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里程碑──论“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礼恒 王希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111-115,共5页
本文依照历史主义的原则,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考察T 1901-1911年清政府主持领导的这场改革运动,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不变亦变,变亦变”,“不变则亡,变亦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带有进步色... 本文依照历史主义的原则,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实事求是地考察T 1901-1911年清政府主持领导的这场改革运动,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不变亦变,变亦变”,“不变则亡,变亦亡”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带有进步色彩的改革运动。它既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终点,又是中国新一阶段现代化运动的起点,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史上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癸卯学制”
下载PDF
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事业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礼恒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9-144,共6页
慈善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衡量社会文明进化的尺度。本文试结合上海城市社会的演进,探讨民国时期(1930年前)广泛存在于上海的慈善事业,以期拓展民国史的研究。一。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慈善事业 慈善团体 《申报》 自治运动 近代城市 上海城市 近代上海 近代中国社会 慈善机构
下载PDF
李鸿章主持朝鲜外交事务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礼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21-230,共10页
为了应对来自东西方列强的侵扰,维持宗藩体制的存在,确保东北地区的国防安全,1882年2月23日,清政府调整外交体制,委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北洋大臣,主持朝鲜外交事务。从此开始了李鸿章执掌清政府朝鲜外交事务长达23年之久的历史。
关键词 宗藩体制 李氏朝鲜王朝 礼部主客司
下载PDF
伍廷芳与中日长崎事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礼恒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4,共5页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它是列强矛盾斗争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两国相互敌对的结果,更是日本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结果。伍廷芳作为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参与了本次事件的处理,制定了灵活机动... 1886年8月发生的长崎事件是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它是列强矛盾斗争的结果,也是长期以来两国相互敌对的结果,更是日本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的结果。伍廷芳作为李鸿章的外交顾问,参与了本次事件的处理,制定了灵活机动的外交原则,指导了中日两国的外交谈判,为中国赢得甲午战争前惟一的一次对日外交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文岛事件 长崎事件 伍廷芳 李鸿章 伊藤博文
下载PDF
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礼恒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50-54,共5页
笔者认为,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执行了一条错误的对朝政策,从而加剧了其背清自立的离心倾向。由于中朝生隙,联盟解体,最终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一清政府对朝鲜内部事务的干预,是从1882年“壬午兵变”之后开始的。在此之前,中朝... 笔者认为,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执行了一条错误的对朝政策,从而加剧了其背清自立的离心倾向。由于中朝生隙,联盟解体,最终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一清政府对朝鲜内部事务的干预,是从1882年“壬午兵变”之后开始的。在此之前,中朝两国一直遵循历史上形成的宗藩关系,友善交往。1875年9月“江华岛事件”发生,日本在兴师朝鲜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政府 朝鲜问题 甲午战争 对朝政策 李鸿章 袁世凯 宗藩关系 西方列强 壬午兵变 朝鲜政府
下载PDF
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成功与失败——以洋务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礼恒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5-140,共6页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史上却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成功与失败向后世昭示出: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异常艰难中起步的;权威政治对落后国家的近代化运动起过...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首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它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史上却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它的成功与失败向后世昭示出: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异常艰难中起步的;权威政治对落后国家的近代化运动起过推进与阻滞的双重作用;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在被动中开始,在自觉中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总理衙门 天朝上国 近代化 权威政治
下载PDF
论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前的远东国际局势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礼恒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98-104,共7页
论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前的远东国际局势张礼恒巨文岛事件是19世纪80年代远东国际危机的焦点,当时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国家英、俄、德、美、日、中等纷纷介于其间。弄清事件的原委,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研究。一、事件的缘... 论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前的远东国际局势张礼恒巨文岛事件是19世纪80年代远东国际危机的焦点,当时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国家英、俄、德、美、日、中等纷纷介于其间。弄清事件的原委,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研究。一、事件的缘起巨文岛事件是英俄争霸的结果。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国 李鸿章 甲午战前 清政府 英国外交政策 日本政府 英国政府 西伯利亚铁路 国际局 “以夷制夷”
