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豆激酶对大鼠脑血栓的溶栓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郑立娟 陈小婕 +3 位作者 杨岩 史新龙 吴焘 张生琰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第9期910-912,共3页
目的研究纳豆激酶(NK)经十二指肠给药对FeCl3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形成血栓的溶栓作用。方法将wistar雄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NK组。用FeCl3贴线法制备大鼠MCA血栓模型,血栓形成后立即经十二指肠给药。给药24 h后取脑染色,统计脑梗... 目的研究纳豆激酶(NK)经十二指肠给药对FeCl3诱导大鼠大脑中动脉(MCA)形成血栓的溶栓作用。方法将wistar雄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NK组。用FeCl3贴线法制备大鼠MCA血栓模型,血栓形成后立即经十二指肠给药。给药24 h后取脑染色,统计脑梗死面积、脑含水量、神经系统症状评分。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NK组的脑梗死面积和神经症状24 h评分均明显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和NK组的患侧脑含水量均明显高于正常侧脑含水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和NK组的患侧脑含水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K经十二指肠给药能够明显减小大鼠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系统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激酶 大鼠 脑血栓 溶栓作用
下载PDF
重组蛋白疫苗原液中试车间工艺布局设计及案例分析
2
作者 张生琰 孟祥男 《化工与医药工程》 CAS 2023年第4期40-44,共5页
针对重组蛋白疫苗原液生产工艺特性,结合GMP和国家相关法规要求,为满足原液中试车间多产品共线、多品种生产的特殊性,对重组蛋白疫苗原液的生产工艺流程、车间工艺布局进行设计分析。结合实际案例,从平面布局、人流设计、物流设计、污... 针对重组蛋白疫苗原液生产工艺特性,结合GMP和国家相关法规要求,为满足原液中试车间多产品共线、多品种生产的特殊性,对重组蛋白疫苗原液的生产工艺流程、车间工艺布局进行设计分析。结合实际案例,从平面布局、人流设计、物流设计、污物流设计、空调分区几个方面来阐述重组蛋白疫苗原液中试车间的工艺布局设计思路。满足中试车间对不同产品、不同工艺流程的需求,同时符合各专业设计规范,综合各方面的要求才能得到最适宜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蛋白疫苗 原液 中试车间 工艺布局设计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Vero细胞及其传代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香玲 张生琰 +3 位作者 孙燕 刘鹏 赵星文 李薇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建立无血清无动物源性培养基(virus production-serum-free medium,VP-SFM)培养Vero细胞的工艺,并分析其传代稳定性。方法采用VP-SFM适应培养Vero细胞,建立无血清无动物源性Vero细胞库,对细胞库进行常规检定;绘制VP-SFM培养Vero细... 目的建立无血清无动物源性培养基(virus production-serum-free medium,VP-SFM)培养Vero细胞的工艺,并分析其传代稳定性。方法采用VP-SFM适应培养Vero细胞,建立无血清无动物源性Vero细胞库,对细胞库进行常规检定;绘制VP-SFM培养Vero细胞的生长曲线;比较140、150、160代Vero细胞在VP-SFM中培养的比生长速率(μ)和分裂次数(Cd);比较142、147、153代Vero细胞在VP-SFM中培养的狂犬病病毒滴度;比较无血清与含血清培养140、150、160代Vero细胞的μ和Cd值;分别在250 ml spinner flask中加入2 g/L cytodexⅠ、在3 L生物反应器中加入3 g/L cytodexⅠ培养Vero细胞,观察细胞贴壁和生长情况。结果建立的无血清无动物源性Vero细胞库,细胞密度为4×10~6个/ml,冻存前细胞活率为100%,复苏后细胞平均活率为(94.20±3.95)%,无菌检查和支原体检查合格;细胞在VP-SFM中复苏传代后生长良好,经过24 h潜伏期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第8天进入平台期,第12天达最大细胞密度20.5×10~5个/ml,并维持至第14天,活细胞数开始下降,最大μ值为0.025 4 h^(-1)。Vero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传代稳定性较好,140、150、160代Vero细胞在VP-SFM培养的μ和C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2、147、153代Vero细胞在VP-SFM培养的狂犬病病毒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0、150、160代Vero细胞在无血清和含血清培养基培养的μ和C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物反应器微载体系统中,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细胞贴壁及生长状态良好。结论初步建立无血清、无动物源性物质的Vero细胞库,采用方瓶静置培养或微载体搅拌培养,细胞生长状态均良好,传代稳定性也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无动物源性培养基 VERO细胞 传代稳定性
