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灶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迎生 汪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灶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明确病灶部位,影像学分型分为:前循环皮质、基底节、放射冠和后循环梗死... 目的探讨不同病灶部位的影像学特征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明确病灶部位,影像学分型分为:前循环皮质、基底节、放射冠和后循环梗死;再根据病情有无进展分为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比较各影像学亚型脑梗死在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组间的分布差异,并分析梗死亚型与是否进展的相关性分析,然后进一步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50例患者入选,其中非进展性脑梗死99例,进展性脑梗死51例;其影像学分型中,发生在皮质为46例,放射冠25例,基底节47例,后循环32例。不同影像学亚型脑梗死在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组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19.239,P=0.001),其中,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在前循环皮质的几率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前循环皮质梗死与是否进展性间的相关性分析,其R和P值分别为0.170、和0.026;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的影像学亚型与其有关(P=0.002),表现为前循环皮质梗死发生梗死进展的可能性较其它亚型显著增加,即使经年龄、血糖等相关因素校正后,此种趋势依然存在(P=0.014)。结论梗死部位与其是否进展密切相关,发生在前循环皮质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影像学 预测
下载PDF
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迎生 罗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6期1927-1930,共4页
目的探讨英国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腔... 目的探讨英国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再根据病情有无进展分为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比较各临床亚型脑梗死在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组间的分布差异,并分析梗死临床亚型与是否进展的相关性分析,然后进一步回归分析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50例病人入选,其中非进展性脑梗死99例,进展性脑梗死51例;其临床亚型分型中,发生在TACI为7例,PACI 45例,LACI64例,POCI 34例。不同临床亚型梗死在非进展性和进展性脑梗死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3,P=0.004),其中进展性脑梗死发生TACI、PACI的几率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梗死临床亚型与是否进展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进展性脑梗死更易发生于TACI和PACI(r=0.18,P=0.03;r=0.21,P=0.01);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的临床亚型与其有关(P=0.007),表现为TACI、PACI发生梗死进展的可能性较其他亚型显著增加,但经年龄、血糖等相关因素校正后,此种趋势消失(P=0.09)。结论梗死临床亚型与其是否进展密切相关,发生在TACI、PACI的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但年龄、血糖等相关因素更决定了脑梗死病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临床亚型 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 预测
下载PDF
孤立性脑桥梗死急性期病情进展与不同影像学分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迎生 朱瑞 +2 位作者 李邦松 张明 靳长华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12期2210-221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桥梗死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66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依据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分为旁正中梗死、深部小梗死和其他类型梗死。比... 目的探讨急性脑桥梗死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收集66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头颅影像学资料,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依据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结果,分为旁正中梗死、深部小梗死和其他类型梗死。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之间的临床和头颅影像学资料,然后进一步回归分析急性脑桥梗死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结果 66例脑桥梗死患者中发生病情进展17例,未进展49例,进展发生率25.8%;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之间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脑白质疏松程度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中、下不同部位脑桥梗死在两组之间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旁正中梗死、深部小梗死和其他类型梗死不同影像学分型在两组之间构成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6,P=0.011),其中旁正中梗死在进展性脑桥梗死中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相关性分析显示较其他2种类型脑桥梗死旁正中梗死与进展性脑桥梗死之间显著相关(r=0.376,P=0.002);进展性脑桥梗死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桥梗死不同影像学分型与病情进展明显相关(P=0.04),表现为旁正中梗死较其他类型梗死发生病情进展的概率显著增加(OR=0.13,P=0.02),较脑桥深部小梗死,旁正中梗死发生病情进展的趋势可能同样存在(OR=0.23,P=0.10)。结论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脑桥梗死病情进展无明显相关;不同影像学分型脑桥梗死与病情是否进展之间显著相关,旁正中梗死患者更容易在急性期出现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桥梗死 影像学分型
下载PDF
OCSP亚型脑梗死对巴曲酶疗效的差异
4
