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CP术后相关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珊旗 陈晨 +4 位作者 吴李珠 张慧琴 熊淑芬 孙中 沙瑞华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22-124,共3页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发展迅速,当前不仅仅可以用来诊断胆管、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可以实现内镜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目的,相比于外科取石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减少,手术...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技术发展迅速,当前不仅仅可以用来诊断胆管、胰腺等消化系统疾病,而且可以实现内镜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目的,相比于外科取石治疗,术后相关并发症减少,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结石残余或复发等问题减少。本文通过综述ERCP术后发生主要相关并发症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出血、穿孔的相关机制、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如何在手术过程中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讨论手术结局和预后,分析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及内镜乳头肌切开术(Endoscopic papillary myotomy,EST)取石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比较EPBD和EST技术应用对并发症的影响,从而讨论防治ERCP术后并发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P 并发症 出血 胰腺炎 内镜乳头肌切开术 球囊扩张术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息肉病理分型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张珊旗 沙瑞华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11期41-44,共4页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息肉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胃息肉类型、不同部位Hp感染均存在各自特点及差异。由于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广泛使用及过度根除Hp治疗,胃息肉的患者病理组织分型正在发生着改变,胃底腺息肉已经逐步超过增...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息肉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胃息肉类型、不同部位Hp感染均存在各自特点及差异。由于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广泛使用及过度根除Hp治疗,胃息肉的患者病理组织分型正在发生着改变,胃底腺息肉已经逐步超过增生性息肉成为主要的病理类型。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国内外对胃息肉的各种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在不同部位特点和Hp感染率差异的研究,从而提高内镜诊断检出率及准确率,降低内镜诊断误诊率及漏诊率,尤其是对提高早癌筛选率及预防和控制癌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质子泵抑制剂 胃底腺息肉 增生性息肉 内镜诊断
下载PDF
胆汁反流与胃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李珠 何英 +5 位作者 屈元婷 张珊旗 张慧琴 熊淑芬 陈晨 沙瑞华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年第6期796-799,共4页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GP)伴胆汁反流的患者检出率逐渐升高。多项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已证实胆汁反流是部分胃息肉形成的关键致病因子。胃息肉病理学上常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错...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GP)伴胆汁反流的患者检出率逐渐升高。多项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已证实胆汁反流是部分胃息肉形成的关键致病因子。胃息肉病理学上常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均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其中属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最大。因此探究胆汁反流与胃息肉的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现就胆汁反流致胃息肉形成的机制,胆汁反流与不同病理类型、不同性别、不同部位GP的关系,胃息肉伴胆汁反流与精神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胃息肉伴胆汁反流的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胃息肉伴胆汁反流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反流 胃息肉 幽门螺杆菌 治疗
下载PDF
沙棘干乳剂、复方消化酶联合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丽红 屈元婷 张珊旗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50-52,86,共4页
目的本文为了探讨沙棘干乳剂、复方消化酶联合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治疗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沙棘干乳剂治疗... 目的本文为了探讨沙棘干乳剂、复方消化酶联合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治疗的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沙棘干乳剂治疗,观察组给予沙棘干乳剂、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应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动力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腹痛、早饱、嗳气、腹胀症状评分分别为:(0.70±0.19)分、(0.67±0.28)分、(0.73±0.33)分和(0.91±0.30)分;对照组治疗后腹痛、早饱、嗳气、腹胀症状评分分别为:(0.95±0.24)分、(0.79±0.41)分、(0.81±0.33)分和(0.99±0.26)分,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肠排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沙棘干乳剂、复方消化酶胶囊联合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明显疗效,同时有效增强胃动力,未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好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沙棘干乳剂 复方消化酶 胃动力
下载PDF
电针刺激“焦氏运动区”对脑缺血大鼠NGF和VEGF表达的影响
5
作者 雷瀛 马英 +7 位作者 张志远 王林林 张珊旗 贺双久 闫娜 黄萌 刘宁 杨春壮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3-25,共3页
目的 动态观察电针刺激“焦氏运动区”对MCAO大鼠大脑皮质内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制。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 目的 动态观察电针刺激“焦氏运动区”对MCAO大鼠大脑皮质内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头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机制。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其他两组不做处理。横木实验检测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变,每组各于第3天、7天和14天取材,酶免法检测大脑皮质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 电针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横木实验评分呈现明显升高趋势,第14天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1);第3天和第14天电针组大鼠脑皮质NGF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提高( P <0.001),第7天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提高( P <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VEGF表达呈现升高趋势,针刺第1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电针运动区能促进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和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大脑皮质NGF及VEGF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 神经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