原文传递
无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工艺的建立 被引量:6
4
作者 孙燕 张香玲 +4 位作者 陈军 刘鹏 马超 张生琰 李薇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1099-1103,共5页
目的建立无血清培养基(virus production-serum-free medium,VP-SFM)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CTN-1V株的工艺。方法分别采用VP-SFM和含5%牛血清DMEM于方瓶中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CTN-1V株,比较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不同代次Vero细... 目的建立无血清培养基(virus production-serum-free medium,VP-SFM)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CTN-1V株的工艺。方法分别采用VP-SFM和含5%牛血清DMEM于方瓶中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CTN-1V株,比较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不同代次Vero细胞间及无血清与含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间制备的狂犬病病毒滴度及效力。将2 g/L微载体cytodex-1加至250 ml spinner flask中,加入Vero细胞,37℃培养3 d,按MOI=0.02接种狂犬病病毒CTN-1V株,检测病毒收获液的病毒滴度及效力,每天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计算细胞比生长速率。结果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不同代次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的滴度和效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清和含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的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血清培养基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效力明显高于含血清的培养基(P<0.05)。搅拌瓶微载体系统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细胞贴壁均匀,生长良好,收获病毒液的平均病毒滴度为6.50 lg FFU/ml,平均病毒效力为6.77 IU/ml。结论初步建立了微载体系统无血清培养Vero细胞制备狂犬病病毒的工艺,为无血清规模化制备狂犬病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培养基 VERO细胞 狂犬病病毒 CTN-1V株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高压均质破碎重组汉逊酵母细胞的工艺条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生琰 王玢 +6 位作者 邵志伟 陈卓涛 杨林鹏 谢忆 李薇 雷清 杨俊杰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2-1117,共6页
目的响应面法优化高压均质破碎重组汉逊酵母细胞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均质压力(A)、均质次数(B)、均质酵母质量分数(C)3个因素为影响因素,酵母细胞破碎率(Y)为响应值,应用Design-Expert软件,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案,用响应... 目的响应面法优化高压均质破碎重组汉逊酵母细胞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均质压力(A)、均质次数(B)、均质酵母质量分数(C)3个因素为影响因素,酵母细胞破碎率(Y)为响应值,应用Design-Expert软件,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案,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二阶数学模型,确定最佳破碎工艺参数,基于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建立设计空间,并进行规模化工艺验证。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P<0.01,且失拟值>0.05,表明模型与检测结果拟合较好。最终获得的操作空间为:均质压力1125~1200 bar,均质次数3~4次,均质酵母质量分数12%。3批重组汉逊酵母细胞发酵液中酵母细胞破碎率均达到65%以上,该值在响应值设计空间范围内。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的高压均质破碎重组汉逊酵母细胞的工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工艺优化 高压均质破碎 重组汉逊酵母细胞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MDCK-siat7e细胞培养工艺