下载PDF
袁世凯与“朴定阳事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礼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8-225,共8页
袁世凯作为驻朝商务委员,在1887-1891年期间,秉承清政府的旨意,全力处理"朴定阳事件"及由此引起的中朝两国的外交纠纷。但随着对朝交涉的失利与对时局认识的深入,从1890年,袁世凯一改此前的强硬做法,用和缓的办法,对说的策略... 袁世凯作为驻朝商务委员,在1887-1891年期间,秉承清政府的旨意,全力处理"朴定阳事件"及由此引起的中朝两国的外交纠纷。但随着对朝交涉的失利与对时局认识的深入,从1890年,袁世凯一改此前的强硬做法,用和缓的办法,对说的策略,艰难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从而为中朝两国在"朴定阳事件"上的体面收场铺垫了基础。史实说明,史学界对袁世凯驻朝期间的评价并不客观、公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李熙 朴定阳事件
下载PDF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礼恒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5-48,共4页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张礼恒一、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台湾学者问世的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窦宗一的《李鸿章年(日)谱》、李守孔的《李鸿章传》、雷禄庆的《李鸿章年谱》和《李鸿章新传》(上、下).至于论文那就... 台湾学者的李鸿章研究张礼恒一、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台湾学者问世的较有影响的著作有:窦宗一的《李鸿章年(日)谱》、李守孔的《李鸿章传》、雷禄庆的《李鸿章年谱》和《李鸿章新传》(上、下).至于论文那就更多,从台湾出版的15集《李鸿章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台湾学者 洋务运动 商务思想 近代中国 传记资料 自强运动 以夷制夷 孙中山 中日甲午战争
下载PDF
李鸿章同意从朝鲜撤军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礼恒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1885年4月,李鸿章在中日天津谈判中同意从朝鲜撤兵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既有驻朝将士思乡心切、急欲回国的现实因素,又有基于"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前提下的对日妥协的考量,更有在"不沾不脱"原则下恪守宗藩体制的深层... 1885年4月,李鸿章在中日天津谈判中同意从朝鲜撤兵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既有驻朝将士思乡心切、急欲回国的现实因素,又有基于"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前提下的对日妥协的考量,更有在"不沾不脱"原则下恪守宗藩体制的深层次战略预期。可以说,前两者是撤兵的枝节因素,第三条则是撤兵的根本原委。遗憾的是,后世治史者没能洞察李鸿章的良苦用心,反而是沿着线性因果的思维方式,误取误读,痛加贬斥,将原本纵横交错、复杂多变的历史事实,弱化为一条线索清晰、答案明确的人为设计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沾不脱” 宗藩体制 中日 《天津条约》
下载PDF
盛宣怀人才思想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礼恒 《学海》 2002年第6期127-130,共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企业家盛宣怀 ,不仅曾就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诸问题提出了诸多主张 ,而且采取许多切实措施 ,培养、重用人才。他的完整的人才思想独具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其一生的辉煌。
关键词 人才思想 洋务运动 南洋公学 盛宣怀 人才培养 人才使用
下载PDF
“俄国威胁论”与日本明治初期的国家战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礼恒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3-168,F0003,共7页
"俄国威胁论"在日本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幕末起到明治初,"俄国威胁论"如同幽灵一般游荡在日本的上空,掌控着日本的思想,支配着日本的行动,甚至主导着日本国家的整体走向。在北方领土归属问题上,日本渲染"... "俄国威胁论"在日本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幕末起到明治初,"俄国威胁论"如同幽灵一般游荡在日本的上空,掌控着日本的思想,支配着日本的行动,甚至主导着日本国家的整体走向。在北方领土归属问题上,日本渲染"俄国威胁论"带有明确的内向性,是对来自俄国现实威胁的真实反映;在朝鲜问题上,日本渲染"俄国威胁论"则呈现出外向性特征,是对本国整体战略的遮掩,带有明显的欺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俄北方领土争端 俄国威胁论 征韩论
下载PDF
何启、胡礼垣民权思想探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礼恒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7-100,共4页
何启、胡礼垣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个特色鲜明、系统完备的社会改革方案,而民权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其政治改良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何启、胡礼垣民权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西... 何启、胡礼垣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个特色鲜明、系统完备的社会改革方案,而民权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其政治改良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何启、胡礼垣民权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则是何、胡二氏民权思想来源的主渠道。康有为曾自视为近代中国首倡民权思想的第一人,事实上,何启、胡礼垣才是中国民权思想的首倡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启 胡礼垣 民权思想
下载PDF
伍廷芳的中西文明观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礼恒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5-111,共7页
伍廷芳长期身处东西两种文化之中,对东西方文化优劣的认识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度与广度。历史进化论是其文明观的逻辑主线。科学性多于情绪性、开放性多于封闭性、兼容性多于排拒性是其文明观的基本特色。伍廷芳的文明观彰显了历史的... 伍廷芳长期身处东西两种文化之中,对东西方文化优劣的认识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度与广度。历史进化论是其文明观的逻辑主线。科学性多于情绪性、开放性多于封闭性、兼容性多于排拒性是其文明观的基本特色。伍廷芳的文明观彰显了历史的正当性与历史的合理性,为后世学者进行中西文明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廷芳 文明观 儒学 基督教