作者 张迎生 罗云 +4 位作者 朱瑞 张明 靳长华 李邦松 钟祝雅 《安徽医药》 CAS 2010年第12期1473-1474,共2页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不同OCSP亚型脑梗死降纤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102例行巴曲酶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标准分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观察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不同OCSP亚型脑梗死降纤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102例行巴曲酶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标准分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组,后循环梗死(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LACI)组,观察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在脑梗死治疗后7和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改善的有效率在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恢复最为明显,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疗效次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最差。结论巴曲酶对不同OCSP亚型脑梗死具有不同的疗效,此对于降纤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巴曲酶 OCSP亚型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迎生 云宗金 丁新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9期1711-1713,共3页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内科因头晕或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的病人17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病人122例,经DSA或无创影像...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神经内科因头晕或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的病人17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脑动脉狭窄病人122例,经DSA或无创影像学检查证实无脑动脉狭窄病人49例。将17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分为无狭窄组(49例)、轻度狭窄组(21例)、中重度狭窄组(101例);根据狭窄分布范围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狭窄,颅内和(或)颅外狭窄,前和(或)后循环狭窄。比较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及狭窄血管分布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年龄、血糖、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IP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年龄、血糖、TG、AIP增高,而HDL-C下降,高血压、糖尿病所占比例增加。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血管分布范围比较发现,血管狭窄程度越重累及的血管越多(r=0.16,P=0.07),当血管狭窄同时累及前后循环时,狭窄的程度较重(χ^(2)=9.15,P=0.01)。高血压及糖尿病是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7,P<0.01;OR=7.06,P<0.01)。结论:AIP和血糖、TG、HDL-C、年龄均与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当狭窄血管同时累及前后循环时狭窄程度往往越严重,另外狭窄越重发生狭窄的范围越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动脉狭窄 血脂 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变化及其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6
作者 朱瑞 周农 +6 位作者 钟祝雅 李邦松 张明 范转平 靳长华 张迎生 张永刚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9期1699-1704,共6页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血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发病24h以内入院的226例脑卒中患者连续监测10d血压,随访1月死亡及6月死亡/残疾及复发情况。结果 急性期脑卒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81.9%,入院后第6天血压基本稳...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血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发病24h以内入院的226例脑卒中患者连续监测10d血压,随访1月死亡及6月死亡/残疾及复发情况。结果 急性期脑卒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81.9%,入院后第6天血压基本稳定。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类型独立影响入院时血压且影响最大,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影响入院时收缩压(SBP),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影响入院时舒张压(DBP)。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和预后呈U型关系,入院时血压在150/90mmHg左右、第1~6天血压在140/90mmHg左右预后较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后第24小时SBP〈120mmHg独立影响脑卒中1月死亡,入院后24小时内DBP下降程度及第42小时DBP独立影响6月死亡/残疾。亚组分析显示,入院后第24小时SBP〈120mmHg独立影响脑梗死1月死亡,入院时SBP〈140mmHg、入院后第24小时SBP〈120mm-Hg及DBP〈90mmHg均独立影响6月死亡/残疾;入院第4天平均SBP独立影响脑出血1月死亡,入院后24h内DBP下降程度及第5天平均SBP独立影响6月死亡/残疾。结论 急性期脑卒中血压常升高,血压呈自发下降趋势。急性期脑卒中血压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血压 预后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8
7
作者 钟祝雅 罗云 +3 位作者 张迎生 靳长华 张明 李邦松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5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不同阶段在脑梗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磁共振确定有无新发脑梗死而分为脑梗死组(203例)和非脑梗死组(83例),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不同阶段在脑梗死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磁共振确定有无新发脑梗死而分为脑梗死组(203例)和非脑梗死组(83例),根据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为正常组(49例)、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9例)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198例);首先观察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中的分布差异,并进而研究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具有更高的斑块发生率,非脑梗死组有更多的正常内膜存在,而内膜增厚在两者之间比例相近;以正常内膜组作为参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R(95%CI)在内膜增厚组为2.344(0.971,5.656)、斑块组为3.442(1.797~6.593)。结论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不同阶段与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不同的致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斑块