6
作者 陈军 李朋伟 +5 位作者 孙燕 张生琰 孙振鹏 马超 刘鹏 李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以响应面法优化MDCK-siat7e细胞培养条件。方法以MDCK-siat7e细胞培养的起始氨浓度、乳酸浓度、渗透压和活细胞密度(viablecelldensity,VCD)为因子,以MDCK0siat7e细胞培养的72h细胞比生长率、细胞活率、乳酸比生成率和氨比生成... 目的以响应面法优化MDCK-siat7e细胞培养条件。方法以MDCK-siat7e细胞培养的起始氨浓度、乳酸浓度、渗透压和活细胞密度(viablecelldensity,VCD)为因子,以MDCK0siat7e细胞培养的72h细胞比生长率、细胞活率、乳酸比生成率和氨比生成率为响应值,采用全因子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来研究这些因子对M1X;K-siat7e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在MDCK-siat7e细胞培养过程中,对72h细胞比生长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起始VCD(t=3.43,P〈0.05);对72h细胞活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起始乳酸浓度(t=4.32,P〈0.05)和氨浓度(f=2.86,P〈0.05);对72h乳酸比生成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起始乳酸浓度(t=8.92,P〈0.05)、渗透压(t=4.11,P〈0.05)和VCD(t=2.66,P〈0.05),其中乳酸浓度起主要作用;对72h氨比生成率有显著影响的因子是起始氨浓度(t=2.63,P〈0.05)。结论用响应面法优化MDCK-siat7e细胞培养工艺可对该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条件控制起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技术 研究设计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对犬肾上皮-siat7e细胞生长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生琰 孙燕 +4 位作者 周晖国 吴元元 徐世友 李薇 应莲芳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644-647,652,共5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对转染siat7e基因的犬肾上皮(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MDCKsiat7e)生长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含不同起始量(3. 86、6. 46、9. 29、10. 60、12. 80、16. 06 g/L)和维持量(3、5、7 g/L)葡萄糖浓度... 目的探讨葡萄糖及其代谢产物对转染siat7e基因的犬肾上皮(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MDCKsiat7e)生长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含不同起始量(3. 86、6. 46、9. 29、10. 60、12. 80、16. 06 g/L)和维持量(3、5、7 g/L)葡萄糖浓度的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cellhappy BD001(简称BD001),分别分批培养MDCK-siat7e细胞,每24 h取样进行活细胞计数及葡萄糖、乳酸、氨含量测定。结果不同起始及维持量葡萄糖浓度的BD001对MDCK-siat7e细胞生长均无明显影响,细胞比生长速率以及乳酸、氨比生成速率和乳酸、氨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葡萄糖并不是制约MDCK-siat7e细胞生长的重要因素,起始葡萄糖浓度较低时,细胞生长后期可能利用代谢副产物乳酸维持生长,而起始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代谢副产物乳酸则有可能抑制细胞的生长,氨对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CK-siat7e细胞 葡萄糖 乳酸 生长代谢
原文传递
无血清悬浮培养MDCK-siat7e细胞的传代稳定性
8
作者 张生琰 吴元元 +4 位作者 孙燕 刘鹏 孙振鹏 王革 李薇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39-1043,共5页
