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术馆与博物馆释展与大众审美接受交互研究——以青岛博物馆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群展主题活动为例
1
作者 张闫博宇 李雪妍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291-293,共3页
“释展”一词首先出现在博物馆展览中,美术馆与博物馆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艺术空间,其展览内容与面对的人群更有针对性。文章以青岛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美术展览活动为例,通过对其策划与实践分析,探究美术展览策划未来发... “释展”一词首先出现在博物馆展览中,美术馆与博物馆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艺术空间,其展览内容与面对的人群更有针对性。文章以青岛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美术展览活动为例,通过对其策划与实践分析,探究美术展览策划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提高美术展览与大众审美接受的契合程度,使大众在观展过程中更具认同与归属感,从而提高美术展览内涵知识的有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馆 释展 审美接受 大众审美
下载PDF
新时代的绘画美学应加强“音乐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闫博宇 《中国美术》 2023年第3期37-39,共3页
回溯中西方文艺发展史,不难发现“音乐性”在绘画、文学、诗歌、小说等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西方绘画领域,我们也能从细微之处感受到由音乐节律所促成的艺术审美层次的提升。
关键词 绘画 “音乐性” 美学 审美通感
下载PDF
新媒体艺术审美性的发展趋势--评《新媒体交互艺术》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闫博宇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I0007-I0007,共1页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文化的形态及其传播方式,大量新媒体艺术展受到广泛关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性等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新媒体艺术研究多侧重于数字性技术的分析,虽然技术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但研究艺术...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文化的形态及其传播方式,大量新媒体艺术展受到广泛关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新媒体艺术的审美性等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新媒体艺术研究多侧重于数字性技术的分析,虽然技术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但研究艺术审美性不能依据单一线路或某一领域展开,而是多学科交叉、多视角、多维度进行研究。《新媒体交互艺术》(韦艳丽著,2018年4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一书从媒介视觉分析了新媒体艺术表达,全面梳理了新媒体艺术审美性和认知特性,解构了其交互形式、交互逻辑和时空交互,构建了新媒体艺术交互模式和评价模式。探讨了新媒体交互艺术在文化情境中由现代新技术、新媒体形式所构成的新艺术审美体验,为新媒体艺术审美发展、创作提供了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业出版社 新媒体艺术 艺术审美性 文化情境 交互模式 视觉分析 多学科交叉 认知特性
下载PDF
“墨”与“色”相融中的绘画思想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闫博宇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2年第1期68-70,共3页
"丹青"是中国绘画的总称。从展子虔开创的青绿山水到大小"李将军"对其精进与发展,再到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对于墨色的考究,最终在董其昌处形成"崇南贬北"的绘画思想。回顾中国画色彩的发展,自古以来... "丹青"是中国绘画的总称。从展子虔开创的青绿山水到大小"李将军"对其精进与发展,再到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对于墨色的考究,最终在董其昌处形成"崇南贬北"的绘画思想。回顾中国画色彩的发展,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论。与西方的油画相比,中国画有独自的特点。它受到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成为水墨色彩体系的主导。在中西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是否还要以传统的墨色思想来应对21世纪艺术发展史上的新问题?如何以现代心理视角来面对当代社会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我们艺术发展过程中必将面对的问题,也是未来中国美育发展过程中需着重研究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色 五色 青绿山水 儒道释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框架下中国人物画创作新范式的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闫博宇 《艺术评鉴》 2020年第2期32-34,共3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之时,艺术也肩负着对内提升民族性,对外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全球文化大交融语境下,中国水墨人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却产生了迷茫与扭曲。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冷静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之时,艺术也肩负着对内提升民族性,对外彰显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全球文化大交融语境下,中国水墨人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却产生了迷茫与扭曲。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冷静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拥有民族性的世界艺术应是何种形式,我们的美术教育又存在哪些局限性,自身发展方向在哪里?艺术作为中国的名片,新时代精神下的民族性必不可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性 美育 美学
下载PDF
美术馆公共教育中的心理学认知研究
6
作者 张闫博宇 唐喆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3年第8期142-145,共4页
美术馆的当代职能已然发生巨大转变,由单纯的艺术品展示向公共教育转换,逐渐由一个静默的单向识认向动态的交流进行过度。同时,美术馆也逐渐作为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的校外课堂,承担着美育文化学习的场所。因此,展览到美育,审美到教育,... 美术馆的当代职能已然发生巨大转变,由单纯的艺术品展示向公共教育转换,逐渐由一个静默的单向识认向动态的交流进行过度。同时,美术馆也逐渐作为中小学乃至高等院校的校外课堂,承担着美育文化学习的场所。因此,展览到美育,审美到教育,使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在社会公共活动中生根发芽。我们在这里不禁发问,教育心理学这一学科是否也能同样运用于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中呢?如果可以,在之后发展中的路径又应如何构建呢?我们需在此研究过程中由外向内,发掘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馆 公共教育 心理学 教学观
原文传递
美术释展与大众可接受性研究——以2023年青岛市博物馆“五月阳光:乌拉圭当代艺术展”为例
7
作者 张闫博宇 张昕杰 《艺术博物馆》 2023年第6期66-69,共4页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美术馆与博物馆通过展览将作品与观众联系起来,通过科技手段营造良好的观展环境,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同时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进而提升大众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接受力。...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美术馆与博物馆通过展览将作品与观众联系起来,通过科技手段营造良好的观展环境,以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同时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进而提升大众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接受力。本文以2023年在青岛市博物馆举办的“五月阳光:乌拉圭当代艺术展”为例,进行美术释展与大众可接受性研究,阐释当代美术馆与博物馆如何以艺术语言,兼顾观众接受性的形式传递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展 接受 美术馆与博物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