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传染病中非肝炎病毒感染与肝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5
- 1
-
-
作者
秦刚
张识微
-
机构
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
出处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751-751,778,共2页
-
文摘
目的了解传染病中非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肝损害。方法对住院的非肝炎病毒患者进行肝功能化验包括黄疸指数和丙氨酸转氨酶。结果356例患者中麻疹病毒感染的肝损害率为30.4%、出血热病毒为86.25%、乙脑病毒为37.5%、风疹病毒为17.5%、腮腺炎病毒为11.7%、EBV为71.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36%、轮状病毒为0。结论传染病中非肝炎病毒感染大多数能引起肝损害,应引起注意。
-
关键词
非肝炎病毒
病毒性疾病
肝功能
-
分类号
R511
[医药卫生—内科学]
-
-
题名12例朝鲜族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析
- 2
-
-
作者
赵巍巍
郭辉
单巍
张识微
-
机构
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
出处
《肝脏》
2018年第4期318-320,共3页
-
文摘
目的弄清朝鲜族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与汉族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无差异性。方法通过分析12例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的朝鲜族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血铜、24 h尿铜、铜蓝蛋白、角膜K-F环、肝脏/头颅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结果 12例患者中8例(66.7%)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4例(33.3%)以肝脏损害为首发症状,二者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年龄、平均发病年龄,神经型大于肝型患者;头颅MRI上非基底节受累比例高。临床表现中以肌张力障碍、构音不清、震颤、精神行为异常多见;血铜、尿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意义有限,铜蓝蛋白水平和角膜K-F环是诊断该病重要的辅助检查。结论朝鲜族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主要以神经型为主,单纯肝病为起病者少见,发病年龄多集中在青少年时期,故临床上需要重视青少年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避免误诊及漏诊。
-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朝鲜族
临床分析
-
分类号
R742.4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对非伤寒患者肥达氏反应假阳性的临床分析
- 3
-
-
作者
秦刚
张识微
华丽萍
-
机构
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
出处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112-112,115,共2页
-
文摘
目的了解非伤寒患者出现肥达氏反应假阳性因素,以免造成误诊。方法所有疑似患者均做肥达氏.反应,对病例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2年~2004年5月期间共收治29例误诊为伤寒患者,除2例肥迭氏反应阴性外,其余27例患者肥达氏反应的“O”、“H”抗体滴度均〉1:160。结论正确认识肥达氏反应的实用价值。其存在假阳性、假阴性,须动态观察肥达氏反应结果,结合其流行病资料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才能降低或避免误诊发生。
-
关键词
伤寒
肥达氏反应
临床分析
-
分类号
R446.6
[医药卫生—诊断学]
-
-
题名沙利度胺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子辉
张识微
-
机构
鞍山市中心医院肿瘤科
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
出处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57-58,共2页
-
文摘
沙利度胺是一种具有抗血管新生作用的谷氨酸衍生物。1957年作为孕妇镇吐、镇静药物上市。2006年5月因其具有抗肿瘤血管生成,免疫调节作用被美国FDA批准用于多发骨髓瘤的治疗。肺癌患者多数VEGF表达升高,促进肿瘤生长、转移。
-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沙利度胺
NP方案
治疗
抗肿瘤血管生成
谷氨酸衍生物
免疫调节作用
VEGF表达
-
分类号
R734.2
[医药卫生—肿瘤]
-
-
题名中药雷公藤致药物性肝损伤4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 5
-
-
作者
赵巍巍
单巍
张识微
-
机构
辽宁省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
出处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269-271,共3页
-
文摘
目的:探讨雷公藤致肝损伤病例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诊断为雷公藤相关性肝损伤44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采用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推荐的药物性肝损伤分型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女性(24例)多于男性(20例),平均服药时间2周至4年,生物化学指标表现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及r-谷氨酸转移酶(GGT)异常。44例ALT、AST均增高,前者平均(676.46±480.10)U/L,后者平均(526.46±352.12)U/L,38例TBil增高,平均(170.40±146.10)umol/L,ALP增高26例,平均(135.46±58.13)U/L,GGT增高40例,平均(195.56±138.15)U/L。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36例,混合型6例,未分型2例,胆汁淤积型0例。1例患者死亡,其余患者康复。结论:雷公藤成分复杂,其引起的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推测雷公藤相关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患者对其中成分的特异质性反应有关。
-
关键词
雷公藤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征
-
分类号
R575
[医药卫生—消化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