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量和播量对‘普冰151’干物质积累特征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李娜 张保军 +3 位作者 张正茂 张赵星 吕冰 刘芳亮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93-701,共9页
为确定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达到高产时合理的施氮量和播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个播量,分别为240×10~4 hm^(-2)(D1),375×10~4 hm^(-2)(D2);副区设6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0kg·hm^(-2)(CK),60kg·hm^(-2)... 为确定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51’达到高产时合理的施氮量和播量,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2个播量,分别为240×10~4 hm^(-2)(D1),375×10~4 hm^(-2)(D2);副区设6个施氮量水平,分别为0kg·hm^(-2)(CK),6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N4),300kg·hm^(-2)(N5),研究施氮量、播量对其干物质积累特征、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施氮量和播量可以提高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积累速率,促进花前储藏物质与花后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有利于提高产量;施氮量(N2至N4)虽然降低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但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期,主要延长快增期和缓增期的时间,最终使粒质量增加;施氮量×播量交互作用对产量及各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普冰151’的最佳施氮量与播量组合为180kg·hm^(-2)和240×10~4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冰151’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籽粒灌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芳亮 张保军 +4 位作者 张正茂 陈魏涛 张赵星 李娜 吕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14,共8页
为确定关中地区小麦适宜播期和密度,以普冰151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设置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3个播期和基本苗135、195、255、315万·hm^(-2)4个密度,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 为确定关中地区小麦适宜播期和密度,以普冰151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设置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3个播期和基本苗135、195、255、315万·hm^(-2)4个密度,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普冰151的籽粒产量降低,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成穗数,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从播期和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来看,普冰151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8日,播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基本苗由10月3日的195万·hm^(-2)增加到10月8日的255万·hm^(-2)。随着播期的推迟,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下降趋势,面团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当密度为255万·hm^(-2)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最大,分别为14.25%、30.72%和10.22 min。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适宜的播期和密度,使产量和品质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冰151小麦 播期 密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肥密互作对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赵星 刘芳亮 +3 位作者 张保军 张正茂 李娜 吕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9-1075,共7页
为给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选用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肥量,设229、459和688kg·hm^(-2)3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设180×10~4、240×10~4、300×10~4和360×10~4株·... 为给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选用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肥量,设229、459和688kg·hm^(-2)3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设180×10~4、240×10~4、300×10~4和360×10~4株·hm^(-2) 4个水平,研究了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普冰151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均显著影响普冰151的旗叶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在施肥量为459kg·hm^(-2)和种植密度为240×104株·hm^(-2)时达到最高值。随施肥量增加,普冰151产量先升后降,在施肥量为459kg·hm^(-2)时最高;当种植密度为30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增加施肥量可显著提高普冰151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稳定时间在施肥量为459kg·hm^(-2)时达到最大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沉降值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普冰151高产和优质的适宜施肥量为459kg·hm^(-2),种植密度为300×10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普冰151 施肥量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对马铃薯全粉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闫巧珍 高瑞雄 +3 位作者 侯传丽 韩克 张赵星 张正茂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5-110,共6页
以马铃薯全粉为原料,研究超声处理对马铃薯全粉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使得马铃薯全粉的结晶度增大,晶体结构明显改变,溶解度、膨胀度、吸油性、崩解值、糊化温度和消化特性显著降低。随着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延长,... 以马铃薯全粉为原料,研究超声处理对马铃薯全粉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使得马铃薯全粉的结晶度增大,晶体结构明显改变,溶解度、膨胀度、吸油性、崩解值、糊化温度和消化特性显著降低。随着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延长,马铃薯全粉的结晶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先升高后降低。随着超声波处理时间的延长,快消化淀粉(RDS)含量降低,慢消化淀粉(SDS)和抗性淀粉(RS)含量升高。研究表明,超声处理显著影响马铃薯全粉的理化性质和消化特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全粉 超声波 理化性质 消化特性
下载PDF
中麦895高产稳产优质特性遗传解析
5
作者 张勇 阎俊 +12 位作者 肖永贵 郝元峰 张艳 徐开杰 曹双河 田宇兵 李思敏 闫俊良 张赵星 陈新民 王德森 夏先春 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3158-3167,共10页
解析中麦895高产潜力、广泛适应性、综合抗性及其优良品质性状机理,有助于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用中麦871/中麦895重组自交系和扬麦16/中麦895双单倍体2个群体的QTL定位研究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示范资料对中麦895遗传特性... 解析中麦895高产潜力、广泛适应性、综合抗性及其优良品质性状机理,有助于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用中麦871/中麦895重组自交系和扬麦16/中麦895双单倍体2个群体的QTL定位研究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示范资料对中麦895遗传特性及其生产中表现进行了分析。中麦895具有高产、稳产、抗病、优质4个方面优良特性:1)携带2个控制分蘖角和5个控制旗叶夹角主效QTL,株型紧凑,旗叶小且直立,为单位面积穗数(640个/m^(2))多提供保障;携带矮秆基因Rht2和Rht24,植株矮(75 cm),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2)含4个高千粒重与灌浆速率QTL和5个抗旱基因,春化基因组成vrn-A1x、Vrn-B1a和vrn-D1w,灌浆速率快,千粒重(48 g)高且稳定,根系活力好,水肥利用效率高,叶功能期长,耐高温和耐晚播能力强。3)携带1个全生育期抗条锈病主效QTL、2个成株期抗白粉病QTL和1个抗赤霉病QTL,综合抗病性好,中感条锈和白粉病,赤霉病病穗率低。4)含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Glu-A3d等优质基因,面团筋力中等,颜色亮黄,面条和馒头品质优良;酚酸含量(748μg·g^(-1))高且稳定,营养价值高。本研究为黄淮麦区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经验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中麦895 高产潜力 广泛适应性 抗病性
下载PDF
地膜覆盖对小麦土壤水热状况及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凯男 常旭虹 +5 位作者 张赵星 王德梅 陶志强 张正茂 张保军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37-1245,共9页
为探索适合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的高产栽培模式,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地区550mm降水条件下,对覆膜穴播、起垄覆膜沟播和露地条播小麦的土壤水热状况、灌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膜小麦的土壤含水量在越冬至拔节期高于... 为探索适合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的高产栽培模式,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地区550mm降水条件下,对覆膜穴播、起垄覆膜沟播和露地条播小麦的土壤水热状况、灌浆特性及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地膜小麦的土壤含水量在越冬至拔节期高于露地条播,有利于冬前形成壮苗和早春返青,拔节期之后覆膜穴播小麦田土壤含水量最低(除0~20cm);覆膜于小麦拔节期前增温、保温效果显著,拔节期后地温较对照有所降低;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平均灌浆速率比露地条播分别提高11.9%和5.5%,且能延长灌浆持续期;与露地条播相比,覆膜穴播和起垄覆膜沟播分别增产10.8%和4.9%,差异显著。综上所述,覆膜穴播小麦在保墒、保温及增产方面表现最好,起垄覆膜沟播次之;地膜小麦是适宜半湿润易旱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含水量 土壤温度 灌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