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居住用地空间配置决策支持模型研究--基于不同类型家庭居住选址偏好差异的量化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英杰 郑思齐 张索迪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115,148,共7页
以家庭的选址行为偏好规律分析为核心出发点,首先在北京市域1911个微观区块尺度上,以北京市2010年交通出行调查中的居民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离散选择模型方法量化了不同类型居民的选址偏好差异;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应用拓展,其... 以家庭的选址行为偏好规律分析为核心出发点,首先在北京市域1911个微观区块尺度上,以北京市2010年交通出行调查中的居民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离散选择模型方法量化了不同类型居民的选址偏好差异;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应用拓展,其一是城市整体居住用地的供需比较分析,度量了家庭偏好和真实用地供给情况的空间差异;其二是针对不同产权类型的保障性住房,通过比较自有住房家庭和租赁住房家庭的选址偏好差异,给出适宜供给公共租赁住房和自住型商品房的具体区位参考结果。研究发现,自有住房家庭更加注重生活品质,而租房家庭对公共交通便利性和就业可达性的偏好显著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选址 偏好分析 保障房选址 城市管理 城市规划
下载PDF
城市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置定量支持技术与集成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郑思齐 吴璟 +10 位作者 英杰 孙聪 卢华翔 王忠 刘洪玉 孙伟增 徐杨菲 张索迪 王璞 《建设科技》 2016年第7期50-51,共2页
一、立项背景 城市中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是否充足、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合理,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落实"实现居住空间宜居适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 一、立项背景 城市中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在数量上是否充足、在空间分布上是否合理,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落实"实现居住空间宜居适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大力倡导下,各城市近年来纷纷启动对住房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两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其作为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设施 居住用地 空间配置 新型城镇化 预测技术 人口总量 价格模型 选址模型 生活质量 支持系统
下载PDF
兼顾社会效益与土地机会成本的保障房选址评价方法——基于高低收入群体居住选址偏好差异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郑思齐 英杰 +2 位作者 张索迪 龙瀛 杜立群 《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11,共9页
保障性住房能够改善受保障对象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城市政府供给保障房用地也意味着损失较多的土地出让收入(较高的机会成本)。保障房的合理选址有赖于对上述社会效益和土地机会成本的理性权衡,这需要基于城市... 保障性住房能够改善受保障对象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城市政府供给保障房用地也意味着损失较多的土地出让收入(较高的机会成本)。保障房的合理选址有赖于对上述社会效益和土地机会成本的理性权衡,这需要基于城市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居民的居住选址偏好,寻找那些相对于中高收入居民而言,低收入居民更为偏好的区位,这样的区位意味着较高的社会效益和较低的机会成本。本文在北京市1911个微观区块尺度上,以2010年北京市城市居民家庭调查的大样本微观数据为基础,应用显示性偏好法(Hedonic模型)分析了两类群体的选址偏好差异,量化了他们对各个区块的综合支付意愿水平并进行比较,建立并计算了北京市内不同区位的保障房选址适宜性指数。本研究能够为保障房选址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有助于兼顾保障房社会效益和土地出让收入的财政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房选址 居住选址 显示性偏好法 HEDONIC模型 支付意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