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中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肺炎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越伦 韩立中 +6 位作者 杨智荣 肖永红 林臻 倪语星 吴安华 方任飞 詹思延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513-517,523,共6页
目的探索住院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4月1日—12月31日北京、上海、长沙和广西四地区22所三甲医院全部住院患者5种MDRO(分别为MRSA、MDRPA、MDRAB、ESBL KP、ESBL E.coli)及对应敏感菌(MSSA... 目的探索住院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4月1日—12月31日北京、上海、长沙和广西四地区22所三甲医院全部住院患者5种MDRO(分别为MRSA、MDRPA、MDRAB、ESBL KP、ESBL E.coli)及对应敏感菌(MSSA、PA、AB、KP、E.coli)引起的医院感染肺炎患者进行调查(耐药组:发生5种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患者;敏感组:发生对应5种敏感菌医院感染肺炎的患者),分析发生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比较耐药组和敏感组患者预后、住院花费和住院时间。结果共1 656例住院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43例(2.60%)患者发生耐药菌和敏感菌的混合感染;耐药组927例(55.98%),敏感组772例(46.6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史[OR95%CI:1.55(1.14~2.11)]、机械通气史[OR95%CI:1.45(1.15~1.84)]、动静脉置管[OR95%CI:1.29(1.02~1.63)]、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OR95%CI:1.46(1.02~2.09)]、使用抗菌药物[OR95%CI:1.63(1.20~2.22)]、患有慢性肺部疾病[OR95%CI:1.54(1.13~2.10)]和慢性心脑血管疾病[OR95%CI:1.42(1.15~1.74)]是发生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耐药组患者较敏感组住院时间平均延长5.89 d,住院费用增加40 739.30元,抗感染药物费用增加2 805.80元;耐药组患者预后差于敏感组,死亡风险是后者的1.66倍(OR95%CI:1.16~2.35)。结论入住ICU、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患慢性肺部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均会增加患者发生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肺炎 危险因素 抗药性 微生物
下载PDF
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慢性术后疼痛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双向队列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车璐 余佳文 +6 位作者 金迪 白雪 王怡 张越伦 许力 申乐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究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现况,并进一步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一项已完成随访的前瞻性队... 目的探究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现况,并进一步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一项已完成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28日北京协和医院术前合并COVID⁃19且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前瞻性对入组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主要结局指标为CPS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相关暴露指标与CPSP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手术患者4117例,术前均合并COVID⁃19。其中急性期轻症4002例,重症62例,危重症53例。术后6个月时伴有长新冠综合征1298例(31.53%),CPSP发生率为5.59%(95%CI:4.88%~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合并症、麻醉方法、手术种类等混杂因素后发现,急性期危重症COVID⁃19(aOR=3.35,95%CI:1.48~7.62,P<0.001)、有术后长新冠综合征(aOR=2.50,95%CI:1.90~3.29,P<0.001)与CPSP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急性期危重症及术后存在长新冠综合征与术前COVID⁃19患者CPSP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慢性术后疼痛 长新冠综合征 队列研究
下载PDF
术中肋间神经阻滞与术前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胸腔镜肺部手术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白冰 唐帅 +1 位作者 张越伦 申乐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581-585,共5页
目的 比较术中肋间神经阻滞(ICNB)和术前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US-PVB)对胸腔镜肺部手术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全麻下胸腔镜肺手术的病人240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术中ICNB组(202例)和术前US-PVB组... 目的 比较术中肋间神经阻滞(ICNB)和术前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US-PVB)对胸腔镜肺部手术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全麻下胸腔镜肺手术的病人240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术中ICNB组(202例)和术前US-PVB组(38例)。比较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心脏并发症、术后脑部并发症、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芬太尼用量、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补救镇痛、术后口服吗啡当量(OME)、围术期OME、术后带引流管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采用单变量与多变量回归分析不同镇痛方法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ICNB组与US-PVB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ICNB组(16.3%)与US-PVB组(13.2%)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42,95%CI 0.239~1.786;P=0.40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也未发现两组间的差异(OR=0.843,95%CI 0.299~2.377;P=0.746)。次要结局指标方面,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心脏并发症、其他并发症、术中芬太尼用量、术后OME、围手术期OME、术后带引流管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未发现术中ICNB与术前US-PVB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 胸腔镜手术
