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测定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苍林 周红宁 +1 位作者 王剑 刘慧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2009年9~12月在中缅边境的缅甸拉咱市采集了51份恶性疟血样,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敏感性测定结果有效...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敏感性的变化。方法 2009年9~12月在中缅边境的缅甸拉咱市采集了51份恶性疟血样,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敏感性测定结果有效的42份血样中、其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和咯萘啶的抗性率分别为95.2%、7.1%和54.8%,半数抑制量(ID_(50))分别为320.5、128.2和96.0 nmol/L。在抗咯萘啶的23份血样中,对氯喹和哌喹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91.3%(21/23)和13.0%(3/23);抗氯喹的40份血样中,对哌喹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7.5%(3/40)和52.5%(21/40);抗哌喹的3份血样中,对氯喹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均为100%。结论在缅甸拉咱市调查点流行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已普遍产生抗性,约半数对咯萘啶具有抗性,多数对哌喹则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敏感性 体外微量测定 氯喹 哌喹 咯萘啶
下载PDF
云南省抗疟疾药物质量监测分析
2
作者 张苍林 张再兴 +5 位作者 杨亚明 郭晓芳 杨丽香 李斌 刘江云 陈诗梅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4-315,共2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抗疟疾药物的质量情况,为抗疟疾药的使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在勐腊县和瑞丽市2个监测点,用德国微型实验室检测技术(GPHF)对样品初筛,进行物理检测、样品裂解及薄层层析(TLC);将初筛过的样品(按送检比例)送国家药物... 目的了解云南省抗疟疾药物的质量情况,为抗疟疾药的使用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在勐腊县和瑞丽市2个监测点,用德国微型实验室检测技术(GPHF)对样品初筛,进行物理检测、样品裂解及薄层层析(TLC);将初筛过的样品(按送检比例)送国家药物质量控制实验室进行确认实验,内容包括视觉检查、活性成分检测等。结果2个监测点收集到6种抗疟疾药共128个样品,其中勐腊59个,瑞丽69个。在初筛过程中检测出4个可疑样品和3个不合格样品,合格率为94.5%、可疑率为3.1%,不合格率为2.3%。30个样品送往食品药品监督局进行确认实验,其中的7个样品没有通过确认实验,确认实验合格率为76.7%。结论云南部分抗疟疾药物存在质量不合格现象,需要对云南省抗疟疾药物质量持续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疟疾药 质量监测 湄公河流域
下载PDF
3种方法检测粪便中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结果比较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慧 孙晓东 +8 位作者 聂仁华 邓艳 沈旭 Sophia Manue 郭晓芳 李春富 杨亚明 李崇珍 张苍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679-680,689,共3页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醛醚沉淀法及ELISA 3种方法检测粪便中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优缺点。方法采集受检者粪便标本278份.分别采用3种方法进行阿米巴原虫感染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3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准确率、敏感性...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醛醚沉淀法及ELISA 3种方法检测粪便中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优缺点。方法采集受检者粪便标本278份.分别采用3种方法进行阿米巴原虫感染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3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及费用。结果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醛醚沉淀法和ELISA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71%、10.79%和12.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标本经PCR确证,3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48.71%、51.11%和7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费用低(1元/份),耗时少(0.1 h~0.2 h)。结论粪便溶组织内阿米巴检测推荐使用ELISA法,其次是醛醚沉淀法,如果用生理盐水涂片法,至少要重复检测3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组织内阿米巴 醛醚沉淀法 ELISA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下载PDF
