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35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血液学不良反应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娟 高松坤 +3 位作者 李珍 李梦娟 张类莉 宋永平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5年第8期479-482,共4页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IM治疗的435例CML慢性期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IM)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IM治疗的435例CML慢性期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分层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435例慢性期患者中361例(83.0%)血象正常,74例(17.0%)发生血液学不良反应.61例(14.0%)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Ⅲ、Ⅳ级9例(14.8%);60例(13.8%)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Ⅲ、Ⅳ级11例(18.3%);50例(11.5%)出现贫血,其中Ⅲ、Ⅳ级5例(10.0%);33例(7.6%)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血液学不良反应多发生于治疗后2~3周.对治疗前病程、脾脏大小、Sokal评分、是否使用干扰素、融合基因、染色体、是否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是否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Karnofsky评分9个因素组内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是否吸烟喝酒4个因素组内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如果IM治疗CML的初期发生Ⅰ、Ⅱ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可继续用药,若发生Ⅲ~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时需减量或停药,患者血象在治疗4~6周后趋于稳定.在IM治疗CML后期出现严重血液学不良反应时,需进行骨髓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检查,明确疾病分期,必要时可更换为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慢性 甲磺酸伊马替尼 血液学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