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3 位作者 李胜乐 陈德璁 杨辉 李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5-341,共7页
在中国地震台网的宽频数字地震计和倾斜、重力仪的观测中,记录到来自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震颤波.通过对2006年来自西太平洋的全部热带气旋的分析,以及所观测到的震颤波与气旋运动过程中强度的变化、运动路径、观测... 在中国地震台网的宽频数字地震计和倾斜、重力仪的观测中,记录到来自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震颤波.通过对2006年来自西太平洋的全部热带气旋的分析,以及所观测到的震颤波与气旋运动过程中强度的变化、运动路径、观测点与其之间的距离变化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震颤信号的持续时间与热带气旋的生命过程基本相符,其中出现强震颤的时间大多为2~3天,特征为信号的包络线呈纺锤状叠加在观测背景上,震颤波的主要频率范围为0.13~0.33 Hz(周期:3~7 s).我国内陆大部分区域内的宽频地震计、重力仪、倾斜仪等都能清晰记录到这类由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震颤波的强度主要与热带气旋的强度、运动路径以及气旋中心到地震观测台站的距离这几个因素直接相关;而震颤波的变化过程与热带气旋的运动和变化过程密切相关,其中强震颤波的出现时间与气旋过大陆板块边界进入大陆架的时间一致.经对热带气旋的结构、运动规律及动力学特点的了解分析,初步分析认为其主要源于热带气旋运动过程中与浅海区大陆架及陆地表面的摩擦、气压载荷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海浪对地壳板块的冲击,及板块边界断层对气旋扰动的响应.此外,我们对北印度洋孟加拉湾生成并在缅甸登陆的热带气旋也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与西太平洋相比,北印度洋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对我国大陆的地震观测而言信号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震颤波 西太平洋 宽频地震观测 最大风速 大陆架
下载PDF
地壳介质微形变异常与强震短临前兆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4 位作者 钱家栋 陈京 和升棋 张燕 和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关键词 微形变 短临前兆 强地震 地震前兆 区域应力场 形变观测 地壳
下载PDF
Joint observation of long period tremor signals with broadband seismometer,tiltmeter and gravimeter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2 位作者 廖盈春 李胜乐 钟铁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6-633,共8页
We report here the observation result of joint observation of long period tremor signals with broadband seismome-ter,tiltmeter and gravimeter at the HUST(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ation.The obser... We report here the observation result of joint observation of long period tremor signals with broadband seismome-ter,tiltmeter and gravimeter at the HUST(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ation.The observed data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Since 2005,the several tens of abnormal tremor signals which are weak,com-plex and duration of 2 to 3 days have been synchronously recorded by the different instruments.The tremor signals have the periodic domain in the range of 3 to 5 minutes,20 to 30 minutes and even more than 1 hour.The observa-tion shows such tremors are a physical existence.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 part of the tremors caused by the typhoon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These tremor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wind velocity of typhoon and distance between the typhoon center and the station.Except these,the cause of others is still uncl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地震观测 重力观测 倾斜观测 长周期信号 震颤 台风
下载PDF
