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U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瑞品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2期55-56,共2页
目的分析PICU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PICU收治的70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 ,把70例患儿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应用... 目的分析PICU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PICU收治的70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 ,把70例患儿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与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应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APACHEⅡ进行评分,观察组APACHEⅡ(7.3±1.7)、TNF-α(21.28±7.65)μg/L、TXB2(85.2±33.8)ng/L、BUN(8.0±2.2)mmol/L,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住院时间与重症监护室应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疗效理想,可以明显减少PICU使用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U 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 乌司他丁 连续性血液滤过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
2
作者 张瑞品 韩蕾 辛美云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第8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与吸氧浓度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高频振荡通气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与吸氧浓度变化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40例患儿的相关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通气及氧合作用,安全性高,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缓解患儿肺部损伤,而且又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氧合作用与通气,降低患儿眼部与肺部的并发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振荡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氧合作用
下载PDF
高频振荡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韩蕾 辛美云 +1 位作者 张瑞品 陈伟伟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43-44,46,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对10例ARDS患儿行HFOV,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吸氧浓度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行HFOV治疗后,患儿FiO2、PaCO2逐渐降低,PaO2、P/F逐渐升高(P<0.05或<...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通气及氧合作用的影响。方法对10例ARDS患儿行HFOV,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吸氧浓度及血气指标变化。结果行HFOV治疗后,患儿FiO2、PaCO2逐渐降低,PaO2、P/F逐渐升高(P<0.05或<0.01)。结论 HFOV可有效改善ARDS患儿的通气功能及氧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高频振荡通气 吸氧浓度 血气指标 儿童
下载PDF
应激性高血糖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诊断标准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施同爱 黄秀莲 +2 位作者 周振祥 孟秀颀 张瑞品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12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应激性 高血糖 全身炎症 诊断标准
下载PDF
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孔凡贞 张瑞品 +4 位作者 刘子英 强光峰 杨蕾 刘瑞寒 辛美云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1237-1239,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感染致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早期防治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1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分为预后良好与预...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感染致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早期防治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1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格拉斯哥(Glasgow)评分分为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对比分析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颅脑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10例,预后不良组11例,死亡5例;预后不良组年龄<2岁10例,预后良好组2例;预后不良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6.9±18.9)d]明显长于预后良好组[(8.0±5.68)d];预后不良组患儿脑脊液蛋白定量[(4.14±2.89)g/L]、乳酸脱氢酶水平[458(235.1247)U/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2.09±1.47)g/L、99(59.75,221.2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回归分析发现患儿发病年龄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89,P=0.018)。结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年龄每小1个月,本病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10%;发热持续时间越长、脑脊液蛋白定量高、乳酸脱氣酶水平高提示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细菌性 链球菌 肺炎 预后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