下载PDF
麻醉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研究
4
作者 车璐 张越伦 +4 位作者 阮侠 李旭 李晗歌 申乐 黄宇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8-513,共6页
目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国内麻醉科住院医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影响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全国218家医院的麻醉专科共2651名在职在岗的麻醉科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设计和发放电子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职业相关特... 目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国内麻醉科住院医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影响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全国218家医院的麻醉专科共2651名在职在岗的麻醉科住院医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设计和发放电子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特征、职业相关特征、心理弹性评分(康纳-戴维森复原力量表)。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HSS)对医师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估。对发生职业倦怠和非职业倦怠的医师进行组间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师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问卷有效回收1990份,回收率77.7%。住院医师职业倦怠发生率为53.4%(1063/1990)。与未发生职业倦怠的住院医师比较,职业倦怠的医师女性比例、三级医院比例、未婚比例、遇到有挑战的病例频率、参与值班和有科研任务比例明显升高,每周工作时间明显延长(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58,95%CI 1.28~1.97,P<0.01)、工作时间延长(OR=1.62,95%CI 1.45~1.81,P<0.01)、遇到有挑战的病例频率延长(OR=1.11,95%CI 1.11~1.40,P<0.01)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心理弹性评分升高是职业倦怠的保护因素(OR=0.86,95%CI 0.84~0.88,P<0.01)。结论麻醉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发生率偏高,应重点关注并针对提升心理弹性且设计切实可行的预防规范措施,保证住院医师群体的身心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职业倦怠 心理弹性 调查问卷
下载PDF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肝损害发生率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武珊珊 张越伦 +3 位作者 王巍巍 陈茹 孙凤 詹思延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7-42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患者在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肝损害的发生率情况。方法:以“tuberculosis”、“multidrug-resistant”、“MDR-TB”、“sideeffect”、“adverse”、“sa... 目的:系统评价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tuberculosis,MDR-TB)患者在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肝损害的发生率情况。方法:以“tuberculosis”、“multidrug-resistant”、“MDR-TB”、“sideeffect”、“adverse”、“safe-ty”、“tolerability”和“耐多药结核”、“副反应”、“不良反应”为关键词在Medline(1966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Embase(197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和TheCochraneLibrary(1993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3个英文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199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万方数据库(1998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4个中文数据库中系统检索MDR-TB患者在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害的随访研究,摘录有关信息,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并按照诊断标准、研究人群、研究类型、既往抗结核治疗史和治疗疗程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26篇文献,3875名MDR-TB患者,其中373名发生了肝损害,各研究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加权合并的肝损害发生率为7.7%(95%CI:5.5%~10.8%)。亚组分析显示,肝损害在治疗疗程≥18个月及非亚洲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但各亚组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篇文献中,只有9篇文献报告了肝损害的诊断标准,但标准不统一。结论:MDR-TB患者在使用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肝损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诊断标准不统一,应重视对肝损害的防治,并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药源性肝损害 发病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流行病学论文的医学伦理意识现况调查与启示 被引量:9
6