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3 位作者 李才媛 唐焱 朱健 徐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69-877,共9页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强震区的慢地震?是否是地震前兆?或为其它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多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昆仑山强震前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所观测的震颤波信号的特征、持续时间、震颤波强度变化与大规模大气运动的关系、信号强度随观测空间的衰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在昆仑山强震前观测到的震颤波由两个信号组成,其中11月10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5~0.22Hz(周期约4~7s)、持续时间在10—13日的震颤波,主要由同时间段内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强台风玲玲(Ling Ling)引发;而11月11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0.13Hz(周期7~10s)、持续时间在11—12日的震颤波,不是来自昆仑山强震区的慢地震,而是由来自欧洲北部及欧亚大陆的强温带气旋引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 连续震颤波 昆仑山强震 温带气旋
下载PDF
滇西地区强震与地形变异常的前兆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7 位作者 李胜乐 陈京 和升琪 张雁滨 蒋骏 李胜乐 陈京 和升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5,共7页
以形变 (倾斜、应变 )观测资料 ,采用经过实效检验分析后有效率较高的形变前兆参量及异常判别方法 ,以近年来发生在滇西地区的 6级以上地震 :武定地震、丽江地震、宁蒗地震以及姚安地震的震例 ,用滇西及川滇交界地区形变观测网的资料进... 以形变 (倾斜、应变 )观测资料 ,采用经过实效检验分析后有效率较高的形变前兆参量及异常判别方法 ,以近年来发生在滇西地区的 6级以上地震 :武定地震、丽江地震、宁蒗地震以及姚安地震的震例 ,用滇西及川滇交界地区形变观测网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重点对该地区强震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形变观测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下载PDF
武昌台JCZ-1地震计LP通道的信号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2 位作者 蔡亚先 吕永清 邵中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115,共4页
对武汉地震基准台JCZ-1超宽频地震计加速度信号通道的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垂直分量记录的信息进行了潮汐计算。结果表明:JCZ-1超宽频地震计LP加速度通道记录的观测信号以固体潮汐信息为主,其中垂直分量记录的主要是重力固体潮,... 对武汉地震基准台JCZ-1超宽频地震计加速度信号通道的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垂直分量记录的信息进行了潮汐计算。结果表明:JCZ-1超宽频地震计LP加速度通道记录的观测信号以固体潮汐信息为主,其中垂直分量记录的主要是重力固体潮,其观测基本达到传统固体潮仪器的精度水平。给出了经典的Vened ikov调和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频地震计 LP通道 固体潮 垂直分量 调和分析
下载PDF
固体潮综合弹性特征参数及其前兆异常演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1 位作者 李旭东 李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88-393,共6页
旨在从物理本质上简明地对各种潮汐观测进行地壳物性信息综合分析,以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既能反映地壳的微变形,又能表征地壳介质弹性特性的参数勒夫数作为潮汐观测中的物理力学特征参量.用各种潮汐观测资料(线应变、面应变、体应变... 旨在从物理本质上简明地对各种潮汐观测进行地壳物性信息综合分析,以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既能反映地壳的微变形,又能表征地壳介质弹性特性的参数勒夫数作为潮汐观测中的物理力学特征参量.用各种潮汐观测资料(线应变、面应变、体应变、倾斜、重力及水位固体潮等)对地表的观测勒夫数进行综合反演计算,以其变化的物理特性和形变特性开展区域孕震力学过程及地震前兆异常综合研究.文中讨论确定了在实际观测中以潮汐理论为基础,进行综合反演与计算地表二阶观测勒夫数的可行途径和方法.以川滇交界地区的各潮汐观测进行了勒夫数h2的实际综合反演计算,对丽江7.0级地震进行了初步的异常分析.结果表明,从丽江地震前的1994年开始,川滇地区较大范围出现勒夫数异常.以异常的演化图象看,其异常在这一地区由南向东南、北、西北迁移(震源区一直处于异常的“空区”),而最终于1995年12月在该区西北及丽江、永胜一带出现显著持续的异常区,其异常图象清楚地勾划出了未来发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观测 物理综合 异常演化 地震前兆 弹性参数
下载PDF
连续形变观测的异常综合指数SAD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1 位作者 张燕 李胜乐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8,共6页
主要介绍了连续形变异常信息的综合指数 SAD值的有关研究。在连续形变观测单项异常分析方法和参量研究的基础上 ,异常综合指数 SAD较全面地综合了多种前兆参量和方法及同一测点的多台仪器观测信息 ,并顾及了不同台站之间的不同观测情况 ... 主要介绍了连续形变异常信息的综合指数 SAD值的有关研究。在连续形变观测单项异常分析方法和参量研究的基础上 ,异常综合指数 SAD较全面地综合了多种前兆参量和方法及同一测点的多台仪器观测信息 ,并顾及了不同台站之间的不同观测情况 ,所获得的结果较真实 ,更具可信度。可作为判定台站连续形变观测综合异常程度的判定值。此外 ,还对华北及川滇地区几次强震前 SAD值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强震前半年时段内 ,震区的连续形变观测点的SAD值会有一个显著增高 (SAD值从平时的 0 .1~ 0 .3的变化范围 ,增高到 0 .5以上 )的前兆过程。特别是震中及邻近地区 1 0 0多公里范围内的测点 ,SAD值出现显著的高值异常 (达 0 .6以上 ) ,未来强震则发生在 SAD值在 0 .6以上的分布地区。异常综合指数 SAD值反映了监测区内与强震有关的连续形变前兆性异常程度和危险程度 ,可用于对未来强震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形变 异常综合指数 SAD值 强震前兆 倾斜 应变 重力
下载PDF
连续形变的前兆参量、判别方法及实用化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5 位作者 陈绍绪 李胜乐 王宝坤 李旭东 牛安福 张燕 《内陆地震》 2001年第1期1-10,共10页
