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即崇高——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对美的认识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胡森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15-20,共6页
作为千古奇文,《报任安书》是当之无愧的。鲁迅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以为《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是绝高的。而清代学者吴楚材评《报任安书》云:“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 作为千古奇文,《报任安书》是当之无愧的。鲁迅评《史记》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①以为《史记》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都是绝高的。而清代学者吴楚材评《报任安书》云:“此书反复曲折,首尾相续,叙事明白,豪气逼人。其感慨啸歌,大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文情至此极矣。”②又以为《报任安书》取得了与《离骚》同样高的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报任安书 离骚 史记 屈原 美学品格 史学成就 清代学者 艺术成就 文学成就
下载PDF
乏力的道德训诫——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
作者 张胡森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3-54,60,共3页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读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道德小说,试图说明文学作品的道德意义是极其有限的。
关键词 道德 生产力 商品交换 选择
下载PDF
心术动远 文情变深──谈谈高中教材《屈原列传》的写作艺术
3
作者 张胡森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31-33,37,共4页
本文评论的《屈原列传》,有如明清时期人金圣叹选编到《才子古文》一书中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艺术性之高 ,着实堪称旷世之作文范本。本文尝试从中心确立 ,材料选择 ,人物塑造 ,手法运用 ,结尾安排五个方面对它的写作特点进行... 本文评论的《屈原列传》,有如明清时期人金圣叹选编到《才子古文》一书中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艺术性之高 ,着实堪称旷世之作文范本。本文尝试从中心确立 ,材料选择 ,人物塑造 ,手法运用 ,结尾安排五个方面对它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 ,目的在于借此探求出一些切合实用而又特别的写作规律来 ,以供爱好传记文学的读者和作者们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教材 《屈原列传》 语文教学 人物塑造 写作手法 虚实 尾声 写作艺术 传记文学 主题
下载PDF
“风尚”乎,“做法”乎?——释“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
4
作者 张胡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2-64,共3页
《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道”二字,历来被解释为“从师的风尚”。寻找这个解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教社1963年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第63页的注释,笔者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似平可以改为“从师求学的做法”... 《师说》一文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道”二字,历来被解释为“从师的风尚”。寻找这个解释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人教社1963年出版的《古代散文选》中册第63页的注释,笔者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似平可以改为“从师求学的做法”,办即“道:方法,做法”。其理由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
原文传递
浅析“处所宾语”
5
作者 张胡森 《山西教育(管理版)》 1999年第12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处所宾语 功能特性 形容词活用 词义特点 动态助词 趋向动词 述宾关系 形式特征 关系意义 词形变化
原文传递
比喻和比拟的本质差别
6
作者 韩安平 张胡森 《山西教育(管理版)》 1994年第11期30-30,共1页
比喻和比拟的本质差别韩安平,张胡森比喻是什么?比拟是什么?二者的差异何在?修辞学著作作过明确的解答。然而,有时面对某个例子,却找不到足够的依据来作出合理的判别。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中有这样一句:“那瀑布从上面... 比喻和比拟的本质差别韩安平,张胡森比喻是什么?比拟是什么?二者的差异何在?修辞学著作作过明确的解答。然而,有时面对某个例子,却找不到足够的依据来作出合理的判别。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中有这样一句:“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差别 散文名篇 面冲 胡森 安平 修辞方法 关系判断 回延安 回过头 像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