作者 孟若谷 翟炎冰 +4 位作者 陈森 张晏畅 张越伦 赵剑云 孙凤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2年第6期826-829,共4页
目的描述近5年发表的流行病学论文的伦理意识现状,发现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伦理学问题。方法查阅某杂志2006~2010年刊登的文献,对其中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原始论著的伦理意识进行描述。结果共纳入论著749篇,分析显示:①论文中说... 目的描述近5年发表的流行病学论文的伦理意识现状,发现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伦理学问题。方法查阅某杂志2006~2010年刊登的文献,对其中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原始论著的伦理意识进行描述。结果共纳入论著749篇,分析显示:①论文中说明"经受试者知情同意"的论文为29.24%;声明"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的论文为6.94%;②伦理意识呈逐年上升趋势;③试验性研究论文伦理意识好于观察性研究;④不同研究机构和资金来源的研究伦理意识不同;⑤在采集受试者生物标本和隐私信息等方面的伦理意识较弱。结论我国流行病学研究的伦理审查和知情同意意识较弱,建议应加强医学伦理学的宣传;发挥伦理委员会审查职能,规范伦理程序;积极完善期刊编审程序,提高编辑伦理素养,发挥期刊导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 伦理意识 期刊编审程序 知情同意 伦理审查
下载PDF
手术患者接受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期间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觉伦 田园 +2 位作者 聂卫华 张越伦 申乐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6-374,共9页
目的分析手术患者接受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期间发生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3年7月1日—10月31日在北京协... 目的分析手术患者接受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期间发生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3年7月1日—10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外科手术且术后接受PCIA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手术信息、术中用药信息、术后镇痛随访信息。根据接受PCIA期间PONV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CIA⁃PONV组和非PCIA⁃PONV组;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呕吐(postoperative vomiting,POV),将其分为PCIA⁃POV组和非PCIA⁃POV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PCIA⁃PONV和PCIA⁃POV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373例患者,其中PCIA⁃PONV组676例,PCIA⁃PONV的发生率为49.2%;PCIA⁃POV组285例,PCIA⁃POV的发生率为2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134,95%CI:1.590~2.865,P<0.001)、腹部手术(OR=1.655,95%CI:1.253~2.186,P<0.001)是手术患者接受PCIA期间出现PONV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增长(OR=0.990,95%CI:0.982~0.998,P=0.019)、体质量指数增加(OR=0.961,95%CI:0.932~0.991,P=0.012)则是其保护因素;女性(OR=2.646,95%CI:1.754~3.992,P<0.001)、全麻史(OR=1.372,95%CI:1.042~1.806,P=0.024)、术中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OR=1.607,95%CI:1.206~2.142,P=0.001)是手术患者接受PCIA期间出现POV的危险因素,而术中未使用肌松拮抗剂(OR=0.393,95%CI:0.237~0.651,P<0.001)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手术患者接受PCIA期间发生PONV的危险因素,完善的术前评估及合理的围术期管理策略对于预防PCIA⁃PONV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术后恶心呕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的认知现状:一项全国横断面调查
8
作者 余佳文 刘红菊 +6 位作者 徐影影 鲍彦平 时杰 刘志民 张越伦 宁晓红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 初步调查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终末期患者缓和镇静的了解及相关临床能力。方法 2021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全国麻醉医师中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工作经验、是... 目的 初步调查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终末期患者缓和镇静的了解及相关临床能力。方法 2021年10—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通过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全国麻醉医师中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信息、工作经验、是否熟悉缓和医疗、面对终末期患者的感受、是否给重症/终末期痛苦患者实施过缓和镇静及镇静药物选择。结果 来自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2536名麻醉医师完成了有效问卷,其中仅572名(22.6%,572/2536)医师表示熟悉缓和医疗。男性、有重症/终末期患者接触经历、参与疼痛临床诊疗、医院设立安宁缓和医疗组或相应部门/组织的麻醉医师更熟悉缓和医疗(P均<0.05)。超过40%的麻醉医师面对终末期患者时会感到无力、无助且对临床决策存在困惑,了解缓和医疗的麻醉医师面对重症/终末期患者时信心更足(9.8%比4.4%,P=0.001)。在734名有缓和镇静实施经验的麻醉医师中,151人(20.6%,151/734)曾仅使用阿片类药物作为镇静手段。结论 我国麻醉医师对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药物选择的认识尚不足。加强缓和医疗团队建设、开展缓和医疗及缓和镇静的教育培训或将有助于提高麻醉医师面对重症/终末期患者时的信心,改善终末期患者的诊疗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和医疗 缓和镇静 阿片类药物 麻醉医师
下载PDF
术后返回ICU患者亚急性和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道日敖 田园 +2 位作者 陈焕 张越伦 于春华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8-603,共6页
