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原子掺杂是提高金属氧化物本征催化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采用水热和高温退火相结合的方法,将Cu^(2+)掺入Co_(3)O_(4)尖晶石晶格中成功制备了Cu@Co_(3)O_(4),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透射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仪以及扫描电镜确定了C...杂原子掺杂是提高金属氧化物本征催化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采用水热和高温退火相结合的方法,将Cu^(2+)掺入Co_(3)O_(4)尖晶石晶格中成功制备了Cu@Co_(3)O_(4),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透射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仪以及扫描电镜确定了Cu^(2+)掺杂于Co_(3)O_(4)尖晶石晶格中.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Cu@Co_(3)O_(4)具有较良好的析氧活性和稳定性.在1.0 M KOH的电解液中,Cu@Co_(3)O_(4)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下需要336 mV的过电势,Tafel斜率为119.08 mV dec^(-1).这主要是因为Cu^(2+)掺杂四氧化三钴晶格中产生了氧空位,导致了Co_(3)O_(4)的局部晶格畸变,引发了电子的重新排布,促进了Cu与Co的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了催化剂的本征活性.展开更多
文摘杂原子掺杂是提高金属氧化物本征催化活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采用水热和高温退火相结合的方法,将Cu^(2+)掺入Co_(3)O_(4)尖晶石晶格中成功制备了Cu@Co_(3)O_(4),通过X射线衍射、拉曼、透射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仪以及扫描电镜确定了Cu^(2+)掺杂于Co_(3)O_(4)尖晶石晶格中.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Cu@Co_(3)O_(4)具有较良好的析氧活性和稳定性.在1.0 M KOH的电解液中,Cu@Co_(3)O_(4)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下需要336 mV的过电势,Tafel斜率为119.08 mV dec^(-1).这主要是因为Cu^(2+)掺杂四氧化三钴晶格中产生了氧空位,导致了Co_(3)O_(4)的局部晶格畸变,引发了电子的重新排布,促进了Cu与Co的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了催化剂的本征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