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云南省恶性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晓东 张再兴 +9 位作者 刘德全 黄国珍 邓艳 张苍林 王声亮 李红斌 黄梅 蒋迎春 赵来发 肖育江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211-212,共2页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对云南省恶性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云南边境抗药性恶性疟流行区选择恶性疟患者69例,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2d 4次疗法治疗并追踪观察28d。结果治愈率为100%,平均退热时间(34.99±16.51)h;平均无性体原虫...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对云南省恶性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云南边境抗药性恶性疟流行区选择恶性疟患者69例,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2d 4次疗法治疗并追踪观察28d。结果治愈率为100%,平均退热时间(34.99±16.51)h;平均无性体原虫转阴时间(33.14±11.91)h;配子体转阴率为95.46%,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氢青蒿素哌喹片2d 4次疗法治疗云南恶性疟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疗程短、服药依从性高、配子体转阴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哌喹片 2d 4次疗法 恶性疟 云南省
下载PDF
云南部分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调查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丕玉 吴超 张苍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933-1934,共2页
目的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云南的分布情况。方法人工诱捕成蚊调查、CDC诱蚊灯诱捕成蚊以及在各种孳生地进行幼虫调查等3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人工诱捕蚊虫成蚊4属17种764只,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535只,占70... 目的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云南的分布情况。方法人工诱捕成蚊调查、CDC诱蚊灯诱捕成蚊以及在各种孳生地进行幼虫调查等3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人工诱捕蚊虫成蚊4属17种764只,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535只,占70·03%、埃及伊蚊108只情况;幼虫调查中捕获蚊虫4属20种1218只,白纹伊蚊451只,构成比占37·28%;CDC诱蚊灯诱捕成蚊捕获蚊虫3属18种1022只,未捕到伊蚊。结论结果显示云南蚊虫种类繁多,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在云南分布较广,埃及伊蚊呈局部分布,危险因素大量存在,一旦条件适合,可能引起登革热疾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媒介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调查 云南
下载PDF
溶组织内阿米巴ELISA试剂盒在阿米巴病调查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孙晓东 Sophia Manue +7 位作者 张晓阳 刘惠 邓艳 杨亚明 汪丽波 李春富 郭晓芳 张苍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11期1931-1932,共2页
目的了解景洪市爱尼族人群阿米巴病流行情况,为阿米巴病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并评价ELISA试剂盒在阿米巴病调查应用的效果。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爱尼族村寨,逐户收集新鲜粪便标本,用观察法、碘液涂片镜检法和TECHLAB第二代溶组织内阿米巴E... 目的了解景洪市爱尼族人群阿米巴病流行情况,为阿米巴病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并评价ELISA试剂盒在阿米巴病调查应用的效果。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爱尼族村寨,逐户收集新鲜粪便标本,用观察法、碘液涂片镜检法和TECHLAB第二代溶组织内阿米巴ELISA试剂盒对照检测粪便标本溶内阿米巴。结果镜检278例,E·h/E·d感染为9·71%;ELISA检测366例,E·h感染率为9·29%;镜检和ELISA共同阳性15例,占镜检阳性的55·56%;粪便观察和ELISA检测结果诊断5例为肠阿米巴病,发病率为1·37%,E·h致病率为14·71%。结论景洪爱尼族阿米巴病流行严重,应加强阿米巴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巴病 爱尼族 溶组织内阿米巴/迪斯帕内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 TECHLAB第二代溶组织内阿米巴EUSA试剂盒
下载PDF
用捕获-再捕获方法调查龙陵县疟疾漏报情况的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邓艳 张再兴 +3 位作者 孙晓东 张苍林 阎永发 杨富贤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99-300,共2页
目的分析疟疾漏报现状,掌握云南省龙陵县疟疾发病实际情况。方法采取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法,抽取镇安、木城、腊勐3个乡9个行政村,逐户调查村民疟史情况。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MR)估计疟疾实际发病数和漏报率。结果镇安、木城和腊勐3... 目的分析疟疾漏报现状,掌握云南省龙陵县疟疾发病实际情况。方法采取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法,抽取镇安、木城、腊勐3个乡9个行政村,逐户调查村民疟史情况。采用捕获-再捕获方法(CMR)估计疟疾实际发病数和漏报率。结果镇安、木城和腊勐3乡2002年疟疾疫情报告发病人数74例;随访2 880人,有疟史27例,疫情上报8例。估计全县疟疾发病数为177例,疫情漏报率为95.48%。结论龙陵县疟疾疫情漏报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捕获-再捕获方法 漏报率
下载PDF
云南微小按蚊饲养观察及其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初步观察
8
作者 李文娟 张苍林 +3 位作者 杨亚明 周红宁 李振伦 黄复生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208-211,共4页
