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象身体与文本身体:《弗兰德公路》的身体现象学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荆芳 肖伟胜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5-103,共9页
与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物本主义"新小说相比,经历战争创伤的克洛德·西蒙在文本中呈现的物更明显地具有了一种立体主义画派"浅浮雕"般的审美动感。本文主要考察了西蒙的代表作之一——《弗兰德公路》中的... 与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物本主义"新小说相比,经历战争创伤的克洛德·西蒙在文本中呈现的物更明显地具有了一种立体主义画派"浅浮雕"般的审美动感。本文主要考察了西蒙的代表作之一——《弗兰德公路》中的三种具有现象学意味的身体意象:碎片身体、变形身体和死亡身体,这些具有居间性、混沌性的现象学身体对小说有着建构和表征意义的双重功能,同时也是呈现文本多重维度感知空间的重要基质。新的艺术呈现需要新的感知方式,从阅读意义层面来看,西蒙式的小说正是通过从眼到身、从视觉到联觉的跨越,从而将书写者与读者的血肉之驱更紧密地勾连了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洛德·西蒙 《弗兰德公路》 现象身体 文本身体
下载PDF
面孔叙事与书写真实:以《你的脸》与《脸庞,村庄》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荆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99-104,共6页
《你的脸》(2018)与《脸庞,村庄》(2017)分别是中国台湾导演蔡明亮、法国新浪潮导演阿涅斯·瓦尔达与JR合作的以"面孔"为主角的诗意式影片。二者虽然在呈现方式与风格上略有不同,但在影像的叙事与呈现生命真实的维度上有... 《你的脸》(2018)与《脸庞,村庄》(2017)分别是中国台湾导演蔡明亮、法国新浪潮导演阿涅斯·瓦尔达与JR合作的以"面孔"为主角的诗意式影片。二者虽然在呈现方式与风格上略有不同,但在影像的叙事与呈现生命真实的维度上有着相似的展现,一方面,故事产生的契机源于面孔与面孔的相遇,这种相遇表现了一种生命性事件的特征;另一方面,面孔所书写的真实表现在导演主体自我真实与观者角度的感知真实,其内核均是一种日常生活与内在生命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蔡明亮 阿涅斯·瓦尔达 面孔 叙事 真实
下载PDF
约翰·班维尔小说中的“视-触觉”与真实
3
作者 张荆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1-100,共10页
真实与虚假问题是当代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他的大多小说都通过嵌入绘画元素来建构主体的视觉形象。在以死亡为核心串联起来的新三部曲《日食》《裹尸布》与《海》中,小说试图赋予这些幽灵以感官化的肉身。理... 真实与虚假问题是当代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他的大多小说都通过嵌入绘画元素来建构主体的视觉形象。在以死亡为核心串联起来的新三部曲《日食》《裹尸布》与《海》中,小说试图赋予这些幽灵以感官化的肉身。理解班维尔式的"如画"文学,我们不仅可以依靠单一的视觉建构作用,还可借助一种具有触觉般的视觉力量,来审视绘画与主体之间看视问题的深刻内涵,更重要的是借此召唤主体本真性的自我与一种感性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班维尔 主体幻象 视-触觉 真实
下载PDF
《达洛卫夫人》中“非文体化”因素的审美张力
4
作者 张荆芳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70-76,共7页
作为一个致力于小说革新的实验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在在竭力进行着扩充小说边界的努力。从《达洛卫夫人》中的视觉化呈现来看,小说借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达到一种印象式的视像切换效果;同时在这转换之间,又显示出一种叙述... 作为一个致力于小说革新的实验者,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在在竭力进行着扩充小说边界的努力。从《达洛卫夫人》中的视觉化呈现来看,小说借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达到一种印象式的视像切换效果;同时在这转换之间,又显示出一种叙述者与读者之间"戏剧化"的潜在对话。电影、绘画及戏剧中的视觉叙述力量等小说的"非文体化"因素带来的张力,不仅扩充了小说的文体空间维度,亦可为解读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技巧提供另一种审美思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达洛卫夫人》 “非文体化” 视觉叙述 审美张力
下载PDF
“智慧是对自然的犯罪”——论俄狄浦斯的酒神本质意义
5
作者 张荆芳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7-73,共7页
