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97
1
作者 张盘德 姚红 +2 位作者 周惠嫦 蔡昭莲 黄霖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89-993,共5页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5例,随机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②针灸组31例,进行针灸治疗(风池、廉泉、夹廉...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方法:脑卒中恢复期患者95例,随机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33例,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温度刺激、吞咽器官基础训练和进食训练;②针灸组31例,进行针灸治疗(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和吞咽训练;③电刺激组31例,进行咽喉肌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疗效评价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①治疗后3组患者的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均显著好转。②3组治疗后饮水试验结果诊断正常例数分别为5,15,11例;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得分分别为7.27±2.45,9.29±0.90,8.68±1.70;临床疗效评价治愈分别为8例(24.2%)、18例(58.1%)和10例(32.3%)。针灸组和电刺激组的得分均好于吞咽组。而针灸组与电刺激组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重度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为5分)的饮水试验得分,针灸组好于电刺激组。结论:针灸加吞咽训练、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比单独的吞咽训练疗效更好。针灸加吞咽训练与吞咽肌的电刺激加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但对严重的吞咽障碍患者,针灸加吞咽训练的疗效好于电刺激加吞咽训练,并且疗程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针灸 电刺激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治疗次数与镇痛效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张盘德 彭小文 +1 位作者 容小川 尹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9-523,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71例肩周炎患者,5天1次,共3次,所有患者试验前接受为期2周的临床洗脱期。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进行PPI、VAS、RO...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71例肩周炎患者,5天1次,共3次,所有患者试验前接受为期2周的临床洗脱期。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进行PPI、VAS、ROM、ADL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P<0.001)。在治疗间歇期,PPI疼痛评分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1周后随访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41±0.67)分降到治疗后的(1.23±0.78)分。治疗后VAS、ROM、ADL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VAS由治疗前的(5.49±1.49)分降到治疗后的(2.79±1.95)分,ROM由治疗前的(3.69±2.18)分降到治疗后的(1.54±1.77)分,ADL由治疗前的(4.94±2.61)分降到治疗后的(1.96±2.30)分。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肩周炎 镇痛效果 现时疼痛状况 累积效应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镇痛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盘德 彭小文 +1 位作者 容小川 尹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的即刻镇痛效应及累积效应。方法:使用国产电磁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机治疗45例网球肘患者,5日1次,共3次。分别在每次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周,采用现时疼痛状况(PPI)、视觉模拟量表(VAS)、Mills征评定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次治疗后即刻均比治疗前疼痛程度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在治疗间歇期,疼痛较上次治疗后即刻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但均比上次治疗前的疼痛程度低(P<0.001),疗程结束后疼痛程度显著减轻,由治疗前的(2.29±0.76)分降到治疗后的(0.74±0.52)分。治疗后VAS评分比上次评定均有显著改善,由治疗前的(5.06±1.51)分降到治疗后的(1.99±1.82)分。治疗前Mills征阳性率为95.6%,3次治疗后阳性率分别为86.7%、64.4%、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网球肘具有显著的即刻镇痛效果,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有累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网球肘 镇痛 现时疼痛状况 累积效应
下载PDF
人体平衡功能检测系列研究(1):正常人静态姿势平衡的定量评定及性别、年龄的差异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盘德 彭小文 +2 位作者 皮周凯 刘翠华 杨杰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7期414-417,共4页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的静态姿势平衡功能 ,了解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的差异。方法采用国产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 44 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单脚站立的共 40个指标 ,将男女、睁闭眼、左右脚、7个年龄段分别作对比...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的静态姿势平衡功能 ,了解不同性别和各年龄段的差异。方法采用国产PH A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测定 44 5名正常人的坐位、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单脚站立的共 40个指标 ,将男女、睁闭眼、左右脚、7个年龄段分别作对比观察。结果睁眼和闭眼双脚站立时分别有 96 4%和 98%的被试重心分布在A区 ,只有 1人在C区。男女、睁闭眼和左右脚比较多个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闭眼双脚站位的稳定性要较睁眼时好 ,右脚单脚站位的稳定性较左脚好 ,各年龄段比较 ,除睁眼双脚站立左侧内外偏移幅度外 ,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 ,2 0— 3 9岁的平衡功能最佳 ,60岁以后出现衰退。结论静态姿势平衡检测仪能客观和定量地评价人体平衡功能 ,人体平衡功能与年龄、性别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功能 静态姿势描记 正常人 稳定性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骨密度变化及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特点 被引量:9