下载PDF
利用白腐菌处理含硝基苯类化工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王庆生 李捍东 +3 位作者 席北斗 李丽霄 王金梅 张迎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21,共3页
采用正交实验法 ,通过生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利用白腐菌对硝基苯类化工废水进行了好氧生化降解实验研究。在常温 (2 5℃ ) ,pH值为7,进水CODCr为 2 0 0 0mg L ,硝基苯类进水质量浓度为 10 0mg L ,停留时间为 60h的条件下 ,CODCr降解率达... 采用正交实验法 ,通过生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利用白腐菌对硝基苯类化工废水进行了好氧生化降解实验研究。在常温 (2 5℃ ) ,pH值为7,进水CODCr为 2 0 0 0mg L ,硝基苯类进水质量浓度为 10 0mg L ,停留时间为 60h的条件下 ,CODCr降解率达到 99%。对白腐菌降解硝基苯类废水的动力学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菌 处理 硝基苯类废水
下载PDF
颅内高信号血管征与颈内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发生脑缺血事件相关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迎生 云宗金 +1 位作者 徐鹏程 丁新苑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高信号血管征(HVS)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搜集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96例,依据头颅磁共振液体衰减恢复信号(FLAIR)结果判断HVS,按照Alberta... 目的:探讨颅内高信号血管征(HVS)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搜集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96例,依据头颅磁共振液体衰减恢复信号(FLAIR)结果判断HVS,按照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mASPECTS)标准对HVS进行评分(HVS-mASPECTS)。依据入院时是否发生急性脑缺血事件分为症状性病变组68例,非症状病变组28例。比较两组之间的危险因素及颅内HVS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症状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VS-mASPECTS对重度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诊断价值。比较HVS阳性组(43例)与阴性组(53例)之间各项危险因素的差异,采用回归分析筛选HVS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比较HVS与不同梗死部位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症状性与非症状性病变两组之间性别、HVS所占比率及HVS-mASPECT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χ^(2)=5.066、8.725,P=0.02、0.003;t=-4.764,P<0.001)。二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及HVS-mASPECTS是重度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92、0.475,P=0.022、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VS-mASPECTS预测脑缺血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95%CI:0.611~0.817,P=0.001)。HVS与梗死灶部位及TIA相关性分析显示其与分水岭梗死相关(χ^(2)=15.916,P<0.001),分水岭梗死组HVS-mASPECTS显著低于非分水岭梗死及TIA组(F=9.169,P<0.001)。HVS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高血压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9,P=0.011),二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是HVS独立危险因素(OR=4.748,P=0.013)。结论:颅内HVS与重度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事件相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类患者更易于发生分水岭梗死;高血压是HVS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信号血管征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脑缺血
下载PDF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10
作者 张迎生 云宗金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13期2484-2486,共3页
目的观察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纹状体内囊梗死病人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28例)与非... 目的观察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纹状体内囊梗死病人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28例)与非进展组(17例),进展组病人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13例)与常规治疗组(15例)。结果纹状体内囊梗死病情进展率为62.2%,进展组内囊预警综合征发生率为42.9%,明显高于非进展组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P=0.046)。替罗非班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展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治疗组入院7 d NIHSS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11,P=0.001),替罗非班治疗组治疗3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Z=-3.339,P=0.001)。替罗非班治疗组30 d预后良好率为84.6%,高于常规治疗组的40.0%(χ^(2)=5.81,P=0.02)。结论纹状体内囊梗死病情容易进展,内囊预警综合征可作为病情进展临床预测因素,替罗非班治疗能显著控制其病情进展,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 内囊预警综合征 替罗非班 预后
下载PDF
注塑机合模力的自动纠正与PPC高性能注射方式
11
作者 张迎生 《汽车制造业》 2004年第2期74-74,共1页
高精密的注塑模具和高控制精度的注塑机是获得漂亮、精密的汽车注塑件的必要条件.而注塑机的控制精度又主要集中显示在对它的台模力和注射精度的控制。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注塑机合模力的自动纠正和PPC高性能注射方式两... 高精密的注塑模具和高控制精度的注塑机是获得漂亮、精密的汽车注塑件的必要条件.而注塑机的控制精度又主要集中显示在对它的台模力和注射精度的控制。文章为我们介绍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注塑机合模力的自动纠正和PPC高性能注射方式两大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塑机 注塑模具 台模力 注射精度控制 PPC高性能注射方式 汽车制造工艺
下载PDF
夹送辊传动轴试车抱死故障分析
12
作者 温亚利 张迎生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11年第3期135-136,共2页
分析高速线材轧制线上精轧后夹送辊装配高速试车过程中传动轴出现抱死问题的原因,介绍其故障的排除方法,为解决传动轴运转过程中出现抱死问题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 夹送辊 传动轴抱死 故障排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