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低年级的写话教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燕霜 《生活教育》 2011年第7X期67-68,共2页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低年级写话教学,也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低年级写话教学,也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可见,低年级"写话"强调的是让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话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 周围事物 词串识字 写字教学 我手写我心 阅读教学 张志公先生 训练形式
下载PDF
语用因子,让课堂“味”道十足——张建刚老师《人类的“老师”》教学赏析语
2
作者 张燕霜 《教育视界》 2015年第2期66-67,共2页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没有情节与画面,学生阅读起来不免抽象枯燥。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常常会处理不当,把课上成科学课,少了语文味。殊不知,教学说明文,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教学任务:发展学生...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没有情节与画面,学生阅读起来不免抽象枯燥。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常常会处理不当,把课上成科学课,少了语文味。殊不知,教学说明文,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还有更重要的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前一阵,有幸聆听了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张建刚老师执教的《人类的"老师"》一课,张老师关注文体,挖掘语用因子,匠心设计,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建刚 语文味 张老师 学语文 知识目标 学科带头人 堂课 第一自然 意言 上表
下载PDF
“整体”视域下的多元联结——观曹丽秋老师《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有感
3
作者 张燕霜 《教育视界》 2022年第26期40-41,共2页
把握单元特点、学情和单元核心知识是教好一篇课文的前提。曹丽秋老师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关注了单元的整体性、学情的整体性、知识的整体性,实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新知与旧知、课内与课外的多元联结,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促进... 把握单元特点、学情和单元核心知识是教好一篇课文的前提。曹丽秋老师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关注了单元的整体性、学情的整体性、知识的整体性,实现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新知与旧知、课内与课外的多元联结,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的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山虎的脚》 整体视域 多元联结
下载PDF
着眼“部编本”创新点,上好口语交际课
4
作者 张燕霜 《教育视界》 2017年第18期26-28,共3页
2017年秋学期,全国所有地区的小学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部编本"教材,在小学一年级口语交际课中,要着眼于新教材中口语交际"独立编排、形成体系""明晰目标,关注素养""提供情境,真实迁移"三大编写创新点,利用"教师转变角色创设氛围... 2017年秋学期,全国所有地区的小学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部编本"教材,在小学一年级口语交际课中,要着眼于新教材中口语交际"独立编排、形成体系""明晰目标,关注素养""提供情境,真实迁移"三大编写创新点,利用"教师转变角色创设氛围,评价转变视角摒弃比赛,重视交际意识习惯培养,强化日常交际迁移运用"四方面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愿说、敢说、会说、能说的交际心理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编本” 口语交际 创新策略
下载PDF
成败在此一“言”——浅谈教师言语的艺术与价值
5
作者 张燕霜 《教育视界》 2016年第19期51-53,共3页
教师言语具有多重功能,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张扬言语感染性,文学滋润促素养;提高言语针对性,方法引领促能力;发挥言语激励性,尊重个性促兴趣;落实言语导向性,发挥主导促效率”四方面达到改善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言语具有多重功能,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张扬言语感染性,文学滋润促素养;提高言语针对性,方法引领促能力;发挥言语激励性,尊重个性促兴趣;落实言语导向性,发挥主导促效率”四方面达到改善学生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等内隐的学习活动和调整学习进程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 兴趣激发 能力提高
下载PDF
基于文体,渗透文法于无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燕霜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第11期15-16,共2页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体进行文章表达方法的教学?笔者尝试结合文体特点,运用语文的方式潜移默化、巧妙自然渗透文法,提高语用能力,让学生于无痕处成长.
关键词 文体特点 文法 阅读教学 表达方法 潜移默化 语用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