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西藏西部东嘎·皮央与西夏佛教艺术的影响
1
作者
德波拉·金伯格-萨特(著)
秦臻(译)
张长虹
(
校
)
《藏学学刊》
2012年第1期177-193,199,200,共19页
本文通过对西藏西部皮央和东嘎佛寺、石窟寺的研究,认为其年代应为12世纪晚期。窟顶彩绘曼荼罗图案构图受到了中亚石窟寺窟顶构图的影响,其演变过程是从彩绘华盖的题材到曼荼罗状的华盖,再到曼荼罗的窟顶。东嘎遗址中以泥塑结合彩绘壁...
本文通过对西藏西部皮央和东嘎佛寺、石窟寺的研究,认为其年代应为12世纪晚期。窟顶彩绘曼荼罗图案构图受到了中亚石窟寺窟顶构图的影响,其演变过程是从彩绘华盖的题材到曼荼罗状的华盖,再到曼荼罗的窟顶。东嘎遗址中以泥塑结合彩绘壁画装饰石窟的做法以及泥塑的塑造和构图模式,也具有中亚佛教石窟寺的特征。同时,本文还讨论了敦煌和榆林地区受到西藏影响的石窟寺的壁画和窟顶装饰的艺术特色与表现形式。东嘎石窟营建于12世纪晚期,是古格都城从托林向东嘎迁移的时期,也正是该地区转入噶举派主导的短暂时期。所以,噶举派艺术及其赞助人与东嘎石窟的营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荼罗
中亚
噶举派
原文传递
吐蕃禅宗:一个遗失传统的发现
2
作者
牛宏(译)
+1 位作者
寇金花(译)
张长虹
(
校
)
《藏学学刊》
2021年第1期288-306,363,共20页
本文为《吐蕃禅宗》一书的导论,探讨了在藏地受指责、在汉地被遗忘的一个佛教传统——吐蕃的禅宗。对于藏文禅宗写本的理解,在解读文本本身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文本的物质属性,即将文本视为实践。敦煌发现的汉、藏文禅宗写本呈现的是九、...
本文为《吐蕃禅宗》一书的导论,探讨了在藏地受指责、在汉地被遗忘的一个佛教传统——吐蕃的禅宗。对于藏文禅宗写本的理解,在解读文本本身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文本的物质属性,即将文本视为实践。敦煌发现的汉、藏文禅宗写本呈现的是九、十世纪一种包容性的、不断发展的状态,是对以前发生的事件的汇聚。从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到九世纪上半叶,在佛教被采纳为吐蕃国教的这段时间里,禅师很可能在藏地吸收佛教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摩诃衍,汉地禅宗顿门的代表人。敦煌禅宗写本的发现让我们重新思考吐蕃时期“顿渐之争”的结果和方式,几百年后的《拔协》等藏文历史文献的记载反映的并不一定是当时的历史事实。直到十三世纪,禅宗的文本和实践似乎在西藏仍有传承。吐蕃的禅、敦煌的禅与汉地其他地方的禅一样,都是地方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衍
顿渐之争
《拔协》
物质属性
吐蕃时期
藏文
解读文本
写本
原文传递
题名
西藏西部东嘎·皮央与西夏佛教艺术的影响
1
作者
德波拉·金伯格-萨特(著)
秦臻(译)
张长虹
(
校
)
机构
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研究所
中央美术学院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出处
《藏学学刊》
2012年第1期177-193,199,200,共19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吐蕃时期金银器艺术研究--以考古材料为中心”(13YJA780002)的阶段性成果--译注。
文摘
本文通过对西藏西部皮央和东嘎佛寺、石窟寺的研究,认为其年代应为12世纪晚期。窟顶彩绘曼荼罗图案构图受到了中亚石窟寺窟顶构图的影响,其演变过程是从彩绘华盖的题材到曼荼罗状的华盖,再到曼荼罗的窟顶。东嘎遗址中以泥塑结合彩绘壁画装饰石窟的做法以及泥塑的塑造和构图模式,也具有中亚佛教石窟寺的特征。同时,本文还讨论了敦煌和榆林地区受到西藏影响的石窟寺的壁画和窟顶装饰的艺术特色与表现形式。东嘎石窟营建于12世纪晚期,是古格都城从托林向东嘎迁移的时期,也正是该地区转入噶举派主导的短暂时期。所以,噶举派艺术及其赞助人与东嘎石窟的营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曼荼罗
中亚
噶举派
Keywords
Dung dkar/Phyi dbang caves
Mandala
Central Asia
Bka’brgyud pa
分类号
P59 [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吐蕃禅宗:一个遗失传统的发现
2
作者
牛宏(译)
寇金花(译)
张长虹
(
校
)
机构
英国国家图书馆印度和东方事务部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上海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出处
《藏学学刊》
2021年第1期288-306,363,共20页
文摘
本文为《吐蕃禅宗》一书的导论,探讨了在藏地受指责、在汉地被遗忘的一个佛教传统——吐蕃的禅宗。对于藏文禅宗写本的理解,在解读文本本身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文本的物质属性,即将文本视为实践。敦煌发现的汉、藏文禅宗写本呈现的是九、十世纪一种包容性的、不断发展的状态,是对以前发生的事件的汇聚。从公元八世纪下半叶到九世纪上半叶,在佛教被采纳为吐蕃国教的这段时间里,禅师很可能在藏地吸收佛教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摩诃衍,汉地禅宗顿门的代表人。敦煌禅宗写本的发现让我们重新思考吐蕃时期“顿渐之争”的结果和方式,几百年后的《拔协》等藏文历史文献的记载反映的并不一定是当时的历史事实。直到十三世纪,禅宗的文本和实践似乎在西藏仍有传承。吐蕃的禅、敦煌的禅与汉地其他地方的禅一样,都是地方性的。
关键词
摩诃衍
顿渐之争
《拔协》
物质属性
吐蕃时期
藏文
解读文本
写本
分类号
B946.5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西藏西部东嘎·皮央与西夏佛教艺术的影响
德波拉·金伯格-萨特(著)
秦臻(译)
张长虹
(
校
)
《藏学学刊》
2012
0
原文传递
2
吐蕃禅宗:一个遗失传统的发现
牛宏(译)
寇金花(译)
张长虹
(
校
)
《藏学学刊》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