目的研究连续传代的犬肾上皮(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MDCK-siat7e的传代稳定性。方法复苏工作细胞库,连续传45代,比较不同代次(0、7、17、28、45代)MDCK-siat7e细胞生长4 d的形态、0~9 d的生长曲线及比生长速率(μ)、葡萄... 目的研究连续传代的犬肾上皮(Madin-Darby canine kidney,MDCK)细胞MDCK-siat7e的传代稳定性。方法复苏工作细胞库,连续传45代,比较不同代次(0、7、17、28、45代)MDCK-siat7e细胞生长4 d的形态、0~9 d的生长曲线及比生长速率(μ)、葡萄糖比消耗率[Qi(Gluc)24 h]、乳酸比生成率[Qi(Lac)24 h]、氨比生成率[Qi(NH4+)24 h]。采用q RT-PCR法检测不同代次MDCK-siat7e细胞中siat7e基因的表达量。采用裸鼠体内接种法检测连续传代至第45代的MDCK-siat7e细胞的成瘤性;采用细胞裂解物裸鼠体内接种法和细胞DNA裸鼠体内接种法检测连续传代至第45代的MDCK-siat7e细胞的致瘤性。结果 5个不同代次的MDCK-siat7e细胞在培养4 d时均呈圆形,细胞边缘清晰,均匀分散于培养液中,无聚团现象,呈悬浮生长状态,生长状态良好。不同代次MDCK-siat7e细胞的μ、Qi(Gluc)24 h、Qi(Lac)24 h及Qi(NH4+)24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代次MDCK-siat7e细胞siat7e基因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传代至第45代的MDCK-siat7e细胞无明显的致瘤性。结论 MDCK-siat7e细胞连续传代至45代时,细胞形态基本保持一致,目的基因稳定,无致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CK-siat7e细胞 无血清培养 传代稳定性 致瘤性
原文传递
国产阳离子交换介质Nanogel 50SP在诺如病毒样颗粒纯化中的适用性研究
9
作者 张生琰 王玢 +5 位作者 邵志伟 孙燕 秦海艳 杨俊杰 李薇 雷清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0年第6期25-29,共5页
目的评价国产阳离子交换介质Nanogel 50SP在诺如病毒样颗粒(Norovirus virus-like particles,NV-VLPs)纯化中的适用性。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种介质Nanogel 50SP和Poros 50HS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比较Nanogel 50SP层析柱和Poros 50HS层析柱对N... 目的评价国产阳离子交换介质Nanogel 50SP在诺如病毒样颗粒(Norovirus virus-like particles,NV-VLPs)纯化中的适用性。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种介质Nanogel 50SP和Poros 50HS在显微镜下的形态。比较Nanogel 50SP层析柱和Poros 50HS层析柱对NV-VLPs粗纯液的上样载量及两种层析柱纯化NV-VLPs粗纯液的工艺,比较Nanogel 50SP层析柱纯化NV-VLPs粗纯液工艺的稳定性。结果Nanogel 50SP介质形态大小较Poros 50HS更为均一。上样35个柱体积(column volume,CV)之前,Nanogel 50SP层析柱流穿液中目的蛋白纯度低于Poros 50HS层析柱,而在上样35 CV之后,Nanogel 50SP层析柱上的流穿液中目的蛋白纯度高于Poros 50HS层析柱。纯化同一批NV-VLPs粗纯液时,Nanogel 50SP层析柱收获目的蛋白的回收率稍高于Poros 50HS层析柱。3组重复纯化工艺所得目的蛋白纯度均为100%,粒径分布均符合要求,目的蛋白回收率分别为46.00%、41.98%及44.21%。结论国产阳离子交换介质Nanogel 50SP适用于NV-VLPs的小试规模纯化,且纯化工艺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gel 50SP Poros 50HS 诺如病毒样颗粒 纯化
原文传递
生物反应器无血清悬浮培养MDCK-siat7e细胞工艺的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军 孙燕 +5 位作者 张生琰 孙振鹏 范秀娟 马超 刘鹏 李薇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建立无血清无蛋白无动物源性培养基BD001悬浮培养MDCK-siat7e细胞的工艺,为MDCK-siat7e细胞的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培养及病毒性疫苗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D001驯化MDCK-siat7e细胞,建立无血清无蛋白无动物源性MDCK-siat7e细胞库,... 目的建立无血清无蛋白无动物源性培养基BD001悬浮培养MDCK-siat7e细胞的工艺,为MDCK-siat7e细胞的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培养及病毒性疫苗的研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BD001驯化MDCK-siat7e细胞,建立无血清无蛋白无动物源性MDCK-siat7e细胞库,对细胞库进行常规检定,观察MDCK-siat7e细胞的生长形态;比较不同起始接种密度(4.0×10~5、8.0×10~5、1.6×10~6 cells/ml)悬浮培养,MDCK-siat7e细胞达到平台期的时间、平台期细胞密度及活率;比较不同规模生物反应器(3、15、60 L)无血清无蛋白无动物源性培养MDCK-siat7e细胞对数生长期的比生长速率(μ)、分裂次数(Cd)、葡萄糖比消耗速率(q_(gluc))、乳酸对葡萄糖的转化率(Y_(lac)/g_(luc)),观察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情况。结果建立的无血清无蛋白无动物源性MDCK-siat7e细胞库复苏后细胞平均活率为(96.20±2.95)%。