为了建立实验室云南微小按蚊饲养品系,以观察该蚊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采用常规人工方法饲养微小按蚊和直接叮咬吸血法进行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观察.实验表明微小按蚊在室温26~28℃、相对湿度60%~75%、水温23... 为了建立实验室云南微小按蚊饲养品系,以观察该蚊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采用常规人工方法饲养微小按蚊和直接叮咬吸血法进行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观察.实验表明微小按蚊在室温26~28℃、相对湿度60%~75%、水温23~25℃,每日光照12 h的实验室条件下,其孵化率、化蛹率、羽化率分别为83.1%、78.2%、92.6%,并观察10批次微小按蚊,他们间的孵化率、化蛹率及羽化率无统计学差异;人工感染6例间日疟患者中,3例感染者微小按蚊蚊胃卵囊阳性,它们的卵囊感染率分别为61.6%、87.5%和100.0%.结果表明云南微小按蚊饲养条件在26~28℃、相对湿度60%~75%、水温23~25℃下生长发育较好,同时,该蚊对间日疟原虫仍然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按蚊 实验室品系 人工感染 间日疟原虫
下载PDF
云南省输入性间日疟原虫多药抗性蛋白1基因突变多态性分析
9
作者 丁红芸 董莹 +5 位作者 徐艳春 邓艳 刘言 吴静 陈梦妮 张苍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4-411,共8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输入性间日疟原虫的多药抗性蛋白1基因(Pvmdr1)突变多态性。方法对云南省2020年和2021年诊断为间日疟原虫感染的病例血样进行Pvmdr1全基因扩增及测序,以间日疟原虫Sal‑Ⅰ分离株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09915.1)为模板设... 目的分析云南省输入性间日疟原虫的多药抗性蛋白1基因(Pvmdr1)突变多态性。方法对云南省2020年和2021年诊断为间日疟原虫感染的病例血样进行Pvmdr1全基因扩增及测序,以间日疟原虫Sal‑Ⅰ分离株的序列(GenBank登录号:NC_009915.1)为模板设计PCR反应引物,用MEGA 5.04软件与编码区参比序列(GenBank登录号:XM_001613678.1)进行比对,用DnaSP 6.11.01软件分析单倍型和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及其突变类型,并计算核酸多样性指数π、单倍型期望杂合度(He)等,用Network 10.0软件构建中介网络进化图。结果共收集276份输入性间日疟患者血样,其中自缅甸感染病例占99.3%(274/276),自非洲、巴基斯坦感染各占0.4%(1/276)。259份血样扩增获得4392 bp的Pvmdr1全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的登录号为OP559204~OP559462。259条DNA序列π、Ka/Ks比值分别为0.00076和3.6006,共检出22个SNP,包括13个非同义突变和9个同义突变。仅c.4074C>T位点突变在2020、2021年的检出率[15.0%(21/140)、5.9%(7/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6,P<0.05)。次等位位点为c.1587A>G(97.9%,253/259),新检出SNP包括c.2499G>T(2.3%,6/259)、c.3358C>T(0.4%,1/259)、c.3832C>T(0.4%,1/259)。c.3064C>T、c.4065A>G、c.3358C>T和c.3832C>T突变位点仅在2021年的患者血样中检出,其中前2个SNP从非洲感染的分离株中检出,后2个SNP从缅甸感染的分离株中检出。259条Pvmdr1完整编码区与参比序列(单倍型Hap_1)比对,识别出26种单倍型(Hap_2~Hap_27),均为参比序列(单倍型Hap_1)的突变型,He为0.8907。其中,Hap_8的检出率最高(18.5%,48/259),非洲感染分离株中仅检出Hap_19。2020、2021年的患者血样中检出的单倍型种类分别有15和22种,当年独有的单倍型分别为4和10种。Hap_10在2020、2021年患者血样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5.0%(21/140)和3.4%(4/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64,P<0.05)。不同单倍型的多重突变识别结果显示,4重、5重、6重、7重、9重、10重突变在26种单倍型中的占比分别为0.4%(1/26)、19.2%(5/26)、38.5%(10/26)、30.8%(8/26)、0.4%(1/26)、0.4%(1/26)。中介网络图显示,26种单倍型以单倍型Hap_1为起始,经4重突变(Hap_24),向5重、6重、7重、9重和10重突变逐级进化并远离起始点。结论云南省输入性间日原虫Pvmdr1基因突变存在高度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多药抗性蛋白1 突变 云南省
原文传递
2015年中缅边境盈江县疟疾疫点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苍林 郭祥瑞 +13 位作者 杨锐 杨亚明 杨中华 郑宇婷 吴超 李仕刚 蔺应学 余国翠 闫润仙 段凯霞 周子悠 田鹏 周耀武 周红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0-434,455,共5页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盈江县疟疾疫点处置情况并分析该县疟疾流行态势,为云南省边境地区消除疟疾提供防治对策与与措施依据。方法2015年6-7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和铜壁关乡选择有疟疾本地感染病例或输入性病例的4个自然村(那邦镇景颇...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盈江县疟疾疫点处置情况并分析该县疟疾流行态势,为云南省边境地区消除疟疾提供防治对策与与措施依据。方法2015年6-7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和铜壁关乡选择有疟疾本地感染病例或输入性病例的4个自然村(那邦镇景颇寨、傈僳寨和街马村,铜壁关南开山)进行调查。采集调查对象外周血,用疟疾快速诊断卡(RDT)进行检测,采用巢式PCR(nested-PCR)进行复核。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对那邦镇患者较集中的景颇寨、傈僳寨和街马村,以及缅甸拉咱市勐相样进行捕蚊;同时用通宵人诱法在有本地感染病例的那邦镇景颇寨和傈僳寨进行捕蚊,对所捕获的部分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用巢式PCR检测其疟原虫子孢子感染情况。