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意栖居”与“心灵遮蔽”——庾信诗歌的写作文化分析
1
作者 张赛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2-47,共6页
全文以庾信出使西魏为分水岭,以其诗歌前后期的转变为切入点,从写作文化的角度,以内容与形式为层面,分析庾信诗歌变化中所体现出的诗人对社会、地域、群体变化中不同时代精神、时空情绪的感悟与把握。
关键词 写作文化 写作内容 写作形式
下载PDF
现象学的烛照——当代写作学研究对象之我见
2
作者 张赛贤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关于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在当代写作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此问题,认为将范围确定为文章图样、写作主体、写作过程这一观点与现象学的思维态度相吻合,具有长远意义,它使写作学研究对象的本真面貌在现象学烛照下得... 关于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在当代写作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文章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此问题,认为将范围确定为文章图样、写作主体、写作过程这一观点与现象学的思维态度相吻合,具有长远意义,它使写作学研究对象的本真面貌在现象学烛照下得以自明澄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主体 写作过程 行为质料 还原 直观
下载PDF
《伤逝》的另类解读——以“寂静”、“空虚”为例
3
作者 张赛贤 《写作》 2008年第4期11-13,共3页
子君,这个流淌着叛逆血液、有着傲世追求的妙龄少女,似乎在用自己的人生证明着什么,诉说着什么。一份真实的生活,一段虚无的爱情,两难的世界就这样摆在了她的面前,《伤逝》的独特魅力也就这样展示在我的眼前。
关键词 《伤逝》 寂静 解读 空虚 独特魅力
下载PDF
“缺席”的“在场者”
4
作者 张赛贤 《十几岁》 2024年第9期46-46,共1页
以极简的文字、克制的情感,让主角“缺席”并虚化为一条凸显主旨的暗线,在追忆中铺开人物塑造,让读者清晰地感知既“缺席”又“无时无刻不在”的主要人物形象,这是《在阿吾斯奇》一文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 在场者 主要人物形象 缺席 人物塑造
原文传递
写作思维学视野下的高考作文复习策略
5
作者 张赛贤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年第8期83-85,共3页
真实的写作是动态生长、思维流动的过程。旨在通过具体的学生习作案例,探讨写作思维学视野下,引导学生如何巧用“重复性”与“对比性”赋形思维,建构可操作模型与实施路径,实现写作立意的深远、高妙,引导学生在考前冲刺中突破写作现状,... 真实的写作是动态生长、思维流动的过程。旨在通过具体的学生习作案例,探讨写作思维学视野下,引导学生如何巧用“重复性”与“对比性”赋形思维,建构可操作模型与实施路径,实现写作立意的深远、高妙,引导学生在考前冲刺中突破写作现状,培养思辨力,实现作文升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赋形思维 高考作文复习 思辨力培养
下载PDF
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6
作者 张赛贤 《中华少年》 2017年第27期45-45,共1页
前言:在高中语文教育当中,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了解基本的语法和语言的基本性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其中的朗读教学是训练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1提升... 前言:在高中语文教育当中,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了解基本的语法和语言的基本性学习,在学习中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其中的朗读教学是训练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方法。1提升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在语文教育当中,实际上朗读教学训练过程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范文的朗读能够接触到丰富的词汇以及优美的语言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朗读教学 中学生 朗读训练 有效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