刺手法"研究,再到1950年代的"社会批评"、1960—1970年代的"人物形象分析"和"语言修辞学"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刘易斯小说的研究在共时层面上彰显出从"内部方法"向"外部方法"逐步过渡的特征。就叙事学研究而言,主要的研究分析都属于从时间维度剖析刘易斯的叙事艺术,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空间维度上的叙事学研究。历年来研究者们的理论争辩和观点争锋不仅形成了极富思想史特色的刘易斯批评传统和多元化的研究发展趋势,同时也使得刘易斯小说研究成为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批评 语境 辛克莱·刘易斯研究
下载PDF
“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学术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张海榕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76-176,共1页
关键词 学术研讨会 文化视角 文学研究 英语国家 研讨会综述 当代 南京大学 高等院校 科研机构
下载PDF
论《自由空气》中政治性地理景观与跨阶级旅行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海榕 徐超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97-108,159,共13页
刊发于1919年《星期六晚邮报》上的辛克莱·刘易斯长篇小说《自由空气》具有明显空间特征,着重从地理景观、服饰文化和交际性语言三个角度剖析《自由空气》的跨阶级旅行叙事。首先,考察刘易斯如何借助小说主人公不同空间中的位移操... 刊发于1919年《星期六晚邮报》上的辛克莱·刘易斯长篇小说《自由空气》具有明显空间特征,着重从地理景观、服饰文化和交际性语言三个角度剖析《自由空气》的跨阶级旅行叙事。首先,考察刘易斯如何借助小说主人公不同空间中的位移操控旅行叙事,进而赋予地理景观以政治性寓意,成为其旅行叙事的主要推动力;其次,"雨衣""短袜"和"晚礼服"如何成为主人公跨阶级旅行叙事的物载体,参与小说时尚意义体系的建构,促使跨阶级旅行叙事进一步形成;最后,主人公交际性的语言如何跨越阶级的局限,从话语层面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成为人物跨阶级逾越的精神载体,提供其跨阶级逾越的可能性。刘易斯在建构小说跨阶级叙事时关注美国的社会政治语境,并将美国东部、中部和西部迥异的地理景观特征、人物旅行经历与宏观的美国国家建构联系起来,为当时正在兴起的美国小说旅行叙事提供新颖的叙事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克莱·刘易斯 《自由空气》 地理景观 旅行叙事
下载PDF
帕慕克:伊斯坦布尔讲故事的人
12
作者 张海榕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2-115,共4页
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慕克(Orhan Pamuk)。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在追求故乡忧郁灵魂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明... 2006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慕克(Orhan Pamuk)。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帕慕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在追求故乡忧郁灵魂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文化交错的新象征(in the quest for the melancholic soul of his native city[he]has discovered new symbols for the clash and interlacing of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坦布尔 讲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 the 诺贝尔奖 for 土耳其 委员会
下载PDF
都市景观书写与美国都市文学
13
作者 张海榕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0-167,共8页
美国都市文学中变化着的都市景观具有建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质地,尤其表征为作家们笔下三大差异性的都市景观建筑形态:纽约的"地铁"、"中央公园"和"摩天大楼";芝加哥的"百货公司"和"高架桥... 美国都市文学中变化着的都市景观具有建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质地,尤其表征为作家们笔下三大差异性的都市景观建筑形态:纽约的"地铁"、"中央公园"和"摩天大楼";芝加哥的"百货公司"和"高架桥";洛杉矶的"好莱坞"与"迪斯尼",折射出他们相异的文化情感结构。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方式变革的过程中,美国都市文学试图通过都市景观来批判、协商和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都市空间生产,并在创作中不同程度地体现都市宿命与都市人政治性的日常生活、都市力量与都市人隐喻性的欲望书写、都市奇幻与都市人通俗化的爱恨情仇,强调了独具美国特色的、动态变化的都市空间格局,凸显美国都市文学研究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景观 美国都市文学 文学地理学 城市化
下载PDF
小说叙事空间的多重维度与刘易斯的文化空间想象
14
作者 张海榕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18-25,共8页
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切入点,借鉴了包括叙事学在内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方法和视角,并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刘易斯主要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作为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性、文本内涵和文化意蕴,进而挖掘出... 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切入点,借鉴了包括叙事学在内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方法和视角,并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刘易斯主要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作为虚拟空间的意识形态性、文本内涵和文化意蕴,进而挖掘出刘易斯小说的叙事空间特质、作家的文化情感结构和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克莱·刘易斯 叙事空间 地理景观 文化想象
下载PDF
中国语境下的埃里森《看不见的人》研究
15
作者 张海榕 柏云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9年第9期3-5,共3页