结果在盈江县那邦镇和铜壁关乡以11例疟疾病例为线索共采集194人血样,现场RDT检测均为疟原虫阴性,但巢式PCR检测2份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阳性,均来自以本地感染病例为线索的景颇寨和傈僳寨调查点。共捕获蚊虫2 374只,分属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和阿蚊属的22个种。库蚊属为当地优势属;其次是按蚊属,占11.33%(269/2 374)。微小按蚊是按蚊属的优势种群,占该属的49.07%(132/269),其次是中华按蚊4.09%(11/269)、多斑按蚊2.23%(6/269)和吉甫按蚊0.74%(2/269)等。景颇寨和傈僳寨户内蚊虫平均叮人率分别为5.78只/(人·h)和3.20只/(人·h),傈僳寨户外蚊虫平均叮人率为2.30只/(人·h)。巢式PCR检测微小按蚊14只,均为疟原虫子孢子阴性。结论云南省盈江县边境地区存在疟原虫无症状带虫者;存在主要传播媒介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吉甫按蚊和多斑按蚊,且微小按蚊为按蚊属的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主动病例侦查 巢式PCR 中缅边境地区
原文传递
云南省边境地区疟原虫18S rRNA基因种类鉴定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苍林 周红宁 +4 位作者 聂仁华 刘慧 王剑 李春富 杨亚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0-226,共7页
目的使用基于18S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对云南省边境地区镜检为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患者血样进行鉴定,分析该地区疟原虫18S rRNA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方法 2004-2011年在云南省边境地区西双版纳勐腊、保山腾冲和德宏盈江,及缅甸那威、南... 目的使用基于18S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对云南省边境地区镜检为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患者血样进行鉴定,分析该地区疟原虫18S rRNA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异。方法 2004-2011年在云南省边境地区西双版纳勐腊、保山腾冲和德宏盈江,及缅甸那威、南卡江、芒东和拉咱等7个县(市)收集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或间日疟原虫的全血或滤纸血样品。采用基于18S rRNA基因的巢式PCR方法对所有血样进行鉴定,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所获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应用MEGA 6.06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475份镜检为恶性疟原虫(256份)和间日疟原虫(219份)感染的血样中,经18S rRNA基因检测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有242例,间日疟原虫感染176例和混合感染57例。镜检法和巢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的血样占81.7%(388/475)。两法检测不一致的血样发生频率与其原虫密度显著相关(Spearman’s r=-0.408,P<0.05)。多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共计得到11条、10条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18S rRNA基因同源序列,变异位点分别占2.9%(6/205)和22.5%(27/120)。所获恶性疟原虫18S rRNA基因序列与来自喀麦隆(Gen Bank登录号KC428742)等基因序列聚在一个大的分支,与来自荷兰和巴西的3个恶性疟原虫S型18S rRN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U36465、U36466和U36467)的亲缘关系较远。所获间日疟原虫序列与来自泰国的间日疟原虫A型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U r RNA)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U07367)等聚在一支,与来自泰国的间日疟原虫C型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U07368)等参考序列亲缘关系较远。结论镜检为单一感染的血样中,巢式PCR检出57例混合感染。云南省边境地区7个县(市)疟原虫18S rRNA基因序列之间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18S RRNA基因 巢式PCR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等位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苍林 杨亚明 潘卫庆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376,共4页
疟疾是全球5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以恶性疟的危害更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与其入侵有关,是疟疾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等位基因分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恶性疟裂殖子表面蛋白1,2等位基因研究进展... 疟疾是全球5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以恶性疟的危害更大。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与其入侵有关,是疟疾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等位基因分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恶性疟裂殖子表面蛋白1,2等位基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疟 裂殖子表面蛋白 等位基因 综述
原文传递
云南省西南地区福寿螺COⅠ基因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苍林 保雪莹 +4 位作者 彭佳 字金荣 冉甄 卢娜 杨亚明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5-80,86,共7页