目的分析术后返回ICU的患者亚急性和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评估及管理该类患者提供诊疗思路。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11月29日—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返回ICU的患者。在其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 目的分析术后返回ICU的患者亚急性和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评估及管理该类患者提供诊疗思路。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11月29日—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后返回ICU的患者。在其出院1个月和3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评估亚急性和慢性疼痛发生率及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术后返回ICU患者117例,平均年龄(60.9±16.0)岁,亚急性疼痛发生率为45.7%(53/116),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2.7%(36/110)。术后中重度亚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数字评价量表均值分别为4.9±1.2和5.2±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冠心病(OR=5.263,95%CI:1.436~19.292)是术后返回ICU患者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返回ICU患者的术后亚急性和慢性疼痛发生率较高,合并冠心病是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围术期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可改善患者ICU住院期间疼痛体验以及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返回ICU患者 术后亚急性疼痛 慢性术后疼痛 人群特征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超声扫查路线图对颈椎超声初学者学习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陈思 张娇 +2 位作者 张越伦 崔旭蕾 谭刚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572-576,共5页
目的 利用团队近期研究成果“颈椎超声扫查路线图”作为教学工具,评价该工具对颈椎超声初学者学习效果、学习信心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40名临床一线医生,完成评估问卷1。问卷设计为:3个关于... 目的 利用团队近期研究成果“颈椎超声扫查路线图”作为教学工具,评价该工具对颈椎超声初学者学习效果、学习信心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40名临床一线医生,完成评估问卷1。问卷设计为:3个关于颈椎超声理论知识的自我评估问题,3个关于颈椎超声实践技能的自我评估问题和1个关于未来使用颈椎超声的意愿问题。在不涉及路线图的传统教学后,再次完成相同内容的问卷2。休息20 min后,教师介绍并解释路线图,随后学员完成问卷3。问卷3增加了4个学习满意度相关问题。所有问题的答案使用1到10分制评估。主要结果为综合学习得分,计算为(理论知识自评总分+实践技能自评总分+未来使用颈椎超声的意愿得分)/7。结果 40位学员在学习前、传统学习后、路线图学习后三个时间点的综合学习得分为2.9±1.3、4.8±1.8、5.7±1.8,F(2,22)=52.11,P<0.001,偏η2=0.83。向学员介绍路线图后,与介绍前的传统培训结果相比,综合学习得分增加了1.0 (95%CI:0.46~1.49)(P<0.001)。结论 “颈椎超声扫查路线图”可以显著提高颈椎超声初学者的学习效果及学习信心,可作为常规培训工具应用于颈椎超声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脊柱 超声 颈椎 教学
下载PDF
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的比较 被引量:37
11
作者 白冰 张越伦 +5 位作者 唐帅 阮侠 申乐 田园 陈槺 金欣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目的比较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间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116例,男35例,女81例,年龄65~98岁,ASAⅠ—Ⅳ级。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区域麻醉组(RA组,n=50)和全身麻醉组... 目的比较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间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116例,男35例,女81例,年龄65~98岁,ASAⅠ—Ⅳ级。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区域麻醉组(RA组,n=50)和全身麻醉组(GA组,n=66),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分级、骨折部位、术前1 d Barthel评分和分级等术前基线资料;术式、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等手术相关资料,ICU停留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 d Barthel评分和分级等术后康复相关资料,建立3个Logistic回归模型记录2种麻醉方式老年单侧下肢骨折术后Barthel的评分。结果 RA组年龄明显大于GA组(P<0.05)。两组性别、ASA分级、骨折部位、术式、手术时间和失血量、ICU停留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1 d Barthel评分和分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 RA组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GA组(P<0.05),Barthel分级为III或IV级的比例明显低于GA组(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分析麻醉方式与术后3 d Barthel分级的关联强度,建立3个回归模型以去除潜在混杂因素影响后,RA组患者出现术后3 d Barthel分级为Ⅲ级或Ⅳ级的危险明显低于GA组(P<0.05)。按照模型1调整年龄因素后OR=0.235, 95%CI 0.103~0.538,P=0.001;按照模型2调整年龄和性别因素后OR=0.207, 95%CI 0.087~0.490,P<0.001;按照模型3调整年龄、性别和ASA分级因素后OR=0.210, 95%CI 0.088~0.498,P<0.001。结论老年患者行单侧下肢骨折手术时,与全身麻醉比较,区域麻醉更有助于患者提高Barthel评分,有助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下肢骨折手术 Barthel评分 区域麻醉 全身麻醉
下载PDF
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陈颖 王莹 +5 位作者 张越伦 张静静 华震 李中嘉 赵磊 易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8-1032,共5页