下载PDF
朝鲜人眼中的日本近代城市——以1881年“朝士视察团”的记录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礼恒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2-121,共10页
"朝士视察团"考察报告中有关城市社会生活的记载,浓缩了1868-1881年间,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脱亚入欧"和"文明开化"的基本国策,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生活方式等领域推行的... "朝士视察团"考察报告中有关城市社会生活的记载,浓缩了1868-1881年间,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脱亚入欧"和"文明开化"的基本国策,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生活方式等领域推行的近代化运动和业已取得的斐然成绩,全面展现了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之后发生的巨变。此期的日本城市既是日本近代化的产物,又是日本近代化的见证者、亲历者,它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佐证了日本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起步、迅跑。该考察报告,实际上是一篇日本近代化的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士视察团” 日本 明治维新 城市史
下载PDF
1892年后中朝关系由冷变暖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礼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3-253,共11页
朝鲜在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订后,就开始了挑战宗藩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艰难历程,先是依靠日本,继而援引俄国,后又依附美国,最终制造了危及中朝宗藩体制的"朴定阳案",致使中朝关系降到了历史的冰点。但终因"不... 朝鲜在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签订后,就开始了挑战宗藩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艰难历程,先是依靠日本,继而援引俄国,后又依附美国,最终制造了危及中朝宗藩体制的"朴定阳案",致使中朝关系降到了历史的冰点。但终因"不沾不脱"原则挤压了朝鲜争取自主活动的空间、美国口惠实不至的作为和严重的财政危机,自1892年起,中朝两国关系迅速回暖,重新进入了"蜜月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朴定阳案” “不沾不脱”原则 “巨文岛事件”
下载PDF
论清朝对朝鲜政策的转变及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礼恒 《韩国研究论丛》 2008年第1期299-319,共21页
从1644年定都北京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王朝的对朝鲜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644年(清顺治元年)至1882年(清光绪八年),此为第一阶段。固守朝贡体制的传统,对朝鲜的内政外交放任"向不过问",中朝... 从1644年定都北京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王朝的对朝鲜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644年(清顺治元年)至1882年(清光绪八年),此为第一阶段。固守朝贡体制的传统,对朝鲜的内政外交放任"向不过问",中朝两国维持着一种相对松散而又稳定的国家关系。1882年(清光绪八年)至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此为第二阶段。面对东西方列强的强大攻势,清王朝从维护传统起见,更为固守边疆安全考虑,逐渐改变传统习惯,对朝鲜的内政外交由过去的不干涉,变为渐趋严密的掌控。此期的中朝关系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宗藩关系。"天下观"的改变,新外交理念的孕生,儒家思想的自我调适,当是清朝对朝政策转变的三大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天朝上国 条约体制 国际公法
下载PDF
日本学界百余年来的德尼《清韩论》研究评述
18
作者 张礼恒 郭海燕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4期63-77,174,共16页
美国人德尼利用其担任朝鲜政府外交顾问之机,于19世纪80年代撰写了《清韩论》,首次从国际法的视角,诠释了中朝宗藩关系的特质,从法理上辨析、论证朝贡国与属国的不同,指陈朝鲜之于中国是属国而非藩属,强调属国自主,宣扬“清韩两国论”... 美国人德尼利用其担任朝鲜政府外交顾问之机,于19世纪80年代撰写了《清韩论》,首次从国际法的视角,诠释了中朝宗藩关系的特质,从法理上辨析、论证朝贡国与属国的不同,指陈朝鲜之于中国是属国而非藩属,强调属国自主,宣扬“清韩两国论”“清韩平等论”“朝鲜独立论”,揭批清朝中国干预朝鲜内政外交的无理性,肯定朝鲜追求独立自主的正当性。因其主张契合了当时日本侵朝政策的需要,故大受追捧,在日本出现了较为短暂的“德尼热”。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吞并韩国,德尼及《清韩论》研究在日本陷入低谷。直至21世纪初,德尼与《清韩论》再度成为日本学界的研究热点,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领域、史学观点等方面存在深化、商榷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尼 《清韩论》 袁世凯 冈本隆司
下载PDF
利益交葛下的东西方观念冲突——袁世凯、德尼关系论
19
作者 张礼恒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61,共10页
从1886年3月德尼入朝,到1891年1月德尼离朝,袁世凯与德尼的关系演化经历了总体尚可——渐行渐远——势同水火三个阶段。至于造成两人关系由热变冷、日渐恶化的原因,则是十分复杂的。在这中间,既有追逐权力的欲望,也有渴望金钱的私念,更... 从1886年3月德尼入朝,到1891年1月德尼离朝,袁世凯与德尼的关系演化经历了总体尚可——渐行渐远——势同水火三个阶段。至于造成两人关系由热变冷、日渐恶化的原因,则是十分复杂的。在这中间,既有追逐权力的欲望,也有渴望金钱的私念,更有观念上的分歧。而当这一切与19世纪80年代以后东亚世界的变动交织在一起时,袁、德之间的冲突自然也就在所难免。概而言之,袁、德之间的冲突,是利益交葛下的东西方观念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世凯 德尼 朴定阳事件 《清韩论》 追讨“欠薪”
下载PDF
《朝鲜策略》“结日本”问题辨析
20
作者 张礼恒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100,共7页
"结日本"是何如璋、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为朝鲜开具的救时良策,前承"亲中国",后续"联美国",达致"图自强",形成一个完整的外交构想。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在《朝鲜策略》的研究上成果颇丰,评... "结日本"是何如璋、黄遵宪在《朝鲜策略》中为朝鲜开具的救时良策,前承"亲中国",后续"联美国",达致"图自强",形成一个完整的外交构想。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在《朝鲜策略》的研究上成果颇丰,评价甚高,但对"结日本"问题的研究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事实上,《朝鲜策略》所提"结日本"问题,明显是与清政府此期的对朝政策相抵触的。这与何如璋、黄遵宪对朝策略的整体构想、清政府外交官选派机制的缺陷、总理衙门的权威性不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朝鲜策略》的历史地位必须重新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策略》 何如璋 黄遵宪 总理衙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