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央苏区时期的农民宣传动员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妍 张祖龑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1-86,共6页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场针对广大工农群众的文艺宣传鼓动运动,此次运动与当时苏区农民的思想政治状态密切相关。在革命根据地创建伊始以及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苏区农民群众就在政治认识、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了与...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场针对广大工农群众的文艺宣传鼓动运动,此次运动与当时苏区农民的思想政治状态密切相关。在革命根据地创建伊始以及在革命斗争的过程中,苏区农民群众就在政治认识、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方面表现出了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不兼容。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大对他们的宣传以调动其革命热情,而在诸多动员方式中,文艺宣传扮演了物质性激励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角色。尊重苏区民众的文化背景和水平,运用文艺宣传这种巧妙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艺术性和灵活性,这对于当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性考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苏区 农民 文艺宣传 策略探析
下载PDF
1931年前后蒋介石、顾维钧关系述论
2
作者 张祖龑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7-122,共6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顾维钧在外交政策方面形成了一定共识,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尽管两人因思想体系和政治目标截然不同,难免出现诸多分歧,但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顾维钧在外交政策方面形成了一定共识,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尽管两人因思想体系和政治目标截然不同,难免出现诸多分歧,但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这不仅体现了蒋、顾之间互相包容的微妙关系,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南京政府时期中国外交的特殊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1年 蒋介石 顾维钧 中国外交关系
下载PDF
1935—1939年中共在国统区的抗战动员
3
作者 孟亚云 张祖龑 《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 2015年第10期12-14,共3页
1935年,日本染指华北地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中共为实现"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呼号。舆论动员成为身处僻地的中共隔空影响国统区的最优选择。1935年至1939年,中共利用逐渐宽松的舆论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大众传媒,... 1935年,日本染指华北地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中共为实现"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而奔走呼号。舆论动员成为身处僻地的中共隔空影响国统区的最优选择。1935年至1939年,中共利用逐渐宽松的舆论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大众传媒,促成了巨大的抗日舆论洪流,不仅加速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且也极大促进了自身发展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动员 大众媒体 国统区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英谈判之政府高层歧见分析--以归还香港为中心
4
作者 张祖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3-245,共3页
1942年,中英新约谈判因归还香港九龙租界严重对立而陷入僵局。国民政府内部因应产生极大的分歧。主政谈判的宋子文、顾维钧唯恐谈判搁浅,首先向英国示弱,拟同意英方九龙租界与条约谈判无关的说法,进而向蒋介石提出"即便牺牲九龙,... 1942年,中英新约谈判因归还香港九龙租界严重对立而陷入僵局。国民政府内部因应产生极大的分歧。主政谈判的宋子文、顾维钧唯恐谈判搁浅,首先向英国示弱,拟同意英方九龙租界与条约谈判无关的说法,进而向蒋介石提出"即便牺牲九龙,也应签署中英新约"的主张和"二次礼物论",力劝蒋改变强硬立场作出让步。高层决策的歧见致使中英新约的签订不是理直气壮收回香港九龙租界,而是落得低声下气拱手让人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新约谈判 蒋介石 宋子文 顾维钧 香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