目的采用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准确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择期行手术的全麻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Ⅲ级,年龄≥18岁。通过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测... 目的采用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准确性。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择期行手术的全麻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学会分级Ⅰ~Ⅲ级,年龄≥18岁。通过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计算每例患者的风险因子得分,并在患者围手术期全程监测体温,保温措施由麻醉医生自行决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Brier评分评价低体温风险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在纳入分析的472例患者中,术中低体温发生率29.9%(141/472),术中采用主动保温率为26.3%(124/472)。通过验证,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在472例患者中,模型预测术中低体温AUC=0.729(95%CI=0.680~0.777);Hosmer-Lemeshowχ^(2)=3.143,P=0.925;Brier评分0.34。其中非主动保温的患者中,模型预测AUC=0.756(95%CI=0.704~0.808);Hosmer-Lemeshowχ^(2)=7.457,P=0.488;Brier评分0.29。而主动保温的患者,模型预测AUC=0.747(95%CI=0.632~0.863);Hosmer-Lemeshowχ^(2)=4.754,P=0.783;Brier评分0.47。进一步将低体温风险分为低、中、高风险组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分别为14.4%(95%CI=9.6%~19.1%)、36.7%(95%CI=29.9%~43.5%)和58.2%(95%CI=46.1%~70.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12,P<0.001)。结论围手术期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总体区分度较好,不论是否实施主动保温患者,该风险预测模型均有一定的预测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低体温 预测模型 全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桡动脉成功置管和并发症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9
13
作者 白冰 田园 +2 位作者 张越伦 于春华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寻找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置管成功及并发症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31例使用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或角度距离法(AD)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置管的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一次... 目的寻找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置管成功及并发症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31例使用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或角度距离法(AD)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置管的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一次成功、总体成功、动脉后壁穿透和局部血肿的相关因素。结果桡动脉前壁深度≥3 mm是穿透后壁(OR=0.314,95%CI:0.143~0.691,P=0.004)和局部血肿(OR=0.250,95%CI:0.107~0.585,P=0.001)的相关因素。使用DNTP方法是穿透后壁(OR=0.303,95%CI:0.138~0.667,P=0.003)的相关因素。结论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动脉穿刺置管时,在桡动脉前壁深度≥3 mm的部位穿刺可以减少穿透后壁和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与AD法相比,DNTP法可减少穿透后壁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超声 动脉置管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吗啡静脉镇痛泵中加入昂丹司琼在女性术后恶心呕吐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4
作者 白冰 裴丽坚 +3 位作者 张越伦 桑诺尔 张秀华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77,共5页
目的评估吗啡静脉镇痛泵中加入昂丹司琼在预防女性术后恶心呕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全麻术后使用吗啡静脉镇痛泵的1690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加入昂丹司琼分为试验组(n=834)... 目的评估吗啡静脉镇痛泵中加入昂丹司琼在预防女性术后恶心呕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全麻术后使用吗啡静脉镇痛泵的1690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加入昂丹司琼分为试验组(n=834)和对照组(n=856),收集两组患者术毕48 h之内吗啡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恶心评分、干呕和呕吐总次数,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47.9±18.4)岁比(47.5±19.6)岁;t=0.432,P=0.665],术后第1天[(25.7±9.0)mg比(25.4±11.4)mg;t=0.599,P=0.548]、第2天吗啡消耗量[(38.5±15.5)mg比(38.3±19.1)mg;t=0.236,P=0.813],术后第1天活动后[3(2,4)分比3(2,5)分;Z=1.850,P=0.064]、术后第2天静息时[0(0,1)分比0(0,1)分;Z=1.511,P=0.131]VAS最大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1天静息时[0(0,2)分比0(0,2)分;Z=2.435,P=0.015],第2天活动后[3(1,3)分比3(2,4)分;Z=3.445,P=0.001]VAS最大值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试验组的恶心评分(χ2=9.810,P=0.020)和干呕、呕吐次数(Z=3.726,P=0.002)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2天,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5.017,P=0.170;Z=0.000,P=1.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静脉吗啡镇痛泵中加入昂丹司琼是减少术后恶心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试验组术后第1天出现恶心的概率是对照组的0.781倍(P=0.015),术后第2天出现恶心的概率是对照组的0.736倍(P=0.030)。结论吗啡静脉镇痛泵中加入昂丹司琼可能会减轻女性术后恶心呕吐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恶心呕吐 昂丹司琼 静脉患者自控镇痛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Hidden Blood Loss During Posterior Spinal Surgery 被引量:9
