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围绕“情境”“拆解”“论证”“跃迁”论证环节进行《电路暗箱》教学设计
1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 2024年第1期52-54,共3页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其中,论证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具备提出主张、寻找证据、展开解释、提出支持或反驳等能力。为促进小学科学论证教学的开展,可以...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其中,论证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具备提出主张、寻找证据、展开解释、提出支持或反驳等能力。为促进小学科学论证教学的开展,可以围绕“情境”“拆解”“论证”“跃迁”四大论证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其内涵分别是:创设情境,提出统领全课的大问题;拆解问题,明确哪些信息可以作为证据,以及如何获得这些信息;科学论证,使用有思维结构的学习单和论证框架,批判性地支持或质疑观点;情境跃迁,利用所学知识或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论证 科学思维
下载PDF
将“双螺旋结构”课堂运用于《拧螺丝的学问》教学
2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 2023年第18期39-42,共4页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将“活动”与“思维”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螺旋,通过“问题环扣”和“证据链条”贯连,通过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实践进阶;通过收集有效证据,串联学生思考发问,最终构建探究活动和科学思维关联共生、螺旋发展... 小学科学“双螺旋结构”课堂将“活动”与“思维”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螺旋,通过“问题环扣”和“证据链条”贯连,通过设计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实践进阶;通过收集有效证据,串联学生思考发问,最终构建探究活动和科学思维关联共生、螺旋发展的做中学、学中思的科学课堂形态。笔者尝试将“双螺旋结构”课堂运用于《拧螺丝的学问》一课的教学,展开实践探索,为小学科学教师提供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科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活动-思维” “双螺旋结构”课堂 问题环扣 证据链条
下载PDF
抓住为教材“补白”的机会
3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 2023年第20期22-24,共3页
教材是科学教师开展日常教学的重要参考。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提供了更多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而非面面俱到,这给科学教师提供了“补白”的机会。教师可以在教材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隐含探究问题的真实情境、精心设计活动材料、穿插思... 教材是科学教师开展日常教学的重要参考。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提供了更多探究活动的关键要素,而非面面俱到,这给科学教师提供了“补白”的机会。教师可以在教材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设隐含探究问题的真实情境、精心设计活动材料、穿插思维训练、设置关键引导语等方法,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材 探究活动 认知策略
下载PDF
聚焦思维:让科学探究往深处去
4
作者 张牧文 《小学教学参考》 2021年第21期55-56,共2页
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问题解决的过程相联系。因此,小学科学课应当在探究活动中聚焦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是情境创设聚焦认知冲突;二是问题设计聚焦挑战性任务;三是表达交流聚焦科学论证;四是低... 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问题解决的过程相联系。因此,小学科学课应当在探究活动中聚焦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是情境创设聚焦认知冲突;二是问题设计聚焦挑战性任务;三是表达交流聚焦科学论证;四是低阶认知聚集思维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科学思维 深度学习
下载PDF
有效交流:探究式教学的必然要求
5
作者 张牧文 《小学教学参考》 2020年第36期61-62,共2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有效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一是基于学情,提炼表达的核心内容;二是基于概念,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三是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探究报告。学生经历不断交流和深入讨论的过程,方能逐渐养成符合探究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有效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一是基于学情,提炼表达的核心内容;二是基于概念,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三是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探究报告。学生经历不断交流和深入讨论的过程,方能逐渐养成符合探究式教学特点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有效交流 探究式教学
下载PDF
神奇的纳米保温材料
6
作者 张牧文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2年第5期34-36,共3页
同学们,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这意味着,2021—2025年,我们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于保温材料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的保温材料,比如玻璃纤维、岩棉、泡沫玻璃、泡沫... 同学们,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这意味着,2021—2025年,我们将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于保温材料行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传统的保温材料,比如玻璃纤维、岩棉、泡沫玻璃、泡沫陶瓷等,虽然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节能要求,但是在“双碳”的目标下,能耗需要进一步降低,保温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性能优异的纳米保温材料,成了重要的升级替代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温材料 岩棉 保温性能 泡沫玻璃 泡沫陶瓷 玻璃纤维 生态文明建设 节能要求
下载PDF
通过实验教学推进学生深度学习
7
作者 张牧文 《小学科学》 2021年第8期56-56,共1页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向不缺乏各种精彩有趣的科学实验内容,然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相关教学研究还较为缺乏。尽管当前各学校与科学教师都在对此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探索,但实验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动手实践与学生的表面思考,因此...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向不缺乏各种精彩有趣的科学实验内容,然而,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相关教学研究还较为缺乏。尽管当前各学校与科学教师都在对此进行不断的分析和探索,但实验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动手实践与学生的表面思考,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探索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推进深度学习,从而真正发挥出科学实验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发展规律 深度学习 动手实践 科学实验 实验教学 教学研究 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下载PDF
异化的身体背后——对孙珂绘画中身体形象的分析
8
作者 张牧文 《今古文创》 2022年第34期99-101,共3页
作为国内70后一代青年艺术家,孙珂的绘画创作聚焦基于具象身体形象的变形、解构和重组,在具象与抽象间找到了身体表达的第三条独特道路,本文尝试从其绘画创作文本出发,首先分析其作品中视觉构成的主要表现路径,阐述其创作特性,孙珂笔下... 作为国内70后一代青年艺术家,孙珂的绘画创作聚焦基于具象身体形象的变形、解构和重组,在具象与抽象间找到了身体表达的第三条独特道路,本文尝试从其绘画创作文本出发,首先分析其作品中视觉构成的主要表现路径,阐述其创作特性,孙珂笔下残缺的异化身体主要存在着两个层次的破坏,第一个层次是对身体结构本身的破坏,第二个层次的破坏则是他模拟地对整体视觉画面的外在干预,多种表现手法的使用使其绘画创作具有丰富的表达可能性和阐释空间。而后,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其图像背后对时代背景下人类共体意识的探寻,其中包括处于危机中的身体,剧场中的孤独体验和主体的自我消解三个侧面,最后从身体作为重要艺术叙事角色的角度出发,分析孙珂在身体形象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异化 孙珂 身体形象 破坏
下载PDF
小学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
9
作者 张牧文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年第32期10-12,共3页
思维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作为总目标之一,并明确了科学思维的内涵,罗列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 思维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作为总目标之一,并明确了科学思维的内涵,罗列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教师应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核心,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脉络,提升课程的内在逻辑,重视探究活动的“补白”,构建儿童思维发展的“生命曲线”。文章针对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小学科学教育
下载PDF
思维历程显性化——小学科学论证式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10
作者 张牧文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4年第40期128-130,共3页
在小学科学论证式教学中,采取思维历程显性化的教学策略,能够将学生隐性的科学思维历程变得清晰可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论证水平,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增强学生在科学思维活动中的自我监控水平,提升探究实践的质量,促进学生思维... 在小学科学论证式教学中,采取思维历程显性化的教学策略,能够将学生隐性的科学思维历程变得清晰可见,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论证水平,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增强学生在科学思维活动中的自我监控水平,提升探究实践的质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基于此,文章探讨了论证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深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思维 科学论证 小学科学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