5
作者 张盘德 冯彦林 +3 位作者 范小艳 黄文清 张自茂 刘景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89-791,共3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对其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OP)患病率的影响。方法:102例广东省佛山地区常住的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男46例,女56例,年龄55—85岁(平均72.8±9.2岁),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正位腰椎(L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对其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OP)患病率的影响。方法:102例广东省佛山地区常住的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男46例,女56例,年龄55—85岁(平均72.8±9.2岁),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正位腰椎(L1-L4)、双侧前臂远端和股骨近端进行BMD测定,并与352例本地区健康人(对照组)进行BMD及OP患病率的比较。结果:脑卒中组的偏瘫侧前臂、股骨颈、Ward′s区的BMD值明显低于健侧(0.444±0.11 vs 0.478±0.09,0.716±0.16 vs 0.757±0.16,0.373±0.15 vs 0.407±0.15,P<0.05),偏瘫侧股骨颈、Ward′s区和腰椎BMD明显低于对照组(0.716±0.16 vs 0.844±0.12,0.373±0.15 vs 0.495±0.13,0.768±0.18 vs 0.831±0.13,P<0.05)。病程≥3个月的患者的偏瘫侧前臂、股骨颈和腰椎BMD明显低于病程<3个月的患者(0.415±0.10 vs 0.474±0.11,0.672±0.16 vs 0.751±0.16,0.722±0.14 vs 0.802±0.19,P<0.05),且病程≥3个月的患者的健侧BMD也低于病程<3个月的患者,但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女性脑卒中患者各部位的BMD明显低于男性(P<0.05)。脑卒中组偏瘫侧股骨的OP患病率高于健侧(P<0.05),男性腰椎和股骨、女性股骨的OP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前臂、股骨近端和腰椎BMD度低于健康人和健侧;女性患者BMD低于男性患者,病程越长,BMD越低。患侧肢体OP患病率高于健侧,脑卒中患者股骨的OP患病率高于健康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脑卒中 偏瘫
下载PDF
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盘德 容小川 +2 位作者 林楚克 刘翠华 周惠嫦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观察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A2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患侧上肢训练,1次/d,30min/次,每周5... 目的观察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A2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进行患侧上肢训练,1次/d,30min/次,每周5~6次;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行患侧上肢肌力(MMT)、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估。结果 (1)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MMT评估患侧上臂肌力、伸腕肌和屈腕肌肌力有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周后,患侧肌力明显改善(P<0.05~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FMA评定得分治疗1、2周后均增加(P<0.001)。对照组治疗后1、2周也增加,观察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更大,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2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2周后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力、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运动功能 智能反馈训练
下载PDF
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盘德 刘翠华 +5 位作者 容小川 周惠嫦 刘震 林楚克 李桂恩 邱运奕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4325-4327,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 60例卧床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组(智能组)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组(普通组),在站立训练第1、2、5天测量站立前、站立3、20、30 min的血压、... 目的探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卧床期脑卒中患者血压、脉搏的影响。方法 60例卧床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组(智能组)与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组(普通组),在站立训练第1、2、5天测量站立前、站立3、20、30 min的血压、脉搏,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卧位血压、脉搏无显著性差异,站立训练后两组患者收缩压、普通组患者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智能组血压下降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P<0.01)。站立训练后智能组患者3 min脉搏无显著变化,20和30 min时脉搏轻度增快(P<0.05)。普通组患者站立训练3、20和30 min时脉搏均增快(P<0.05,P<0.01)。两组比较,20和30 min时智能组的脉搏变化程度明显比普通组小(P<0.05)。智能组和普通组体位性低血压(OH)总发生率分别为27.8%、63.3%,有症状OH发生率分别为1.1%、10.0%,差异显著(P<0.01)。结论卧床期脑卒中患者OH发病率高。相比普通电动起立床,新型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能显著降低OH发生率,提供更高的耐受量,更快、更安全地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性低血压 起立床 脑卒中 偏瘫
下载PDF