目的为了解云南省西南地区福寿螺的种群结构,对当地福寿螺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 COⅠ)基因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方法2016年11月18日至2017年5月8日,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和勐腊县、普... 目的为了解云南省西南地区福寿螺的种群结构,对当地福寿螺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 COⅠ)基因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方法2016年11月18日至2017年5月8日,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和勐腊县、普洱市思茅区和西盟县、临沧市耿马县及德宏州瑞丽市6个调查点采集福寿螺,进行形态学观察。提取福寿螺基因组DNA, PCR扩增COⅠ基因,对将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采用MEGA 6.06软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计算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共采集福寿螺200只,无法通过形态学鉴定进行种类区分。PCR扩增获得129条COⅠ基因序列(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123条,孤岛福寿螺P. insularum 6条),经多序列比对排齐后长度为621 bp,存在7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 76个简约信息位点,无单一变异、插入和缺失位点、无碱基转换和颠换, A、 G、 T、 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1%、 20.5%、 39.8%和16.7%;编码的207个氨基酸残基中,保守氨基酸有203个(占98.1%)。COⅠ基因序列分属4个单倍型(HAP)——HAP-1、 HAP-2、 HAP-3和HAP-4。HAP-1频率最高,占71.3%(92/129),其次是HAP-3,占17.8%(23/129), HAP-2和HAP-4频率分别为6.2%(8/129)和4.7%(6/129)。HAP-1、 HAP-2和HAP-3与小管福寿螺的遗传距离最短,为0~0.052,碱基差异数为0或31个;与锥形瓶属(Pila conica)的遗传距离最长,为0.214~0.239,碱基差异数为115~126个。HAP-4与小管福寿螺、孤岛福寿螺和锥形瓶属遗传距离分别为0.100、 0.060和0.223,碱基差异数为57、 35和119个。4个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为0.021~0.100,碱基差异数为13~57个。其中, HAP-1和HAP-2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21; HAP-4与HAP-1、 HAP-2和HAP-3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100; HAP-3与HAP-1和HAP-2的遗传距离处于中间水平,为0.052。HAP-1、 HAP-2和HAP-3与小管福寿螺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B433769、 KT313034、 EU523129)的一致性为98%~100%;HAP-4与孤岛福寿螺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F514942)的一致性为99%。结论云南省西南地区存在小管福寿螺和孤岛福寿螺2种,且小管福寿螺已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管福寿螺 孤岛福寿螺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多态性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2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苍林 杨亚明 +3 位作者 叶润 聂仁华 刘慧 潘卫庆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21-127,共7页
目的 对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2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确定其等位基因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合当地的恶性疟原虫株流行病学信息,为该地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缅... 目的 对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的裂殖子表面蛋白(merozoite surface protein,MSP)1,2基因进行分型研究,确定其等位基因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合当地的恶性疟原虫株流行病学信息,为该地区疟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缅甸拉咱、那威和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德宏瑞丽、保山腾冲采集恶性疟患者血样。用巢式PCR(nest-PCR)扩增18S rRNA基因,确定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对检测为恶性疟原虫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的样本,进行恶性疟原虫MSP-1、MSP-2基因的扩增并作测序、验证与序列分析。 结果 共采集89份恶性疟样本,经18S rRNA基因检测,确定间日疟9例,恶性疟78例和混合感染2例。在检测为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80份样本中,69例扩增出MSP-1基因片段,77例扩增出MSP-2基因片段。在MSP-1等位基因中,以MAD20型68.75%为主,RO33型23.75%和K1型20.00%次之。来源于勐腊的样本均未检出RO33型和K1型;MSP-2等位基因FC27型和3D7型的感染率均为91.25%,无明显的优势虫株;MSP-1和MSP-2基因多克隆样本所占百分比与多重性感染(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分别为22.50%、1.81和86.25%、3.51。MSP-1 和MSP-2等位基因目的片段多样性与其原虫密度之间存在相关性(Spearman’s r=0.496,P<0.05;Spearman’s r=0.240,P<0.05)。