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近年文学寻根之风——汪曾祺与当代欧美小说结构观相颉颃 被引量:6
1
作者 张诵圣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66-67,共2页
汪曾祺师承名家沈从文,作品中多化外之民和乡土风物,情淳意朴,开近年“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是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序中言自不喜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为文无法,隐然与当代流行之欧美现代小说结构观相颉颃之意。汪作风格堪称温柔敦厚... 汪曾祺师承名家沈从文,作品中多化外之民和乡土风物,情淳意朴,开近年“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是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人物。序中言自不喜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为文无法,隐然与当代流行之欧美现代小说结构观相颉颃之意。汪作风格堪称温柔敦厚而无愧。尽管不刻意为政治激流造象,中国近半世纪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在本书汪氏三个写作阶段(抗战、文革前夕、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期)里荧然有脉络可寻。四十年代写抗战前后的作品呈现的是“有我的境界。表面上是人物素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十年代 四十年代 汪曾祺 文革 小说结构 文学寻根 时代变革 寻根文学 沈从文 写作阶段
下载PDF
现代主义与台湾现代派小说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诵圣 《文艺研究》 1988年第4期69-80,共12页
现代主义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文艺界盛行一时,这个现象恰与台湾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运动交相辉映。在中国文坛来讲,现代主义于30年代从欧美及日本引进,在40年代渐渐成长,却于50年代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戛然中止——但此后竟然于不同的年代在... 现代主义近年来在中国大陆文艺界盛行一时,这个现象恰与台湾60年代的现代派文学运动交相辉映。在中国文坛来讲,现代主义于30年代从欧美及日本引进,在40年代渐渐成长,却于50年代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戛然中止——但此后竟然于不同的年代在两个不同的中国人社会中又赓续了它的生命,使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得以观察到“现代主义”这一系统的西方文学符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台湾现代派小说 现代派文学 西方文学 中国文坛 60年代 文艺界 中国人社会 中国大陆 政治
下载PDF
现代主义、台湾文学和全球化趋势对文学体制的冲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诵圣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现代主义"和"台湾文学"是我多年关注的课题,两者都在全球化加速的21世纪初受到不小冲击,产生了一些质变,使得许多旧有的研究典范不再适用,鞭策我们去探寻更具诠释力的分析框架。比如说,以东亚为范畴的比较文学框... "现代主义"和"台湾文学"是我多年关注的课题,两者都在全球化加速的21世纪初受到不小冲击,产生了一些质变,使得许多旧有的研究典范不再适用,鞭策我们去探寻更具诠释力的分析框架。比如说,以东亚为范畴的比较文学框架。全球化和区域整合是一体的两面;近20年来的全球化趋势下,东亚地区茁生了一个强劲的、生气盎然的文化市场,区域内部的文化交易量骤增,学者们也开始用心思索这个地区所呈现的、有别于西方的现代性样貌。全球化趋势下新的文化生态逐渐成形,随之而来的是文类位阶的调整和美学意识的转变。或许回溯一下"文学"当初被型构成一个现代性体制时的历史状态,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帮助我们透视正在发生的诸多看来颇为陌生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台湾文学 全球化 文学体制 冲击
下载PDF
论台湾文学场域中的政治和市场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诵圣 刘俊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4期18-24,共7页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文学受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至深,这种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本文结合台湾文学的发展形态,着重探讨了延续自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中的政治和市场因素,如何在台湾文学场域中获得了复苏并发生了新变。
关键词 台湾文学 主流文学 政治因素 通俗文学 市场因素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现代性:三位台湾新电影导演
5
作者 张诵圣 张清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1-10,共10页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三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由于战争和革命的分隔,每一波现代主义都和具体的时代政治相互纠结并独立发展。然而,现代主义在更广阔的"现代中国"的历史框架内,总是不断"返回"...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三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由于战争和革命的分隔,每一波现代主义都和具体的时代政治相互纠结并独立发展。然而,现代主义在更广阔的"现代中国"的历史框架内,总是不断"返回"影响相同的文化、语言地区,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讨其超越现实联系的某种连续性。论文以台湾新电影导演侯孝贤、蔡明亮和杨德昌等人为代表,探讨台湾地区艺术现代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特征和艺术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全球化 台湾新电影导演
下载PDF
玩世不恭的谑仿——以通俗风格游戏式挞伐当世流行弊病
6
作者 张诵圣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29-30,共2页
黄凡具有工学院训练的背景,对现代新知识领域有丰绰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这使他在剖析实际上是以科技资训为大动脉、面貌日异的当前社会时,显出某种特殊的优势。触角所及,和六十年代注重个人内省。
关键词 游戏式 六十年代 科技 作品 作家 台湾 想象力 知识领域 好奇心 风格
下载PDF