佛山地区中老年人骨密度测定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盘德 冯彦林 张自茂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567-569,共3页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839例广东省佛山地区40~85岁中老年人正位腰椎和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结... 目的了解佛山地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患病率,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839例广东省佛山地区40~85岁中老年人正位腰椎和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40岁以上),男女性各部位BMD逐渐下降,女性更为明显,男性腰椎BMD下降程度较轻。男性腰椎5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和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女性腰椎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腰椎的OP患病率最高,40~59岁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60岁以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01)。40~84岁人群腰椎和股骨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27.1%和2.2%,女性为46.4%和11.8%,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佛山地区中老年人群BMD逐年下降,腰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最高,研究的重点在中老年妇女。中老年人应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并注意防止跌倒导致的骨折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 患病率
下载PDF
1998年与2002年医学生的康复意识比较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盘德 冯志刚 周惠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关键词 1998年 2002年 医学生 康复意识 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偏瘫患者强化上肢训练的价值及简易手功能评定箱的可信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盘德 马晓青 姚红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6期245-247,共3页
本研究目的是验证脑血管意外(CVA)患者发病3个月后手功能是否继续恢复及一种简易手功能评定箱(SHEF)的可信性。46例CVA患者,平均病程116.7±23.5天,同时用Fugl-Meyer法和SHEF法评定,采... 本研究目的是验证脑血管意外(CVA)患者发病3个月后手功能是否继续恢复及一种简易手功能评定箱(SHEF)的可信性。46例CVA患者,平均病程116.7±23.5天,同时用Fugl-Meyer法和SHEF法评定,采用强化上肢训练法治疗25.4±18.9次后,观察组(32例)有非常显著的改善(P<0.001),而对照组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也非常显著(P<0.001)。两种评定方法呈显著相关(r=0.962,P<0.001),得出回归方程为Y=0.666X-0.05。作者认为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患者们有康复价值。SHEF法是一种可信度高、定量化好的评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运动疗法 上肢训练 康复
下载PDF
骨盆骨折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盘德 范小艳 +1 位作者 张自茂 刘景辉 《中国康复》 2003年第3期179-179,共1页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后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 3例骨盆骨折患者早期行物理因子治疗 ,并配合主、被动运动。结果 :经过 2 5~ 111 2d的治疗 ,2 3例患者均获痊愈 ,平均住院时间稳定型骨折 2 5 1d ,不稳定型4 8 3d。结论 :康复治...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后康复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 3例骨盆骨折患者早期行物理因子治疗 ,并配合主、被动运动。结果 :经过 2 5~ 111 2d的治疗 ,2 3例患者均获痊愈 ,平均住院时间稳定型骨折 2 5 1d ,不稳定型4 8 3d。结论 :康复治疗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缩短卧床时间 ,减少住院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运动训练
下载PDF
矫形器和自助具在偏瘫上肢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盘德 《现代康复》 CSCD 2000年第4期500-502,共3页
对中风后偏瘫上肢应用矫形器和自助具进行了综述。根据上肢矫形器的功能 ,可将其分为4大类 :主要用于支持、制动和预防畸形的矫形器 ,矫正挛缩畸形的矫形器 ,主要用于减轻痉挛的夹板和用于恢复运动功能的动力性夹板 ,对常见的日常生活... 对中风后偏瘫上肢应用矫形器和自助具进行了综述。根据上肢矫形器的功能 ,可将其分为4大类 :主要用于支持、制动和预防畸形的矫形器 ,矫正挛缩畸形的矫形器 ,主要用于减轻痉挛的夹板和用于恢复运动功能的动力性夹板 ,对常见的日常生活自助具也作了简单介绍 ,介绍了应用矫形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矫形器 ,配合其他多种康复措施综合治疗 ,才能提高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矫形器 自助具 上肢 应用
下载PDF
脉冲短波疗法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盘德 胡庆祥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59-61,共3页
脉冲短波的临床应有已有40余年.一般认为,脉冲短波的生物学效应以“非热效应”或“微热效应”为主,故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急性炎症、急性损伤、机体内有金属异物的部位均可用脉冲短波治疗。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脉冲短波有消炎、消肿... 脉冲短波的临床应有已有40余年.一般认为,脉冲短波的生物学效应以“非热效应”或“微热效应”为主,故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急性炎症、急性损伤、机体内有金属异物的部位均可用脉冲短波治疗。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脉冲短波有消炎、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加速神经恢复等作用,但有些研究得出否定结论。对治疗存在不同意见,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短波疗法 生物物理学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处方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盘德 《糖尿病新世界》 2004年第3期38-39,共2页
指运动所消耗的热量。体重正常的患者,运动所消耗的热量应与摄入的热量保持平衡,但对肥胖和超重者,运动消耗的热量要大于摄入量,才可达到减肥目的。70岁以下、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的条件下,一日运动消耗在300千... 指运动所消耗的热量。体重正常的患者,运动所消耗的热量应与摄入的热量保持平衡,但对肥胖和超重者,运动消耗的热量要大于摄入量,才可达到减肥目的。70岁以下、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的条件下,一日运动消耗在300千卡左右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运动疗法 运动量 运动强度 运动持续时间