MSP-1和MSP-2等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FC27型基因序列3'端发现1个新的APK序列,在3D7基因型序列中检测到1个新的PAT重复序列和其它19个新的序列。 结论 云南省及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分离株MSP-1等位基因存在MAD20型、K1型和RO33型3种类型,以MAD20型为优势虫株,勐腊样本未发现K1型和RO33型;MSP-2等位基因存在FC27型和3D7型2种类型,其优势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裂殖子表面蛋白2 等位基因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云南省临沧市小管福寿螺COⅠ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苍林 彭佳 +2 位作者 冉甄 字金荣 杨亚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临沧市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COⅠ基因的遗传标记分析,了解当地小管福寿螺基因多态性,为云南省后续开展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自云南省临沧市孟定镇38份小管福寿螺样本进行COⅠ基因扩增...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临沧市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COⅠ基因的遗传标记分析,了解当地小管福寿螺基因多态性,为云南省后续开展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自云南省临沧市孟定镇38份小管福寿螺样本进行COⅠ基因扩增,并将PCR产物测序。运用MEGA 6.06软件Kimura-2参数模型,对来自于Gen Bank的福寿螺单倍型与本研究获得单倍型一起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和个体间遗传距离计算,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共获得31条序列,分属3种单倍型(Haplotype1~Haplotype3),其中Haplotype1的频率较高,占整个样本的83.9%(26/31)。3种单倍型与小管福寿螺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052;而与Pila conica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021~0.239。进一步进化分析表明,3种单倍型均为小管福寿螺,与来自日本熊本(Gen Bank登录号:AB 433769)、中国香港(Gen Bank登录号:KT 313034)和美国夏威夷(Gen Bank登录号:EU 523129)的小管福寿螺序列聚成一大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P.insularum(Gen Bank登录号:EF 514942)、P.camena(Gen Bank登录号:EF 515059)等序列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云南省临沧市存在小管福寿螺,本研究获得的3种单倍型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管福寿螺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遗传多样性 临沧市
原文传递
缅甸拉咱市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苍林 王剑 +2 位作者 邓艳 吴静 周红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8-202,共5页
目的了解与中国接壤的缅甸拉咱市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当地制定疟疾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在缅甸拉咱市设立调查点,以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的患者为调查对象,进行疟疾诊治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应用SPSS 23.0分... 目的了解与中国接壤的缅甸拉咱市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当地制定疟疾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在缅甸拉咱市设立调查点,以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的患者为调查对象,进行疟疾诊治知识知晓情况问卷调查。应用SPSS 23.0分析疟疾知晓情况在年龄、文化程度和性别中的统计学差异及其与药效、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收治感染恶性疟患者66例,符合疟疾知晓情况调查的56例,占84.85%(56/66),平均年龄24.1岁(14~58岁),男、女性比为3.3∶1,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分别为44.64%、39.29%、8.93%和7.14%,总体疟疾知晓率为28.57%(16/56);单一知识点知晓率为8.93%(5/56)~83.93%(47/56)。个人疟疾知识知晓率男性在年龄14~34岁中占90.70%(39/43),且知晓率为0和100%的均分布在14~24岁组,分别占6.98%(3/43)和4.65%(2/43);女性在年龄14~44岁中占92.31%(12/13),且知晓率为0的主要分布在14~24岁和34~44岁组,占15.38%(2/13)。男性小学和初中文化占86.05%(37/43),且疟疾知识知晓率为0的主要在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群,占6.98%(3/43),识知晓率为100%的主要在小学和大学文化程度人群,占4.65%(2/43)。女性疟疾知识知晓率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为46.15%(6/13)、38.46%(5/13)和15.38%(2/13),且疟疾知识知晓率为0的主要在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群,占15.38%(2/13),无疟疾知识知晓率达100%和大学学历者。