MDCK-siat7e细胞在BD001培养基中复苏传代后生长状态良好,经过24 h潜伏期后,进入对数生长期,第6天进入平台期,第8天达最大细胞密度(6.2×10~6 cells/ml),维持至第12天细胞密度和活率开始下降,进入衰亡期。MDCK-siat7e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良好;不同起始接种密度MDCK-siat7e细胞达到平台期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台期细胞密度及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规模生物反应器培养的MDCK-siat7e细胞的μ、Cd、q_(gluc)、Y_(lac/gl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生长代谢良好。结论建立了生物反应器无血清悬浮培养MDCK-siat7e细胞的工艺,为病毒性疫苗生产中采用无血清无蛋白、无动物源性培养基,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培养MDCK-siat7e细胞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血清无动物源性培养基 MDCK-siat7e细胞 生物反应器
原文传递
狂犬病病毒滴度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燕 陈军 +7 位作者 孙振鹏 张生琰 范秀娟 马超 刘鹏 李守丽 于莹 李薇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223-227,共5页
目的 建立检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滴度的直接免疫荧光法,并进行方法验证。方法 采用分步接种法和一步接种法两种细胞接种方式建立检测RV滴度的直接免疫荧光法。比较不同细胞接种方式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 目的 建立检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滴度的直接免疫荧光法,并进行方法验证。方法 采用分步接种法和一步接种法两种细胞接种方式建立检测RV滴度的直接免疫荧光法。比较不同细胞接种方式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考察精密度和特异性指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选择一步接种法作为直接免疫荧光法的细胞接种方式;2名操作人员14次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为0.04;运用该方法检测不同病毒,仅RV组出现特异性荧光灶,而非RV对照病毒组未观察到荧光灶。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小鼠脑内滴定法检测RV样品的病毒滴度,两种方法结果之间呈较好的直线相关性(r=0.918),并有正向回归关系,直线回归方程:y=0.907x-1.566(t=12.80,P〈0.05)。结论 直接免疫荧光法精密度良好,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检测周期短,可用于RV滴度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病毒 直接免疫荧光法 病毒滴度
原文传递
W135群脑膜炎球菌培养基优化
12
作者 吴元元 张生琰 +4 位作者 周晖国 孙燕 徐世友 杨千苇 于飞飞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1275-1280,1286,共7页
目的试验设计法优化W135群脑膜炎球菌培养基,以期提高荚膜多糖产量。方法配制流脑半综合培养基(1、2、3号)及改良TSB培养基,以W135群脑膜炎球菌为试验菌株,菌密度为响应值,采用全因子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试验... 目的试验设计法优化W135群脑膜炎球菌培养基,以期提高荚膜多糖产量。方法配制流脑半综合培养基(1、2、3号)及改良TSB培养基,以W135群脑膜炎球菌为试验菌株,菌密度为响应值,采用全因子试验、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试验对碳氮比进行优化,采用正交试验对硫酸镁、氯化钙、L-胱氨酸、氯化铵、谷氨酸钠、硫酸亚铁6种培养基添加成分进行筛选及优化。结果1号流脑半综合培养基确定为基础培养基;葡萄糖及酸水解酪蛋白为影响菌密度的主效应因素,两者的最适浓度为7.84和10.04 g/L;培养基6种添加成分对W135群脑膜炎球菌生长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硫酸镁、L-胱氨酸、硫酸亚铁、氯化铵、氯化钙、谷氨酸钠。优化的1号流脑半综合培养基不仅成分更加简单,且提高了W135群脑膜炎球菌密度。结论优化的培养基增加了W135群脑膜炎球菌密度,为荚膜多糖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135群脑膜炎球菌 培养基 试验设计 荚膜多糖
原文传递
肺炎链球菌免疫小鼠程序的优化及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13
作者 吴元元 沈荣 +4 位作者 李雄雄 应莲芳 周晖国 徐世友 张生琰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8期915-918,922,共5页