根据尼采的论述,俄狄浦斯身上的酒神精神体现在对人主体有限性的僭越。处于不同观照体系下的奥德修斯、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代表了三种智慧向度,俄底浦斯作为酒神精神在尘世的折射,体现了人智慧的缺陷。将这种智慧的有限性置于酒神所... 根据尼采的论述,俄狄浦斯身上的酒神精神体现在对人主体有限性的僭越。处于不同观照体系下的奥德修斯、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代表了三种智慧向度,俄底浦斯作为酒神精神在尘世的折射,体现了人智慧的缺陷。将这种智慧的有限性置于酒神所具有的新旧秩序更替的隐喻意义中去考量,俄底浦斯之罪就在于他对旧秩序、对自然的无知和逾越,因而其悲剧本质意义就是,作为普遍个体的"人"不得不以自我毁弃的方式向神"献祭",成为新旧观念形态冲突中的"牺牲";这既是人成长历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人反思自身时思想观念发展的必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狄浦斯 智慧的缺陷 酒神本质 新旧秩序 启蒙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脸”与自我真实危机:以《真相捕捉》为例
6
作者 张荆芳 《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225-238,共14页
“脸”作为直接赤裸于人前的身体器官,是代表着人的身份标识别和建构本真自我的重要展演场所。一方面,脸的出现一开始便处于面具的遮掩之下,主体表现为一种具有多重面具的虚假自我;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对人脸的掌控使其沦为一种以数据为... “脸”作为直接赤裸于人前的身体器官,是代表着人的身份标识别和建构本真自我的重要展演场所。一方面,脸的出现一开始便处于面具的遮掩之下,主体表现为一种具有多重面具的虚假自我;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对人脸的掌控使其沦为一种以数据为载体的“赛博脸”,这同时也意味着肉身脸的危机与自我观念的解体。本文以英剧《真相捕捉》为例,试图分析“脸”这一器官的“去肉身化”与“去脸化”这两种时代表征与存在样态,反思数字时代的自我真实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自我真实危机 《真相捕捉》
下载PDF
塞缪尔·贝克特《灭绝者》中的“姿势”与后大屠杀政治
7
作者 张荆芳 《国外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姿势”是贝克特小说语言的重要风格表征。作为贝克特晚期典型的封闭空间书写风格的小说,《灭绝者》以简洁的语言建构了一个抽象集中营式的身体姿势展露的世界。本文从行动与语言两个维度探究其深刻的政治意涵,姿势作为一种贝克特式后... “姿势”是贝克特小说语言的重要风格表征。作为贝克特晚期典型的封闭空间书写风格的小说,《灭绝者》以简洁的语言建构了一个抽象集中营式的身体姿势展露的世界。本文从行动与语言两个维度探究其深刻的政治意涵,姿势作为一种贝克特式后大屠杀再现方式,一方面“僵住姿势”,通过“无作”的方式表现主体对灾难的回避态度;另一方面,“静默姿势”通过一种“去词”的努力对语言本身造成颠覆之势。这种对行动与语言的否定预示了见证失败与书写之不可能性的命运,也为贝克特式后大屠杀政治解读提供了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灭绝者》 姿势 无作 去词 后大屠杀政治
原文传递
从通感到共情:视觉主导范式下的“触感阅读”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荆芳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134-144,共11页
“通感”首先是作为一种感官相通的心理学现象或文学修辞现象被提出,近年来被引申至医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如“镜像-触觉联觉”这一新兴术语便不仅仅属于现代医学话语,更是一种“视-触觉”式的通感形式。借助对这种科学式联觉的理解,通感... “通感”首先是作为一种感官相通的心理学现象或文学修辞现象被提出,近年来被引申至医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如“镜像-触觉联觉”这一新兴术语便不仅仅属于现代医学话语,更是一种“视-触觉”式的通感形式。借助对这种科学式联觉的理解,通感由一种内部感觉的相通向共情转化,共情反过来又为艺术中的隐喻式联觉提供新的理论可能。将视觉与触觉两种感知融合起来的方式正是目前广受关注的“触感美学”,这种美学思维在文学阅读中建构起触感阅读的方式,或许可以启发一种新的文学与艺术观看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共情“镜像-触觉”联觉 触感美学 触感阅读
原文传递
论克洛德·西蒙小说的“肉身化”书写
9
作者 张荆芳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76-84,共9页
法国新小说家克洛德·西蒙作品的明显特征之一是过度的“身体描写”。这一是指小说的内容充斥着大量的身体意象,二是指身体描写其实已然僭越情节成为一种“前景式描写”,并呈现出了身体性的自反式特征。本文借助对梅洛-庞蒂后期“... 法国新小说家克洛德·西蒙作品的明显特征之一是过度的“身体描写”。这一是指小说的内容充斥着大量的身体意象,二是指身体描写其实已然僭越情节成为一种“前景式描写”,并呈现出了身体性的自反式特征。本文借助对梅洛-庞蒂后期“肉身”概念的可逆性理解,试图藉由这种“肉身化”书写产生一种观看西蒙小说世界的全新方式,并认为其小说世界中同时也暗含了重建残骸世界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洛德·西蒙 梅洛-庞蒂 知觉现象学 肉身 书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