SPSS统计分析显示,疟疾知识知晓情况在年龄、文化程度和性别中的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疟疾知晓情况与药效、临床疗效之间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缅甸拉咱市居民对疟疾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应加强防范患疟疾的意识或行为方面的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疟原虫 恶性 调查 疟疾知晓率 拉咱市 缅甸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fcrt、Pfmdr和PfK13基因多态性与体外药物敏感性相关性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苍林 聂仁华 +6 位作者 徐丹 吕高伟 王剑 杨亚明 邓艳 刘言 周红宁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0-588,共9页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相关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为当地制定合理的疟疾药物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在缅甸拉咱市农日班诊所设立调查点,选取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2周内未用过抗疟药、磺胺...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相关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为当地制定合理的疟疾药物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在缅甸拉咱市农日班诊所设立调查点,选取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2周内未用过抗疟药、磺胺和四环素类药物的现症患者为调查对象,给药前采集患者全血或滤纸血滴,用于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和基因检测。运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对恶性疟原虫进行体外青蒿素、氯喹、哌喹和咯萘啶敏感性检测。提取全血或滤纸血滴DNA,进行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基因(Pfcrt)、多药抗性基因(Pfmdr)和Kelch基因(PfK13)抗性相关基因检测。应用SPSS 23.0软件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与其携带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收集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原虫患者血样63份,体外药物敏感测定51例,成功测定42例,占82.4%。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平均抑制浓度、半数抑制量(ID50)和抗性率较高,分别为880 nmol/L、 320.5 nmol/L和95.2%;对咯萘啶平均抑制浓度、青蒿素ID50和哌喹抗性率较低,分别为410 nmol/L、 84.8 nmol/L和7.1%。在对氯喹有抗性的40份血样中,对咯萘啶、青蒿素和哌喹的交叉抗性率分别为52.5%(21/40)、 37.5%(15/40)和7.5%(3/40);对哌喹有抗性的3份血样中,对氯喹、青蒿素和咯萘啶的交叉抗性率均为3/3。存在交叉抗性的血样从高到低分别为:氯喹与咯萘啶21份,氯喹与青蒿素15份,青蒿素与咯萘啶13份,哌喹与氯喹、青蒿素和咯萘啶均为3份。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显示,青蒿素与哌喹和咯萘啶的抗性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0.354、 0.446, P <0.05)。基因检测结果显示,Pfcrt基因成功测序37份,均为74~76位点C72V73I74E75T76三重突变基因型,突变率为100%(37/37)。Pfmdr基因在第86和1246位点分别成功测序47和49份血样,突变率分别为N86Y (2.1%, 1/47)和D1246Y (100%, 49/49)。PfK13基因成功测序20份,存在3种基因突变型,其中F446I突变率较高,占50.0%(10/20), L492L/S和C580Y基因突变率较低,均为5.0%(1/20)。体外药物敏感性检测为抗性的血样中,Pfcrt基因C72V73I74E75T76、 Pfcrt基因N86Y1246、PfK13基因I446S492C580和Pfcrt/Pfmdr基因I74E75T76/Y1246基因型频率较高,分别占各自的100%(37/37)、 93.9%(46/49)、 50.0%(10/20)和69.0%(29/42)。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显示,Pfcrt、 Pfmdr和PfK13基因突变与体外药物敏感性间无相关性。结论缅甸拉咱市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已普遍产生了抗性,对咯萘啶和青蒿素具有一定抗性,但对哌喹仍然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药物敏感性 体外微量测定 抗性基因 缅甸拉咱市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地区磷酸哌喹和磷酸咯萘啶治疗恶性疟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苍林 王剑 +3 位作者 王微莉 邓艳 吴静 周红宁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75-1079,共5页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磷酸哌喹和磷酸咯萘啶药物的敏感性,为当地制定恶性疟药物治疗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缅甸拉咱市镜检确诊为单一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现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 目的了解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对磷酸哌喹和磷酸咯萘啶药物的敏感性,为当地制定恶性疟药物治疗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缅甸拉咱市镜检确诊为单一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现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用磷酸哌喹(piperaquine)和磷酸咯萘啶(pyronaridine)治疗。参照WHO推荐方案,于服药第0、1、2、3、7、14、21和28 d检测原虫密度,并观察患者症状、体温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应用SPSS 23.0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共收治恶性疟病例66例,其中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40例。