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尺度重组”与“元治理”视角下我国都市圈治理模式的建构思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艺帅 黄建中 +2 位作者 王启轩 石佳宁 王靖馨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7,共9页
在我国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过程中,“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错位愈加明显,既往的“行政区经济”模式往往会造成区域协调的尺度断裂现象,难以满足新时代都市圈的治理要求,亟待从新的视角加以探讨。文章对我国都市圈的治理现状进行了剖析... 在我国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过程中,“行政区”与“经济区”的错位愈加明显,既往的“行政区经济”模式往往会造成区域协调的尺度断裂现象,难以满足新时代都市圈的治理要求,亟待从新的视角加以探讨。文章对我国都市圈的治理现状进行了剖析,认为当前都市圈治理存在治理主体单一、体制机制缺位、保障体系缺失等显著问题,并基于“尺度重组”与“元治理”都市圈跨域治理的理论视角,结合对大都市圈治理的国际经验梳理,提出事权维度的“尺度重组”及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是都市圈等跨域治理的关键所在,进而提出明确政府作为都市圈“元治理者”的角色定位、构建“一主多元”的都市圈“元治理”体系、完善都市圈“元治理”的组织平台架构等适宜我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的“元治理”建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尺度重组 元治理 国际经验 建构思路
下载PDF
我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2
作者 张艺帅 王剑 潘鑫 《城乡规划》 2023年第5期9-19,共11页
现代化都市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准确评价各个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国家及各地区发展的战略意图,文章首先选取都市圈发展硬实力、都市圈发展软实力、中心城市竞争力、都市圈一体化程度、都市圈... 现代化都市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准确评价各个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国家及各地区发展的战略意图,文章首先选取都市圈发展硬实力、都市圈发展软实力、中心城市竞争力、都市圈一体化程度、都市圈发展均衡度5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然后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囊括20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及专家咨询法对各级指标进行赋权;最后,对全国若干重要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并分维度开展评价解读。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各都市圈间的综合竞争力呈现梯度性、差异性、地域性的分布特征,且各发展阶段的都市圈存在不同维度的短板。评价结果较好地验证了指标体系建构的合理性,并展示出未来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竞争力 指标体系 多源数据 综合评价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创新与一体化发展关联性研究——演进格局与发展导向探讨
3
作者 王启轩 肖宏伟 张艺帅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3,共9页
在辨析区域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在2009—2018年的属性数据与关联数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长三角各市的创新能力与一体化发展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探讨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的... 在辨析区域创新与区域一体化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在2009—2018年的属性数据与关联数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测度长三角各市的创新能力与一体化发展水平;并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探讨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进特征。总括而言,研究时段内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趋势较好,但各市创新能力仍偏低,致使区域内创新和一体化耦合协调程度相对较低;空间格局演化方面,长三角各市创新能力和一体化参与度的耦合度变化较大,而耦合协调状态呈现出长三角核心地区较高、安徽省边缘城市较低的状态,总体上是在核心城市上海和各中心城市引领下向着区域协调均衡的格局演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投入合理配置、创新产出高效共享、创新环境协同优化等建议,以期对长三角区域创新和一体化协调发展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发展 区域一体化 演进格局 耦合协调模型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面向新时代的城市体系发展研究及其规划启示——基于“网络关联”与“地域邻近”的视角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艺帅 赵民 程遥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0,共12页
对我国城市体系的正确认识是新时代科学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之一。在对城市体系相关研究概述的基础上,阐释"网络关联"与"地域邻近"在城市体系发育过程中的双重机理和依存关系;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关联、结构洞... 对我国城市体系的正确认识是新时代科学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之一。在对城市体系相关研究概述的基础上,阐释"网络关联"与"地域邻近"在城市体系发育过程中的双重机理和依存关系;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关联、结构洞、邻近加权网络关联等指标算法,构建起"网络关联"与"地域邻近"两种视角下的城市网络模型。然后以新的网络模型对我国城市体系演进趋势及发育特征做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体系的多等级、多层级以及网络化共存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日趋成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强化;同时,城市—区域的地域差异化特征也已较为凸显。最后探讨本研究发现对新时代规划工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网络关联 地域邻近 范式认知 规划思考
下载PDF
东北地区及其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网络关联研究——基于企业联系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艺帅 赵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1-53,共13页
首先借鉴“流动空间”理论,从基于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关联度这一视角展开研究,以图揭示东北地区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态势;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城市网络呈现不均衡、碎片化及多个“中心-外围”的发展态势。然后将研究拓展至与东... 首先借鉴“流动空间”理论,从基于企业联系的城市网络关联度这一视角展开研究,以图揭示东北地区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特征和演化态势;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城市网络呈现不均衡、碎片化及多个“中心-外围”的发展态势。然后将研究拓展至与东北相邻的“京津冀”地区,以解读东北中心城市与京津冀中心城市之间的网络关联问题;通过测度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的联系,发现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与北京等特大城市的企业关联度明显强于其区域内部中心城市之间的企业关联度;据此提出,东北地区与京津冀正在融合为一个整体。基于此认知,本文最后探讨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京津冀地区 流动空间 城市网络 区域协调
下载PDF
我国都市圈的概念辨析及发展应用议题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艺帅 王启轩 胡刚钰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7-44,共8页
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对于我国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首先回顾了西方大都市区/都市圈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探索历程,明确其在西方语境下的概念内涵;其次对我国的研究及实践历程进行简要综述,并基于中外差异探讨... 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对于我国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决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首先回顾了西方大都市区/都市圈的理论渊源和实践探索历程,明确其在西方语境下的概念内涵;其次对我国的研究及实践历程进行简要综述,并基于中外差异探讨我国都市圈的空间组织逻辑及概念内涵界定;最后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语境下,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若干应用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概念辨析 中外差异 内涵界定 规划应用
下载PDF
“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空间结构时空演化研究——基于人口流动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艺帅 《上海城市管理》 2017年第6期72-81,共10页