下载PDF
口腔内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舌功能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陈丽珊 周惠嫦 +4 位作者 张盘德 林楚克 梁鹏 关志勇 袁家健 《中国康复》 2023年第10期610-612,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内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口腔内假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口... 目的:探讨口腔内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和口腔内假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双相不对称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口腔内肌群,1周5次,共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舌压测定和吞咽时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振幅峰值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舌压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吞咽时颏下肌群的表面肌电振幅峰值较治疗前增加(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口腔内电刺激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舌压,改善其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内电刺激 舌功能 脑卒中 舌压 吞咽障碍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疗法的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盘德 《中华理疗杂志》 1999年第3期171-174,共4页
脊髓电刺激疗法(Spinalcordstimulation,SCS)是将电极植入椎管内,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治疗疾病的方法。受Melzack和Wal的闸门控制学说的启示,Shealy等发现对猫的脊髓后索给以50Hz... 脊髓电刺激疗法(Spinalcordstimulation,SCS)是将电极植入椎管内,以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治疗疾病的方法。受Melzack和Wal的闸门控制学说的启示,Shealy等发现对猫的脊髓后索给以50Hz方波电流刺激后,疼痛刺激被抑制,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疗法 SCS 镇痛机制
下载PDF
真空干扰电疗法的镇痛作用及疗效观察
17
作者 张盘德 王翠兰 王淑英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339-339,共1页
真空干扰电疗法的镇痛作用及疗效观察张盘德,王翠兰,王淑英珠江医院理疗科应用国产ZD-1型真空电干扰治疗仪治疗了各类患者200余例,效果满意。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做了痛阈和耐痛阈测定,现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1.痛阈和... 真空干扰电疗法的镇痛作用及疗效观察张盘德,王翠兰,王淑英珠江医院理疗科应用国产ZD-1型真空电干扰治疗仪治疗了各类患者200余例,效果满意。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做了痛阈和耐痛阈测定,现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1.痛阈和耐痛阈测定为健康成人20名(男女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真空干扰电疗法 止痛
下载PDF
面神经炎的强度-时间曲线分析
18
作者 张盘德 陈银海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40-41,共2页
面神经炎的强度-时间曲线分析张盘德,陈银海珠江医院理疗科过去对面神经炎的强度-时间曲线(S-D曲线)分析,只做口轮匝肌或下唇方肌检查。为探讨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三者间病情程度和电诊断变性程度的关系,我们对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的强度-时间曲线分析张盘德,陈银海珠江医院理疗科过去对面神经炎的强度-时间曲线(S-D曲线)分析,只做口轮匝肌或下唇方肌检查。为探讨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三者间病情程度和电诊断变性程度的关系,我们对面神经炎患者同时进行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炎 强度 时间 曲线
下载PDF
康复医学文献网上检索的途径和方法
19
作者 张盘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康复医学文献 文献检索 网上检索 MEOLINE检索
下载PDF
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0
20
作者 周惠嫦 张盘德 张薇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对延髓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延髓梗死和放射性脑病所致的延髓性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1)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22)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饮水试验和临床评定来评价疗效。结... 目的:探讨易化技术对延髓性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延髓梗死和放射性脑病所致的延髓性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1)接受吞咽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22)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饮水试验和临床评定来评价疗效。结果:吞咽训练前治疗组饮水试验评分5分12例、4分9例,即无正常及可疑,100%异常,治疗后4分1例、3分4例、2分10例、1分6例,即正常6例(28.6%),可疑10例(48.6%),异常5例(23.8%),吞咽功能好转非常显著(P<0.001)。对照组初次评分为5分12例、4分10例,即无正常及可疑,100%异常,常规治疗后5分7例,4分9例、3分5例、2分1例,即异常21例(95.5%),可疑1例,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比较P<0.001。临床评定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0.5%和40.9%(P<0.01),治疗组的吞咽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吞咽训练能显著提高延髓性麻痹患者的吞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性麻痹 易化技术 临床观察 吞咽障碍 常规药物治疗 吞咽训练 临床评定 饮水试验 吞咽能力 对照组 治疗组 治疗效果 延髓梗死 吞咽功能 差异显著 治疗后 异常 放射性 有效率 患者 接受 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