针对当前分析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 ,介绍了“九五”攻关中连续形变 (倾斜、应变及重力固体潮 )观测的一些实用化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经分析研究后筛选出来的前兆参量、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及有关判别准则 。
关键词 连续形变 前兆参量 判别方法 地震前兆 倾斜 应变 重力固体潮 异常信息
下载PDF
张北6.2级地震的连续形变前兆异常时空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1 位作者 陈绍绪 王宝坤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3期69-74,共6页
采用首都圈连续形变观测网内倾斜及应变的观测资料 ,对张北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 :震前 1年半到两年 (即 1 996年 )在这一地区存在较大区域的连续形变异常 ;在这种中长异常背景的基础上 ,倾斜、应变观测... 采用首都圈连续形变观测网内倾斜及应变的观测资料 ,对张北地震的前兆异常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得到如下结果 :震前 1年半到两年 (即 1 996年 )在这一地区存在较大区域的连续形变异常 ;在这种中长异常背景的基础上 ,倾斜、应变观测结果再次出现新一轮异常 ,并且新的异常在观测地点和时间上一致 ,异常点相对于中长期时的空间范围缩小 ,向震中区集中 (约2 0 0 km范围内 )。新一轮异常从其中最早的异常开始到地震发生在 1年以内 ,并且随发震时间的逼近 ,不同观测项目和不同观测方向的各种参量的异常表现更为一致和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形变 张北地震 前兆特征 地震前兆
下载PDF
潮汐线应变观测的地表平面应变状态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7年第1期70-75,共6页
提出了由潮汐线应变的组合观测资料获取地表平面应变状态和对潮汐剪切应变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我国部分潮汐应变观测点的理论应变状态和观测应变状态,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 潮汐 应变 数值模拟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大陆地震观测中连续震颤波信号的定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3 位作者 郭斌 顾升宇 徐文杰 王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6-881,共6页
针对大陆地震观测中的连续震颤波,根据其信号特征和观测特点,在准确识别震颤波信号、提高信噪比、缩小信号范围等原则基础上,参考国际上对间歇式震颤的定位方法,对信号的识别、处理及定位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改进,提出对这类信号采用... 针对大陆地震观测中的连续震颤波,根据其信号特征和观测特点,在准确识别震颤波信号、提高信噪比、缩小信号范围等原则基础上,参考国际上对间歇式震颤的定位方法,对信号的识别、处理及定位方法和技术进行整合、改进,提出对这类信号采用的定位技术和方法流程,并应用该方法对中国大陆地震观测中几个由台风引发的连续震颤波信号进行定位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这些技术和方法是可行的,其定位结果合理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 连续震颤波 信号识别 信号源定位 震源扫描算法
下载PDF
地表潮汐应变观测的响应比及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尹祥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22-528,共7页
运用非线性系统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研究了潮汐应变观测的响应比特征,解决了响应比理论应用中的两个基础问题:加、卸载荷的计算和潮汐前兆观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模型选择潮汐应变观测中的一些潮汐和非潮汐的以及与孕震力学过程有关... 运用非线性系统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研究了潮汐应变观测的响应比特征,解决了响应比理论应用中的两个基础问题:加、卸载荷的计算和潮汐前兆观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模型选择潮汐应变观测中的一些潮汐和非潮汐的以及与孕震力学过程有关的信息为响应参量,在不同的加、卸载方式下对各种响应比的震兆变化及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卸载响应比只在非线性系统的输入与系统的失稳密切相关时,才显示出失稳的前兆特征,且主要表现为短临前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平面 潮汐应变 加卸载 响应比 地震前兆
下载PDF
洞体应变观测资料对地表勒夫数的反演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3年第2期74-79,共6页
本文在地壳介质均匀、各向同性的假设条件下,推导了由正东西和正南北方向上的线应变观测值对勒夫数的反演计算公式,并且考虑到实际观测情况,还给出了地表上一点由水平面内任意两个观测方向的线应变观测对勒夫数的反演计算公式。最后给... 本文在地壳介质均匀、各向同性的假设条件下,推导了由正东西和正南北方向上的线应变观测值对勒夫数的反演计算公式,并且考虑到实际观测情况,还给出了地表上一点由水平面内任意两个观测方向的线应变观测对勒夫数的反演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用本文公式对洞体应变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反演计算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夫数 潮汐应变 反演 地表 地震
下载PDF
地表潮汐线应变、剪应变与面应变观测的残差矢量及其震兆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雁滨 蒋骏周翠屏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6年第3期49-54,共6页