国内对拉尔夫·埃里森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始,迄今已有30余年。本文对国内《看不见的人》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借以考察与反思中国语境下该研究的整体概况。国内研究在“现代人的自我追寻”“... 国内对拉尔夫·埃里森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始,迄今已有30余年。本文对国内《看不见的人》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借以考察与反思中国语境下该研究的整体概况。国内研究在“现代人的自我追寻”“成长”的写作主题、“象征主义”与“音乐性”的艺术手法以及“语言学”与“地理空间”等研究方向的成果尤甚。近5年国内相关研究呈现出趋于冷落的态势,但作为现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看不见的人》的研究价值远不限于此,我国学者还需要拓宽视野,从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进一步深化《看不见的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拉尔夫·埃里森 国内综述
下载PDF
“赛博人”·“赛博城市”·“赛博社会”——《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人机社会关系的文化反思
16
作者 张海榕 赵李震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1年第4期35-38,共4页
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幻文体实验,以末世战争后高度信息化但已成为废墟的美国旧金山为背景,将赛博人与人类的空间争夺作为小说主题,勾勒出一幅人与机器斗智斗勇的赛博朋克社会缩影,... 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幻文体实验,以末世战争后高度信息化但已成为废墟的美国旧金山为背景,将赛博人与人类的空间争夺作为小说主题,勾勒出一幅人与机器斗智斗勇的赛博朋克社会缩影,通过反问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引发人们对赛博人、赛博朋克城市、赛博社会等问题的思考。本文分析这部科幻力作的得失,并在怀特海“机体哲学”的启发下,探讨当代美国科幻如何在赛博朋克城市中创造具有革命性的人机关系、城市空间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菲利普·迪克 赛博 机体哲学
下载PDF
网络空间的伊托邦抉择--《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后人文主义探究
17
作者 张海榕 赵李震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20年第2期59-61,66,共4页
21世纪科技的不断发展让网络空间逐步侵占人类实体空间,并为人类建立“伊托邦式”的网络空间。后人文主义思潮正在取代人文主义的片面性和过分主体性。赛博朋克小说作为伊托邦世界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成为伊托邦网络空间的主要研究对象... 21世纪科技的不断发展让网络空间逐步侵占人类实体空间,并为人类建立“伊托邦式”的网络空间。后人文主义思潮正在取代人文主义的片面性和过分主体性。赛博朋克小说作为伊托邦世界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成为伊托邦网络空间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结合赛博朋克小说开山之作菲利普·迪克所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对人类发展中过分依赖计算机互联网,即对伊托邦网络空间构建进行研究和展望,意在指出网络空间进入现实空间甚至出现取代现实空间趋向时,正确处理人类、科技及其衍生物电子人的关系,将推进人类在数字化时代创建有益的网络伊托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菲利普·迪克 伊托邦网络空间 后人文主义
下载PDF
元话语与大学英语中的写作教学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贤芬 张海榕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8-81,共4页
元话语 (metadiscourse)是指语篇中能标示话语结构、提请对方注意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各种语言手段。本文首先对元话语的概念、功能、分类进行了解释 ,然后探讨了元话语的使用情况与写作的关系 ,认为关键是看元话语在语篇中的使用是否“... 元话语 (metadiscourse)是指语篇中能标示话语结构、提请对方注意或表明发话者态度的各种语言手段。本文首先对元话语的概念、功能、分类进行了解释 ,然后探讨了元话语的使用情况与写作的关系 ,认为关键是看元话语在语篇中的使用是否“适当”和“有效” ,在写作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元话语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教学 元话语 读者 大学英语教学 写作质量 语言手段
下载PDF
杭州药监与涉药单位签订“双向承诺书”
19
作者 柳静波 张海榕 《中国药业》 CAS 2004年第5期64-64,共1页
关键词 杭州 医药企业 药品监督 医疗机构
下载PDF
论空间叙事视域下《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克莱尔的身份危机
20
作者 袁晓琳 张海榕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8年第3期32-35,共4页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2009)是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Column McCann)在200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书中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视角揭示出越战后美国后工业社会下繁华光鲜的表象下的肮脏腐败以及生...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2009)是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Column McCann)在2009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书中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视角揭示出越战后美国后工业社会下繁华光鲜的表象下的肮脏腐败以及生存在其中的人们内心的恐惧、愤懑、孤独和抑郁,展现了人们的身份危机。其中越战丧儿的白人母亲克莱尔作者着墨较多,本文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剖析了克莱尔世俗化的物理空间、封闭化的社会空间和创伤化的精神空间,探讨了颠覆性的历史背景下即使身处上流社会的白人克莱尔也无法避免的身份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克莱尔 身份危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