15
作者 白冰 田园 +3 位作者 张越伦 马满娇 虞雪融 黄宇光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8-44,共7页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extraordinary hidden blood loss(HBL) could clar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provide mor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predictors of HBL in s...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extraordinary hidden blood loss(HBL) could clar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provide mor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predictors of HBL in spinal surgery.Methods Medical record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trieved to collect the data of patients who undergoing posterior thoracic and lumbar fusion surgery or scoliosis surgery.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perioperative visible blood loss volume, as well as laboratory results were recorded. The patients receiving fusion surgery or scoliosis surgery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HBL positive subgroup and the HBL negative sub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variabl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then analyze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determin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BL.Result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spinal surgery,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BL were autologous transfusion(for fusion surgery P = 0.011, OR: 2.627, 95%CI: 1.574-2.782; for scoliosis surgery P < 0.001, OR: 2.268, 95%CI: 2.143-2.504) and allogeneic transfusion(for fusion surgery P < 0.001, OR: 6.487, 95%CI: 2.349-17.915; for scoliosis surgery P < 0.001, OR: 3.636, 95%CI: 2.389-5.231).Conclusion Intraoperative blood transfusion might be an early-warning indicator for perioperative HB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AL SURGERY hidden BLOOD LOSS TRANSFUSION PREDICTION
下载PDF
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椎管内分娩镇痛与阴道试产分娩结局的相关性 被引量:19
16
作者 赵娜 李晓光 +3 位作者 张越伦 伍绍文 辛鑫 徐铭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重度子痫前期产妇进行阴道试产分娩结局和产程管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住院分娩并进行阴道试产的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137例,年龄18~45岁,ASAⅡ或Ⅲ级,根据是否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两组:分娩...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对重度子痫前期产妇进行阴道试产分娩结局和产程管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2月住院分娩并进行阴道试产的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137例,年龄18~45岁,ASAⅡ或Ⅲ级,根据是否接受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两组:分娩镇痛组(LA组,n=91)和非分娩镇痛组(NLA组,n=46)。采集产妇基线资料、最终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住院时间以及产程中缩宫素和降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LA组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以及缩宫素、降压药使用率明显高于NLA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明显长于NLA组(P<0.05或P<0.01)。两组第三产程时间、产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管内分娩镇痛与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以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无明显相关性,但与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存在相关性(P<0.05或P<0.01),倾向于延长产程时间和增加缩宫素使用。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与重度子痫前期产妇阴道试产时中转剖宫产和增加器械助产无明显相关性。在提供高质量镇痛的前提下,椎管内分娩镇痛值得且可安全应用于接受阴道试产的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椎管内分娩镇痛 阴道试产 产程时间
下载PDF
