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沙湾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分析
1
作者 张钰霆 张瑞瑞 +5 位作者 潘非斐 潘友浩 李聪 林华 陈仕玺 穆景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7,共11页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幽门盲囊呈半封闭结构,保留了部分早期孵化阶段的微生物特征,是用于野生和养殖群体溯源的理想部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沙湾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的α多样性、核心菌群相对丰度...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幽门盲囊呈半封闭结构,保留了部分早期孵化阶段的微生物特征,是用于野生和养殖群体溯源的理想部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沙湾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的α多样性、核心菌群相对丰度、网络关系等进行分析,构建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群体溯源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有着更多特有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α多样性显著高于野生群体。幽门盲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且各菌群在野生和养殖群体中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微生物网络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野生群体拥有更高的负边缘/正边缘比率和模块性以及更少的节点数和连接数。基于此,我们构建了随机森林分类群体溯源预测模型,其准确率(Accuracy,ACC)达92.31%,Kappa系数为0.8452,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4,利用此模型识别三沙湾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准确率分别可达91.67%和92.86%。综上所述,三沙湾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幽门盲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利用幽门盲囊微生物追踪鱼类来源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研究结果为区分三沙湾大黄鱼野生和养殖群体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幽门盲囊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随机森林模型 反向溯源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葡萄牙牡蛎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2
作者 张钰霆 吴镇 +5 位作者 李聪 陈火荣 黄泽坤 何水清 张智 穆景利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5-280,共6页
为研究福建省沿海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根据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从福建省沿海自然海区(福清、莆田、泉州和东山)采集的373个牡蛎进行鉴定,共发现62个葡萄牙牡蛎,占比16.6%;随后采用GBS(gen... 为研究福建省沿海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天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根据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对从福建省沿海自然海区(福清、莆田、泉州和东山)采集的373个牡蛎进行鉴定,共发现62个葡萄牙牡蛎,占比16.6%;随后采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这4个葡萄牙牡蛎地理群体(福清、莆田、泉州和东山分别为12、12、10、12个)进行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4个葡萄牙牡蛎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 o)为0.243~0.271,其中,东山群体的H_(o)值最高(0.271),福清群体的H_(o)值最低(0.243);4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 st)为0.0210~0.0368,其中,东山群体和泉州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最高(0.0368);遗传结构分析显示,东山群体单独为一个类群,福清、莆田和泉州为另一个类群。研究表明,福建省沿海葡萄牙牡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种质资源有所退化;在种群分化方面,东山群体与福清、莆田和泉州3个群体形成了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牙牡蛎 GBS简化基因组测序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臭氧对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郑锦滨 钟声平 +5 位作者 张钰霆 郭书林 陈信忠 毛勇 苏永全 王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9-735,共7页
为了评价臭氧消毒技术及其对石斑鱼(Epinephelus)潜在的毒性,首先评价了两种质量浓度(0.05 mg/L和0.30mg/L)臭氧对亚硝酸盐和弧菌的水处理效果,并以斜带石斑鱼(E.coioide)受精卵为实验材料,探讨臭氧对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毒性作用。结... 为了评价臭氧消毒技术及其对石斑鱼(Epinephelus)潜在的毒性,首先评价了两种质量浓度(0.05 mg/L和0.30mg/L)臭氧对亚硝酸盐和弧菌的水处理效果,并以斜带石斑鱼(E.coioide)受精卵为实验材料,探讨臭氧对胚胎发育和初孵仔鱼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臭氧的水处理效果良好,0.30 mg/L的臭氧在3 h内对水中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可达72.29%;0.05 mg/L的臭氧处理20 min后也能完全杀灭弧菌。但高浓度臭氧(0.30 mg/L)对胚胎发育具有一定的毒性,会造成胚胎油球数目增多、萎缩、解体和死亡,而低浓度组(0.05 mg/L)臭氧处理后22 h胚胎孵化率高达(87.14±7.20)%,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胚胎相比,初孵仔鱼对臭氧更加敏感,0.05 mg/L的臭氧处理24 h也会导致初孵仔鱼的全部死亡。本研究结果旨在为石斑鱼育苗及养殖过程中正确使用臭氧消毒技术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臭氧 弧菌 亚硝酸盐
下载PDF
大弹涂鱼aanat2基因cDNA克隆及其在生殖季节的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洪鹭燕 洪万树 +5 位作者 刘东腾 张钰霆 游欣欣 石琼 张其永 陈仕玺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0-696,共7页
克隆获得编码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芳基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亚型2(arylalk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2,AANAT2)的cDNA序列,其核苷酸长度为630bp,可编码209个氨基酸.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 克隆获得编码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芳基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亚型2(arylalk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2,AANAT2)的cDNA序列,其核苷酸长度为630bp,可编码209个氨基酸.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了生殖季节大弹涂鱼脑组织中芳基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基因亚型2(aanat2)的月周期以及日周期的表达趋势.结果显示,aanat2基因具有明显的半月周期变化节律,即1个月有2个周期,每个周期均出现1个峰值.第1个峰值出现的时间在上弦月附近,第2次峰值则出现在下弦月附近,并且每个周期峰值出现的时间与大弹涂鱼产卵时间一致.此外,aanat2基因的表达在一天之内也呈周期性变化趋势,在12:00—15:00和03:00—06:00时,表达出现2段峰值;而在21:00和9:00时,表达量最低.本研究结果提示,aanat2基因通过影响褪黑素的合成和分泌,参与了大弹涂鱼半月周期产卵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弹涂鱼 芳基烷基胺-N-乙酰转移酶基因亚型2 克隆表达 生殖季节
下载PDF
论秘书学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5
作者 张钰霆 温瑜 《办公自动化》 2018年第7期56-59,共4页
缺乏资源共享理念意识、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构、秘书学专业不受重视是造成当前秘书学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消极现状的原因。为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建立秘书学课程网站、秘书网络实践基地、秘书联盟、秘书学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 秘书学 网络信息资源 共享平台 现状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鱼类嗅觉神经行为在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6
作者 张钰霆 陈志强 +1 位作者 林春香 穆景利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13,523,共12页
鱼类可通过嗅觉系统感知水环境中极微量的化学物质,获取重要的环境信息,从而调节觅食、求偶、迁徙和躲避敌害等多种生命行为。因其对污染物的高敏感性,鱼类嗅觉神经行为可作为一个理想的毒性终点。将鱼类嗅觉神经行为应用于海洋生态毒... 鱼类可通过嗅觉系统感知水环境中极微量的化学物质,获取重要的环境信息,从而调节觅食、求偶、迁徙和躲避敌害等多种生命行为。因其对污染物的高敏感性,鱼类嗅觉神经行为可作为一个理想的毒性终点。将鱼类嗅觉神经行为应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海洋环境中低浓度污染物生态风险的认知,为海水水质基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浅述鱼类嗅觉系统和嗅觉功能的分子神经过程,总结鱼类嗅觉神经行为在生态毒理学领域应用的现状,并对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神经行为 海洋生态毒理学 生态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