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裂后反转期沉降中心迁移及其发育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朋 张翔阳 +1 位作者 祝安安 毛启曦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7年第1期27-41,共15页
松辽盆地经历了同裂陷和裂后演化阶段,尤其是在裂后坳陷期不仅形成了大型的陆相湖盆,同时还形成了以坳陷湖盆为中心的富生烃的巨型的油气系统。在新的、高品质2D、3D地震资料及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盆地动力学、构造地质学、... 松辽盆地经历了同裂陷和裂后演化阶段,尤其是在裂后坳陷期不仅形成了大型的陆相湖盆,同时还形成了以坳陷湖盆为中心的富生烃的巨型的油气系统。在新的、高品质2D、3D地震资料及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盆地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骨干大剖面的精细构造—地层解析,建立盆地的构造—地层格架。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沉降史回剥技术,揭示盆地裂后反转期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结合盆地构造和区域动力学分析,确定其发育机制,从而为松辽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选区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构造反转 构造演化 沉降中心
下载PDF
鄂西地区早三叠世大冶组蠕虫状灰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朋 周向辉 +2 位作者 李忠林 张翔阳 祝安安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4年第B04期31-34,共4页
蠕虫状灰岩是早三叠世一种典型的非单一沉积现象。对其研究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环境与生物复苏之间的关系。蠕虫状灰岩一般可分为颜色较暗的"蠕体"和颜色相对较浅的"基质"两部分。通过野外露头、镜下... 蠕虫状灰岩是早三叠世一种典型的非单一沉积现象。对其研究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环境与生物复苏之间的关系。蠕虫状灰岩一般可分为颜色较暗的"蠕体"和颜色相对较浅的"基质"两部分。通过野外露头、镜下观察及部分微量元素分析来探讨其形成机制与沉积环境,认为蠕虫状灰岩的形成受到生物大绝灭后微体—小型生物生长活动的强烈影响。其形成是沉积作用、生物扰动作用、机械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成因分析 蠕虫状灰岩 早三叠世 鄂西地区
下载PDF
鄂西恩施地区三叠纪嘉陵江组三段与二段局部沉积间断的识别及岩相古地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朋 张翔阳 +4 位作者 祝安安 袁永红 毛启曦 吴龙 李忠林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一般认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地层均为连续沉积。本次调查过程中,通过地层剖面、露头刻画等资料的研究对比分析,识别出局部区域嘉陵江组三段与二段(T1j3/T1j2)之间的沉积间断特征。在恩施地区,总体上表现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 一般认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地层均为连续沉积。本次调查过程中,通过地层剖面、露头刻画等资料的研究对比分析,识别出局部区域嘉陵江组三段与二段(T1j3/T1j2)之间的沉积间断特征。在恩施地区,总体上表现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的变化特征,对于恢复嘉陵江组沉积时期的古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间断 岩相古地理 嘉陵江组三段与二段
下载PDF
武当隆起西缘南华纪锰钴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预测
4
作者 汪国虎 张昌林 +5 位作者 周豹 杨成 范川 石先滨 秦志军 张翔阳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年第S02期33-38,共6页
武当隆起西缘广泛出露南华纪武当岩群、耀岭河组地层,为陆内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火山—碎屑岩沉积。耀岭河组出露范围分布有条带状的Co、Mn化探异常,并伴有锰(钴)矿床(点)。通过对南华纪地层的岩性组合及成岩年代、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 武当隆起西缘广泛出露南华纪武当岩群、耀岭河组地层,为陆内裂谷环境下形成的火山—碎屑岩沉积。耀岭河组出露范围分布有条带状的Co、Mn化探异常,并伴有锰(钴)矿床(点)。通过对南华纪地层的岩性组合及成岩年代、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矿产等特征分析,认为南华纪武当隆起西缘为裂谷环境,大塘坡期存在系列受裂谷控制的浅海—陆棚相滞留盆地,与湖北长阳—湖南—贵州—广西大塘坡式锰矿沉积环境类似,耀岭河组中的锰(钴)矿床(点)在华南大塘坡期成锰事件形成,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隆起西缘 南华纪 耀岭河组 锰(钴)矿 矿产地质 成矿预测
下载PDF
鄂西地区三叠纪嘉陵江组二段与三段局部平行不整合识别及沉积古地理研究
5
作者 李朋 张翔阳 +2 位作者 祝安安 周向辉 毛启曦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5年第3期138-147,共10页
研究区位于上扬子地块的中北缘,南秦岭造山带的南侧,西侧为米仓山断裂带与大巴山弧形断裂带,是北东向构造区与近东西向构造区的叠合位置,在构造分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构造运动在本区具有敏感的响应。前人在对本区的研究中认为晚二叠世... 研究区位于上扬子地块的中北缘,南秦岭造山带的南侧,西侧为米仓山断裂带与大巴山弧形断裂带,是北东向构造区与近东西向构造区的叠合位置,在构造分区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构造运动在本区具有敏感的响应。前人在对本区的研究中认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地层中均为整合接触。但在本次调查过程中,通过沉积地层、构造资料的研究对比分析,识别出了嘉陵江组二段与三段(T1-2j2/T1-2j3)之间的局部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代表区域内又一次差异升降运动。同时将印支运动在本区活动的时限由中晚三叠世向前推至早–中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组 平行不整合 差异升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