成功测定病例37例,占92.5%(37/40),平均年龄17.6(4~48)岁;7例出现轻度药物不良反应,占17.5%(7/40)。A组治愈率为72.2%(13/18),具有磷酸哌喹抗性的病例在临床治愈(ACPR)、晚期原虫治疗失败(LPF)、晚期临床失败(LCF)和早期治疗失败(ETF)中占比分别为22.2%、5.6%、16.7%和5.6%,其抗性程度主要是二级抗性(RⅡ),占88.9%;三级抗性(RⅢ)占11.1%;B组治愈率为68.4%(13/19),具有磷酸咯萘啶抗性的病例在临床疗效ACPR、LPF、LCF和ETF中占比分别为21.1%、5.3%、26.3%和0,抗性程度主要是二级抗性(RⅡ),占90.0%、一级抗性(RⅠ)占10.0%。A、B两组中出现LPF、LCF和ETF的病例均为药物抗性病例,除B组1例LPF病例的抗性为RⅠ外,其余病例的抗性均为RⅡ。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显示,两种药物药效与临床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r=0.568,P<0.05)。结论磷酸哌喹和磷酸咯萘啶对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治疗效果良好,建议缅甸边境地区相关部门应加强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敏感性 体内检测 磷酸哌喹 磷酸咯萘啶 拉咱市 缅甸
原文传递
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2限制性酶切分析
19
作者 张苍林 聂仁华 +3 位作者 沈加员 周红宁 邓艳 杨亚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1-297,共7页
目的运用PCR-RFLP技术对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进行MSP-2多态性分析,鉴定其等位基因类型。方法对采自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的勐腊、腾冲和盈江,及缅甸的那威、南卡江、芒东和拉咱7个县(市)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的全血或滤纸血样,采用基于... 目的运用PCR-RFLP技术对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进行MSP-2多态性分析,鉴定其等位基因类型。方法对采自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的勐腊、腾冲和盈江,及缅甸的那威、南卡江、芒东和拉咱7个县(市)镜检为单一感染恶性疟的全血或滤纸血样,采用基于18SrRNA基因巢式PCR进行疟原虫种类鉴定,并对鉴定为恶性疟或混合感染血样进行PCR-RFLP检测。结果镜检为恶性疟的256份血样,经18SrRNA基因巢式PCR鉴定为恶性疟226份,间日疟14份,混合感染16份。PCR-RFLP检测恶性疟血样共215份,204份含有MSP-2等位基因,占94.9%。其中41份属于单一FC27家族,占20.1%;30份属于单一3D7家族,占14.7%;133份属于FC27和3D7家族混合感染,占65.2%。其余11份未检出MSP-2等位基因。FC27、3D7和FC27+3D7等位基因在9~29岁患者或2500~100000个疟原虫/μl血中检出率较高,分别为58.6%(102/174)、57.7%(94/163)、55.64%(74/133)和59.2%(103/174)、58.3%(95/163)、60.15%(80/133)。血样原虫密度与MSP-2基因HinfⅠ酶切片段多样性之间存在相关性(Spearman'sr=0.067,P<0.05)。在FC27和3D7家族等位基因中分别检测到8个和3个新的等位基因,分别是Ifa1-like、Wos3-like、Ifa4-like、Wos10-like、Wos12-like、Ifa32-like、Ifa51-like、Ifa54-like和Ifa6-like、Ifa7-like、Ifa8-like。结论中缅边境地区恶性疟原虫含有较高的MSP-2等位基因,且FC27+3D7家族混合感染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MSP-2 18SrRNA基因 PCR-RFLP 等位基因
原文传递
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报告 被引量:23
20
作者 李建雄 周兴武 +10 位作者 赵晓涛 许建卫 吕全 林祖锐 许时燕 曾旭灿 罗春海 周耀武 周子悠 张苍林 孙晓东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343-348,共6页
云南历史上曾是疟疾高度流行的地区,疟疾严重危害了人民身体健康。经过几十年的艰苦防治,云南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云南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2015年年底,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至2014年底全省发病444例,发病率0.9... 云南历史上曾是疟疾高度流行的地区,疟疾严重危害了人民身体健康。经过几十年的艰苦防治,云南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云南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2015年年底,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估,至2014年底全省发病444例,发病率0.95/10万,与2010年全省疟疾发病2 115例,发病率为4.63/10万相比,发病率下降79.48%,本地感染下降93.68%,全省129个县仅边境9个县有本地感染。省级培养各类人员3 443人次,州(市)及县级培养各类人员71 518人次。完成"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2 307 782人次,疟疾现症病人治疗27 454人、休止期根治96 535人次,疫点调查和处置4 569个,网报1 537病例复核,自2010年起规范治疗率保持100%,自2013年起,24 h报告率保持99.8%以上,3日流行病学调查率也保持99.4%,全省疫点处置保持94.3%以上,且本地感染病例疫点处置率达100%。投入专项经费18 835.53万元。建立68个疟疾咨询服务站和多部门合作机制,组织机构健全,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疟疾防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项目达到阶段性目标,但疟疾仍然面临输入病例威胁和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除疟疾 中期评估 指标 报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