目的优化肺炎链球菌CSR SCS2 clone1小鼠的免疫程序,同时建立肺炎链球菌C多糖(C polysaccharides,CPs)杂交瘤细胞株。方法制备免疫抗原CSR SCS2 clonel,进行小鼠免疫程序优化:抗原量[(0. 5~2)×10~8个、(1~4)×108个、(2. 4~10)... 目的优化肺炎链球菌CSR SCS2 clone1小鼠的免疫程序,同时建立肺炎链球菌C多糖(C polysaccharides,CPs)杂交瘤细胞株。方法制备免疫抗原CSR SCS2 clonel,进行小鼠免疫程序优化:抗原量[(0. 5~2)×10~8个、(1~4)×108个、(2. 4~10)×10~8个)]、免疫间隔时间(3 d、1周、2周)、免疫途径(腹腔、腹股沟及尾静脉),同时确定抗原是否添加佐剂,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水平。采用优化程序免疫小鼠,取血清效价最高的小鼠脾细胞,经传统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建立肺炎链球菌C-Ps杂交瘤细胞株,并检测细胞株的染色体数目及其分泌抗体的稳定性及特异性。结果确定小鼠最适免疫程序为:抗原量为(1~4)×108个,且需添加弗氏佐剂,免疫间隔时间为1周,免疫途径为腹股沟注射。最适程序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达1∶12 000以上。建立了3株肺炎链球菌C-Ps杂交瘤细胞,命名为A4、G8、H10株,染色体数目分别为98、102和102,分泌的抗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特异性。结论成功优化了肺炎链球菌小鼠的免疫程序,并建立了肺炎链球菌C-Ps杂交瘤细胞株,为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中C-Ps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 C多糖 免疫程序 杂交瘤细胞
原文传递
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14
作者 周晖国 任静 +4 位作者 徐世友 吴元元 张生琰 杨千苇 于飞飞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421-1424,共4页
目的优化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条件,提高荚膜多糖产量。方法通过30 L发酵罐培养W135群脑膜炎球菌,分析不同补加葡萄糖方式、发酵温度、接种量对发酵液中生物量和荚膜多糖产量的影响,优化培养条件;并对优化的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W13... 目的优化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条件,提高荚膜多糖产量。方法通过30 L发酵罐培养W135群脑膜炎球菌,分析不同补加葡萄糖方式、发酵温度、接种量对发酵液中生物量和荚膜多糖产量的影响,优化培养条件;并对优化的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优化条件为分批补加5 g/L葡萄糖,发酵温度为37℃,接种量为16%;2批W135群脑膜炎球菌精制多糖的核酸含量、蛋白含量、唾液酸含量、O-乙酰基含量、K_D值、回收率及多糖含量,均符合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质量标准。结论获得了更适宜W135群脑膜炎球菌的发酵培养条件,提高了荚膜多糖含量,为建立完整的发酵工艺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球菌 发酵 培养条件 荚膜多糖
原文传递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理念在伤寒沙门菌中试规模培养工艺放大中的应用
15
作者 周晖国 徐世友 +7 位作者 张志豪 郭济中 宋宪铭 任静 张生琰 杨千苇 王玢 谭小梅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期43-48,共6页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确定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中试规模(200 L)的培养工艺。方法运用QbD通过分析伤寒沙门菌培养工艺核心指标、培养过程,以确定对核心指标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对p...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 QbD)理念,确定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中试规模(200 L)的培养工艺。方法运用QbD通过分析伤寒沙门菌培养工艺核心指标、培养过程,以确定对核心指标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对pH控制值、溶氧控制值和补料方式等进行考察,通过中试规模(20 L)培养工艺桥接和中试规模(200 L)培养工艺的放大,分析中试规模培养条件及发酵液中伤寒Vi荚膜多糖含量等。结果连续培养了6批次200 L规模发酵液,培养8 h时发酵液中伤寒Vi荚膜多糖含量均≥43.33μg/mL(期望值);培养条件:(1) pH控制值为7.2;(2)溶氧控制值为35%;(3)补料方式为培养初始补加葡萄糖溶液使其质量浓度为3 g/L,培养过程中补加葡萄糖溶液使其质量浓度保持在1~3 g/L。结论通过分析200 L规模培养过程监测数据,成功在中试规模(200 L)完成伤寒沙门菌培养工艺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源于设计 伤寒沙门菌 工艺 放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