运用固体潮观测的残差矢量分析方法,取潮汐观测中的线应变及与孕震系统失稳过程密切相关的面应变和剪切应变作为研究的信息,探讨了这些参数在澜沧-耿马、天祝-景泰。
关键词 潮汐形变 残差 应变 地形变前兆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宽频地震观测中强震前的异常波动信号探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4 位作者 吕永清 李胜乐 杨辉 李畅 田卫卫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37-37,共1页
强震前后,在长周期地震观测仪的观测中常能记录到一些异常的地动信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Kizawa以应变仪和重力仪记录到大地震前的前驱波信号的报道(Kizawa T.1972)。2001年在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前的几天,我国新疆地震台网的... 强震前后,在长周期地震观测仪的观测中常能记录到一些异常的地动信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Kizawa以应变仪和重力仪记录到大地震前的前驱波信号的报道(Kizawa T.1972)。2001年在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前的几天,我国新疆地震台网的多个台站也同时观测到了低频波信号。但这类强震前的异常信号的普遍性,以及与强震的关联性一直存在不少疑问。本文报道了我们近期所做的相关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观测仪 波动信号 异常信号 强震前 宽频 地震台网 地震前 长周期
下载PDF
数字地震观测中由台风产生的震颤信号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3 位作者 李胜乐 杨辉 陈德璁 张祚成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51-51,共1页
本文的工作源于我们在以宽频数字地震计和倾斜、重力仪开展对“慢地震”、‘前驱波”等信号连续观测和分析的过程中,观测到不少异常的波动信号。在探讨这些异常信号的产生原因的研究中,发现其中一部分由热带气旋(台风)产生。也就是... 本文的工作源于我们在以宽频数字地震计和倾斜、重力仪开展对“慢地震”、‘前驱波”等信号连续观测和分析的过程中,观测到不少异常的波动信号。在探讨这些异常信号的产生原因的研究中,发现其中一部分由热带气旋(台风)产生。也就是说,宽频地震计和重力、倾斜等高灵敏度的观测仪能够记录到由热带气旋产生的波动信号。为了确定和判别观测中的哪些异常波信号来自热带气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震观测 信号分析 台风 震颤 热带气旋 波动信号 异常信号 连续观测
下载PDF
数值微分法在潮汐资料的Nakai处理方法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雁滨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89年第4期79-83,共5页
本文在潮汐资料的Nakai处理方法计算中使用了数值微分法中的插值微分公式,加上插值点的恰当选取,使计算量及计算时间大幅度的减少,并使Nakai法能在PC-1500机上进行,为Nakai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 数值微分法 潮汐 Nakai处理
下载PDF
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2 位作者 李胜乐 杨辉 陈德璁 《国际地震动态》 2009年第4期52-52,共1页
宽频地震观测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更丰富的地球物理信号,对其新信息的探索和应用研究是一个正在挖掘的领域。目前宽频地震观测中的小振幅震颤和低频的微震动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不同地区观测到的震颤在... 宽频地震观测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更丰富的地球物理信号,对其新信息的探索和应用研究是一个正在挖掘的领域。目前宽频地震观测中的小振幅震颤和低频的微震动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不同地区观测到的震颤在性质上很不相同,而且震颤的产生原因也是多样的,因此,对震颤的观测和认识(特别是和地震的关系)还在丰富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 热带气旋 地震观测技术 地球物理信号 微震动 宽频
下载PDF
北欧气旋风暴与欧亚大陆的震动
20
作者 张雁滨 蒋骏 +1 位作者 郭斌 顾升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133-3139,共7页
全球地震台网(GSN)及中国地震台网(CENC)的地震观测数据分析表明:由北大西洋、北冰洋等海域进入北欧的强冷涡气旋(北欧风暴)能引发与其过程相关联的震动,其中由挪威海登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气旋风暴引发的震动波,几乎可以被整个欧亚... 全球地震台网(GSN)及中国地震台网(CENC)的地震观测数据分析表明:由北大西洋、北冰洋等海域进入北欧的强冷涡气旋(北欧风暴)能引发与其过程相关联的震动,其中由挪威海登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气旋风暴引发的震动波,几乎可以被整个欧亚大陆的地震仪观测到,该震动主要包含两个信号:一个主频为0.15~0.25 Hz(周期约4~7 s);而另一个是主频为0.08~0.12 Hz(周期8~12 s)的面波信号,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产生机理.不同海域和地区的风暴引发的震动信号存在差异,与气旋运动路径经过的地形地貌特征有关,气旋经过的浅海区域、海水深度、登陆地点的地形以及气旋的结构、观测点相对气旋的分布等因素决定了气旋在运动中激发有独特的震动信号.地震观测可以监测气旋在时间和空间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助于探索气旋运动过程中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对气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地震观测 持续震动 北欧气旋风暴 信号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