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栽培条件下大球盖菇的经济效益 被引量:24
1
作者 龚赛 赵淑芳 +3 位作者 聂阳 刘书程 张秀停 姜淑霞 《中国食用菌》 2016年第4期35-38,共4页
大球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是近年来在国内推广栽培的珍稀食用菌。2014年-2015年,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苗木栽培区,进行了大球盖菇大苗林地和春暖大棚栽培试验,对不同栽培场所、不同栽培时间、不同播种方式、不同... 大球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是近年来在国内推广栽培的珍稀食用菌。2014年-2015年,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苗木栽培区,进行了大球盖菇大苗林地和春暖大棚栽培试验,对不同栽培场所、不同栽培时间、不同播种方式、不同配方培养的菌种及不同配方栽培料等条件下大球盖菇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棚栽培大球盖菇产量高于林下栽培,但综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分析显示,林地栽培优于大棚栽培;11月份播种、采用双层播种方式、选用麦粒培养的菌种及以稻壳50%、玉米芯30%、木屑20%的栽培料,其产量及经济效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栽培条件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秀停 赵洋民 +2 位作者 王庆华 龚赛 姜淑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90-93,共4页
对板栗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castanea菌丝在马铃薯-板栗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8℃,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6;最适... 对板栗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O.castanea菌丝在马铃薯-板栗叶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8℃,最适温度为25℃,最适p H为6;最适宜碳源为甘露醇,氮源蛋白胨和牛肉浸膏能促进菌丝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hiognomonia CASTANEA 生物学特性 菌丝生长
下载PDF
Ophiognomonia castaneae协同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致病作用的研究
3
作者 马洪兵 刘国兴 +3 位作者 龚赛 张秀停 王庆华 姜淑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09-112,115,共5页
为明确板栗新病害褐缘叶枯病病原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Y1)与其共生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Y6)的关系,采用在发病不同时期组织分离、定期采样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对峙培养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 为明确板栗新病害褐缘叶枯病病原菌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Y1)与其共生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Y6)的关系,采用在发病不同时期组织分离、定期采样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对峙培养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病初期在褐缘叶枯病病健交界处只分离到Y1,随病斑扩展Y6的分离频率逐渐增加,发病后期Y6的分离频率略高于Y1;Y6的无性型和有性型子实体均生长在病斑上;离体叶片接种Y1易产生病斑,接种Y6很少产生病斑,两菌混合接种比单独接种产生的病斑症状明显且发病速度快,表现出Y1致病力强,Y6致病力弱,Y6具有协同Y1致病的作用;Y6和Y1的营养体表现出明显的完全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hiognomonia castaneae 板栗褐缘叶枯病 协同致病
下载PDF
林下栽培大球盖菇 丰产又增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秀停 《农村百事通》 2016年第16期18-19,共2页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增收模式,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环境优势,使林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态林业模式。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国际粮农组织向...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增收模式,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环境优势,使林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态林业模式。大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国际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品种之一。此外,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简单粗放,这使得它成为很多地区近几年来开发推广的特色食用菌之一。本期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优势及效益等方面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球盖菇 林下栽培 丰产 环境优势 生态林业 发展中国家 土地资源 资源共享
下载PDF
板栗褐缘叶枯病协同致病菌Ophiognomonia castaneae的生活史 被引量:1
5
作者 龚赛 张秀停 +3 位作者 聂阳 李超 王庆华 姜淑霞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8-1186,共9页
采用室外定点观察,子实体诱导及r DNA ITS、MS204、tef1-α3种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板栗褐缘叶枯病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的协同致病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年... 采用室外定点观察,子实体诱导及r DNA ITS、MS204、tef1-α3种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板栗褐缘叶枯病Phomopsis castaneae-mollissimae的协同致病菌板栗蛇孢日规壳Ophiognomonia castaneae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年7月下旬至8月初叶片发病初期很少分离到O.castaneae,随着病斑扩大该菌的分离频率逐渐增大,至发病后期其分离频率可高达78.5%,甚至可超过致病菌P.castaneae-mollissimae,10月下旬板栗落叶背面的病斑上开始形成O.castaneae的分生孢子盘,11月下旬开始形成O.castaneae的子囊壳原基,次年5、6月越冬落叶背面的病斑上长出子囊壳;带病斑的叶片经室内外诱导,0–25℃范围均可产生成熟子囊壳;湿度是决定子囊壳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强光照不利于子囊壳的产生;分离物的菌丝体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易产生分生孢子;将分离物分为两种交配型,相互交配后6个月所有处理均未长出该菌的有性型子实体。室外定点观察及r DNA ITS、MS204、tef1-α3种分子标记表明分离物和病斑上的子囊孢子及其萌发菌丝为O.castaneae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板栗褐缘叶枯病 板栗蛇孢日规壳 生活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