"东北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在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时空演化进行解读与再审视。从人口流动视角出发,首先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对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利用第... "东北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在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振兴"以来东北地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时空演化进行解读与再审视。从人口流动视角出发,首先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对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利用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及2014年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等传统数据对东北地区区域内部及跨区域的人口流动特征进行描述;然后利用百度迁徙网络开源数据对东北地区区域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特征进行进一步解读;进而结合地区分阶段的经济发展、城市扩张等方面进行耦合性分析,探讨人口流动与地区发展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人口流动 地区发展 “互动”解释
下载PDF
中国西部区域性城市群的城市网络特征及空间格局探究--以兰西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启轩 张艺帅 +1 位作者 肖宏伟 张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4期92-100,共9页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建设区域性城市群。运用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的城市网络方法,从客流、货流和信息流三个角度分析兰西城市群的...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兰西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建设区域性城市群。运用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的城市网络方法,从客流、货流和信息流三个角度分析兰西城市群的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结合统计数据与"规划"相关要求,探讨兰西城市群的区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三个角度的城市网络特征分析均表明,兰西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以兰州、西宁为主、副中心,东强西弱的格局,其城市网络还处于初期构建阶段,"规划"现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兰西地区向成熟"城市群"迈进。构建兰西城市群空间格局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的自然条件,正确把握其战略定位,高度重视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近期应重点发展兰州—白银都市圈和西宁—海东都市圈,注重次级节点城市的培育,逐步形成兰西城市群网络化格局,以确保其在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城市网络 空间格局 兰西城市群
下载PDF
广东省域城市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再解读——基于“流动空间”视角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启轩 张艺帅 《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4期84-90,共7页
城市研究学者的城市区域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从注重物质实体的“场所空间”向基于要素流动的“流动空间”的转变。运用第3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广东企业数据及“总部—分支”关系模型,通过城市网络方法辨析广东省域空间结构,包括网络特征、... 城市研究学者的城市区域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从注重物质实体的“场所空间”向基于要素流动的“流动空间”的转变。运用第3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广东企业数据及“总部—分支”关系模型,通过城市网络方法辨析广东省域空间结构,包括网络特征、关联方向分析等。主要结论如下:广东省域的城市网络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网络化与中心地特征共存,亟需进一步加强外围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城市的经济联系;省内各城市在区域内兼有对上级城市的“承接”和对下级城市的“辐射”作用,外围地区城市需要认清自身在区域网络中的定位,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最后讨论了研究的规划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流动空间 广东省 企业关联 空间结构
下载PDF
城际客流视角的多尺度城市体系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基于广州市四大铁路枢纽的探讨
10
作者 王启轩 张艺帅 赵民 《中国西部》 2022年第3期1-15,共15页
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高速铁路建设日益完善,铁路站点等综合性交通枢纽在多尺度城市体系的组织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我国华南铁路枢纽城市——广州市为例,运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通过广州市四大铁路客运枢纽的客流来源地、目的地... 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高速铁路建设日益完善,铁路站点等综合性交通枢纽在多尺度城市体系的组织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我国华南铁路枢纽城市——广州市为例,运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通过广州市四大铁路客运枢纽的客流来源地、目的地,比较各铁路枢纽组织城际客流的整体空间特征,并从广东省域、广佛都市区、1km级网格三个层级探究城际客流影响下的城市体系关联结构。研究发现:广州市四大铁路站点已形成了主次搭配、辐射区各异的整体格局,但在承担城市门户和区域枢纽功能方面存在着结构性差异。从宏观层面看,区域级客运枢纽对省域城市体系建构起到了重要的链接作用;从中观层面看,各区县城际客流的出发、抵达站点存在“属地化”及“非对称”特性,铁路枢纽俨然已成为广佛都市区功能交互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微观层面看,广州市空铁联运体系已具一定规模和特色,而四大铁路枢纽的优势服务范围则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其中广州站和广州南站具有显著的跨市服务功能。文章对有效引导多层级城市体系完善和促进城市内各类交通枢纽协同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枢纽 空间关联 跨城客流 城市体系 广州
下载PDF
出口巴基斯坦G60—PAK/G60A—PAK型油罐车的研制
11
作者 王江慧 陈小花 +5 位作者 李彦青 刘文斌 程平 杨文林 孟云 张艺帅 《铁道车辆》 2016年第4期28-29,41,共3页
介绍了出口巴基斯坦G60—PAK/G60A—PAK型油罐车的主要技术参数、结构、计算和试验情况等。
关键词 油罐车 技术参数 结构 试验
下载PDF
“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双重视角的“大湾区”发展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12
作者 张艺帅 赵民 +2 位作者 王启轩 Cheng Yao Liu Jinx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CSCD 2020年第2期35-45,共11页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built-up areas,as well as the sub-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connectivity and the functional division,of core citie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built-up areas,as well as the sub-structure of the network connectivity and the functional division,of core citi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region from the dual perspectives of "space of places" and "space of flows." It does so by using data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and industrial census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to establish an urban connectivity network based on the headquarter-branch data of enterprises.It also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within and outside of the Bay Area in Guangdong Province.The research shows that,firstly,since the new century,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y Area has become more obvious for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region,as it has developed in a highly-concentrated way around the Bay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Secondly,Guangdong,Shenzhen,Hong Kong,and Macao exhibited a more obvious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and their function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Thirdly,a regional hub of "two sectors"–linking outside to the world city network and driving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nterland has been formed.Finally,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implications of the Bay Area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pace of places space of flows planning implication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