胸科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思 张越伦 +2 位作者 车璐 申乐 黄宇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41-744,共4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胸科手术后患者接受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所有胸科手术后因气道原因接受非计划二次插管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1∶4配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评... 目的分析和探讨胸科手术后患者接受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将2014—2018年北京协和医院所有胸科手术后因气道原因接受非计划二次插管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1∶4配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评估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5年间共完成全麻下胸科手术7 711例,其中12例(0.16%)因气道原因接受了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选择48例患者为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22.81,95%CI 1.41~367.97,P=0.028)、麻醉时间每延长10 min(OR=1.24,95%CI 1.07~1.43,P=0.003)、纵隔手术(OR=79.16,95%CI 2.95~2122.85,P=0.009)和术前SpO2<95%(OR=92.28,95%CI 1.17~7311.58,P=0.043)是造成胸科手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麻醉时间延长、纵隔手术、术前SpO2<95%为胸科手术的患者术后非计划二次插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插管 胸科手术 拔管 全身麻醉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郭娜 张蒙 +2 位作者 吴欣娟 李真 张越伦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调查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6月—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6个省份9家三级甲等医院2251名新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及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目的:调查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于2020年6月—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6个省份9家三级甲等医院2251名新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及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得分为(83.23±11.46)分,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培训师资团队与专科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得分最低的维度为培训资源配置、组织培训与管理。入职年限、学历,对工资收入、休假、福利待遇、承担的工作量、职业发展机会、激励与反馈、选择排班机会的满意度是影响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的因素。结论: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在培训资源配置、组织培训与管理等方面仍需要完善,各医疗机构应针对影响因素,优化培训体系及培训环境,进一步提高新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护士 规范化培训 满意度 影响因素 横断面调查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思 许晶晶 +6 位作者 顾光超 张越伦 邵江 曾嵘 宋小军 黄宇光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9-204,共6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并同时分析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并同时分析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对术中需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Shamblin分型与术中血压心率波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08例患者,共116侧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单因素分析中,肿瘤最长径>4 cm、术中颈内动脉损伤、颈内动脉重建、恶性病理、高Shamblin分型(Ⅱ型或Ⅲ型)、失血量≥400 ml以及手术时长>4 h的患者术中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需求增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ShamblinⅢ型(OR=2.286,95%CI=1.324~14.926,P=0.016)、手术时长>4 h(OR=3.874,95%CI=1.020~14.623,P=0.046)为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需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此外,ShamblinⅢ型与术中心率异常升高、术中使用升压药物显著相关。结论ShamblinⅢ型、手术时长>4 h是患者术中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ShamblinⅢ型的患者术中心率异常升高、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需求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升压药物 危险因素 血压 心率
下载PDF
麻醉药品处方的电子化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白冰 杨根治 +3 位作者 张越伦 田园 申乐 黄宇光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2年第5期836-839,共4页
目的探讨电子处方在麻醉药品处方管理中的意义,不断优化麻醉药品的管理。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手术室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麻醉药品处方进行连续性抽查,比较麻醉药品电子处方正式上线使用前后麻醉药品处方不合格率的变化。结果电... 目的探讨电子处方在麻醉药品处方管理中的意义,不断优化麻醉药品的管理。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手术室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麻醉药品处方进行连续性抽查,比较麻醉药品电子处方正式上线使用前后麻醉药品处方不合格率的变化。结果电子处方上线前,麻醉药品处方不合格率为31.5%,上线后不合格率为8.0%[比值比(OR):0.188,95%置信区间(CI):0.164~0.215,P<0.001]。结论麻醉药品电子处方可能有助于降低人为错误的发生,在优化麻醉药品管理中有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品 电子处方 不合格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