论台湾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潮流
7
作者 张诵圣 刘俊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4年第2期52-58,共7页
对于台湾文学而言,一九五六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国民党当局终止了由“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赞助的年度文艺奖,“中国文艺家协会”办的官方刊物《文艺创作》也随之停刊。在一九四九年后的早期岁月里,年度文艺奖和《文艺创... 对于台湾文学而言,一九五六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国民党当局终止了由“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赞助的年度文艺奖,“中国文艺家协会”办的官方刊物《文艺创作》也随之停刊。在一九四九年后的早期岁月里,年度文艺奖和《文艺创作》是政府直接干预文化领域的两个重要手段。放松政治控制是伴随着一种小型的、独立的同仁刊物《文学杂志》(既发表创作也发表评论)的出现而开始的,《文学杂志》的主编夏济安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当时是台湾大学外文系的教授。《文学杂志》以它发表的不同寻常的高质量作品(以当时的标准而言)迅速赢得了非凡的声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现代主义 《文学杂志》 文艺创作 圣约翰大学 文化领域 政治控制 台湾大学
下载PDF
《敌人》评价
8
作者 张诵圣 《现代中文学刊》 1995年第1期34-34,共1页
格非在当代大陆小说家中是后起之秀,文字干净、熟练、自律,少有同代作家常见的浪漫浮溢。小说《迷舟》、《青黄》等被公认为(寻根后文学)先锋小说的典范。格非的小说常以突兀偶发的事件环串而成,却佐以异常流畅的叙事节奏,"文本自... 格非在当代大陆小说家中是后起之秀,文字干净、熟练、自律,少有同代作家常见的浪漫浮溢。小说《迷舟》、《青黄》等被公认为(寻根后文学)先锋小说的典范。格非的小说常以突兀偶发的事件环串而成,却佐以异常流畅的叙事节奏,"文本自主性"因而更加凸显,然而在其近作《敌人》中,前卫性已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大陆小说 推理小说 叙事节奏 后文学 自主性 前卫性 作家 当代 自律
下载PDF
台湾文学新态势:政治转型与市场介入
9
作者 张诵圣 刘俊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14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新态势。由于戒严令的解除,反对派的兴起,市场化的形成,台湾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本文对台湾文学这一新的历史形态,进行了回顾和审视,并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视角和阐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一种新态势。由于戒严令的解除,反对派的兴起,市场化的形成,台湾文学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本文对台湾文学这一新的历史形态,进行了回顾和审视,并提出了自己的分析视角和阐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政治转型 市场介入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现代性——以台湾新电影的三位作者导演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诵圣 金林(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5-123,共9页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现代体制的发展极为曲折反复。现代主义艺术形构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竞争,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真实世界的政治密切关联。中国的文化参与者与其说是在追寻文学和艺术自律的正当性原则,不如说是在寻求...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现代体制的发展极为曲折反复。现代主义艺术形构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竞争,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真实世界的政治密切关联。中国的文化参与者与其说是在追寻文学和艺术自律的正当性原则,不如说是在寻求一种名符其实的文化正当性原则,以便能够在自身的文化世界中有效地容纳和制衡主导性话语,美学现代主义正好回应了这一需求。由于晚近逐步加剧的全球化进程,现代主义的经典主题和美学形式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大陆第五代导演作品、台湾新电影、香港类型电影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先驱者的角色。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这些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中坚对现代主义修辞和美学的偏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全球化"场景:这些作者导演们从他们的本土语境中被"抽离"出来,"重新植入"跨国文化系统之中,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如何在20世纪末降临于一个前第三世界地区的种种,做出富有个人意义的美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主义 台湾新电影 侯孝贤 蔡明亮 杨德昌
原文传递
郭松棻《月印》和20世纪中叶的文学史断裂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诵圣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9-176,共8页
台湾地区重要作家、上世纪70年代"海外钓运"风云人物郭松棻的中篇小说《月印》,凸显了20世纪中叶华人社会"断裂"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纠葛。这篇小说以高度艺术化的风格,呈现了冷战时期一个关键性的时代主轴:"介... 台湾地区重要作家、上世纪70年代"海外钓运"风云人物郭松棻的中篇小说《月印》,凸显了20世纪中叶华人社会"断裂"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纠葛。这篇小说以高度艺术化的风格,呈现了冷战时期一个关键性的时代主轴:"介入"和"非介入"两种公民伦理之间宿命式的对峙。郭松棻本人不寻常的人生轨迹也与当代台湾文学场域里的不同美学位置之间构成了参差性的重叠分合。比如说,《月印》对日本殖民时期的缅怀召唤,预示了台湾岛内本土派的崛起;而作者在左翼与自由主义之间的摆荡,则延续了现代、乡土派作家的核心争议。这篇杰作所标示的临界点位置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台湾文学史版图的宝贵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社会 文学场 学史 高度艺术 现代文学 文学史叙述 陈映真 吕赫若 文化政治 文学体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